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小衔接问题,虽早已引起专家,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问题——忽视幼儿需求,盲目进行衔接
1.无效性。如今不少幼儿园、小学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而且关注儿童的身心特点,帮助他们顺利过渡,但是有的家长认为,入学后就是学校的事情,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幼儿园、小学、家长没有有效衔接、分工协作。
2.片面性。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幼小衔接教育的重点不是物质准备,而是要重视孩子的心理状态,关注儿童适应角色的转变和环境的改变,让孩子的心理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软着陆”。
3.持续性。幼小衔接很多准备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许多幼儿园为了“衔接”而“衔接”,认为带儿童参观几次小学、背几次书包就是衔接,停留在了一时半会的表面,忽略了“衔接”是一个有序的整合体。
二、反思——创设适宜环境,帮助幼儿树立良好意识
对于幼儿园的教师,我们要如何从自身出发,去引导有效衔接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日常环境增进合作能力。合作能力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说十分重要。作为教师,可以利用一日活动,创设合作机会,满足幼儿想表达、沟通、合作的需要,如合作进行自然角的观察记录,增设分组的观察记录,共同观察、测量、记录;又如合作进行某件手工作品,提供步骤图,让幼儿共同协商讨论。长此以往,让幼儿在日程生活中就能自然而然地发展他们的合作能力。
2.模拟情景体验小学规则。在幼儿园创设一些模拟小学的情景,让幼儿能对小学的环境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对小学的一些规则有所熟悉。大班区角游戏中,进行模拟再现,创设一个类似小学课堂的场景。坐一坐小学生的桌椅,让幼儿真实体验小学与幼儿园桌椅坐时的不同;提供小学生的书包、书本、铅笔盒、铅笔、课程表,尝试整理书包,探索小学生书包的秘密;翻翻小学生的书本,看看哥哥姐姐都学些什么内容;用用铅笔、卷笔刀,理理铅笔盒,了解不同文具的不同作用。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的经验不断丰富着,各类能力也提高得很快。
3.阅读环境感悟快乐成长。阅读是丰富幼儿知识的一个有利途径。所以在教室里,可以创设专门的阅读区、资料角。在这个角落里,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书籍,并按图书的内容给书籍分类:现代技术方面的、艺术方面的、体育方面的、科学常识方面的……,当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产生疑问的时候,可以来这个角落查阅。当孩子们有阅读的需求的时候,可以到这个角落来寻找有趣的故事。一系列的关联,让幼儿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与成就。
三、突破——多角度多方位,引导幼儿建立良好习惯
(一)家庭
1.思想及学习的准备。首先,家长需要清楚认识自己的角色,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即将步入小学的儿童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多和孩子一起了解一些小学里的学习、生活情况,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行为,成为他们情感上的依赖、行动上的榜样。同时,为了使孩子逐步习惯学习生活,在家可以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的时间。先让孩子多玩些安静的桌面游戏,如搭难度较大的装拆积木、看连环画、下跳棋、折纸、画画、捏泥等。
2.生活上的准备 。幼儿园的孩子,生活上处处要依赖成人。步入小学后,基本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生活上的事务,平时,应每天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循序渐进,帮助他们顺利过渡。
3.物质上的准备 。主要是准备好必要的文具用品。一切用品以舒适、简单、美观、大方为主。
(二)幼儿园
1.思考 。“问渠哪得清如许,只为源头活水来”。思维是知识之源,学习之源。有时面对孩子的问题适当地卖一下关子,让孩子自己去想,会比大人搜肠刮肚满足其好奇来得更有效。
2.阅读 。阅读能帮助幼儿学习。鼓励孩子复述看过的故事或儿歌,这是对幼儿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有力促进。但是,阅读、背诵不能作为任务布置给幼儿。
3.听 。倾听是一种很自然的接受方式。孩子对听故事、听儿歌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听听录音、听听广播;听得多,势必积累得多,在表达时就有了丰富的素材与较强的组织能力。
4.表達。交际依靠表达。进入小学,进入一个新的交际圈,表达自然就显得重要起来。在入学前,给孩子机会表达,帮助他组织语言,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们责无旁贷。
(三)小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地去学习。利用录音、图画、活动、电教手段等,把课堂模拟成各种各样的场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吸引他们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并能在这一情境中刺激学生身体的运动和思维的运动。
2.师生合作,增加感情。建议老师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表演,一起做游戏。我们能可喜的发现,一年级小学生敢想敢说,主动与教师交往,学生喜欢老师,老师也喜欢学生。
3.评价多样,促进发展。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多花样、多渠道、全面地评价学生又是鼓励学生爱学、乐学、要学的手段之一。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家庭、幼儿园和小学的工作,衔接工作是涉及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社区教育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而其中的工作不是割裂的,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因此要做好幼小衔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过渡必须依靠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问题——忽视幼儿需求,盲目进行衔接
1.无效性。如今不少幼儿园、小学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而且关注儿童的身心特点,帮助他们顺利过渡,但是有的家长认为,入学后就是学校的事情,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幼儿园、小学、家长没有有效衔接、分工协作。
2.片面性。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幼小衔接教育的重点不是物质准备,而是要重视孩子的心理状态,关注儿童适应角色的转变和环境的改变,让孩子的心理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软着陆”。
3.持续性。幼小衔接很多准备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许多幼儿园为了“衔接”而“衔接”,认为带儿童参观几次小学、背几次书包就是衔接,停留在了一时半会的表面,忽略了“衔接”是一个有序的整合体。
二、反思——创设适宜环境,帮助幼儿树立良好意识
对于幼儿园的教师,我们要如何从自身出发,去引导有效衔接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日常环境增进合作能力。合作能力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说十分重要。作为教师,可以利用一日活动,创设合作机会,满足幼儿想表达、沟通、合作的需要,如合作进行自然角的观察记录,增设分组的观察记录,共同观察、测量、记录;又如合作进行某件手工作品,提供步骤图,让幼儿共同协商讨论。长此以往,让幼儿在日程生活中就能自然而然地发展他们的合作能力。
2.模拟情景体验小学规则。在幼儿园创设一些模拟小学的情景,让幼儿能对小学的环境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对小学的一些规则有所熟悉。大班区角游戏中,进行模拟再现,创设一个类似小学课堂的场景。坐一坐小学生的桌椅,让幼儿真实体验小学与幼儿园桌椅坐时的不同;提供小学生的书包、书本、铅笔盒、铅笔、课程表,尝试整理书包,探索小学生书包的秘密;翻翻小学生的书本,看看哥哥姐姐都学些什么内容;用用铅笔、卷笔刀,理理铅笔盒,了解不同文具的不同作用。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的经验不断丰富着,各类能力也提高得很快。
3.阅读环境感悟快乐成长。阅读是丰富幼儿知识的一个有利途径。所以在教室里,可以创设专门的阅读区、资料角。在这个角落里,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书籍,并按图书的内容给书籍分类:现代技术方面的、艺术方面的、体育方面的、科学常识方面的……,当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产生疑问的时候,可以来这个角落查阅。当孩子们有阅读的需求的时候,可以到这个角落来寻找有趣的故事。一系列的关联,让幼儿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与成就。
三、突破——多角度多方位,引导幼儿建立良好习惯
(一)家庭
1.思想及学习的准备。首先,家长需要清楚认识自己的角色,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即将步入小学的儿童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多和孩子一起了解一些小学里的学习、生活情况,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行为,成为他们情感上的依赖、行动上的榜样。同时,为了使孩子逐步习惯学习生活,在家可以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的时间。先让孩子多玩些安静的桌面游戏,如搭难度较大的装拆积木、看连环画、下跳棋、折纸、画画、捏泥等。
2.生活上的准备 。幼儿园的孩子,生活上处处要依赖成人。步入小学后,基本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生活上的事务,平时,应每天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循序渐进,帮助他们顺利过渡。
3.物质上的准备 。主要是准备好必要的文具用品。一切用品以舒适、简单、美观、大方为主。
(二)幼儿园
1.思考 。“问渠哪得清如许,只为源头活水来”。思维是知识之源,学习之源。有时面对孩子的问题适当地卖一下关子,让孩子自己去想,会比大人搜肠刮肚满足其好奇来得更有效。
2.阅读 。阅读能帮助幼儿学习。鼓励孩子复述看过的故事或儿歌,这是对幼儿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有力促进。但是,阅读、背诵不能作为任务布置给幼儿。
3.听 。倾听是一种很自然的接受方式。孩子对听故事、听儿歌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听听录音、听听广播;听得多,势必积累得多,在表达时就有了丰富的素材与较强的组织能力。
4.表達。交际依靠表达。进入小学,进入一个新的交际圈,表达自然就显得重要起来。在入学前,给孩子机会表达,帮助他组织语言,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们责无旁贷。
(三)小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地去学习。利用录音、图画、活动、电教手段等,把课堂模拟成各种各样的场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吸引他们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并能在这一情境中刺激学生身体的运动和思维的运动。
2.师生合作,增加感情。建议老师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表演,一起做游戏。我们能可喜的发现,一年级小学生敢想敢说,主动与教师交往,学生喜欢老师,老师也喜欢学生。
3.评价多样,促进发展。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多花样、多渠道、全面地评价学生又是鼓励学生爱学、乐学、要学的手段之一。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家庭、幼儿园和小学的工作,衔接工作是涉及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社区教育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而其中的工作不是割裂的,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因此要做好幼小衔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过渡必须依靠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幼小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