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伴我快乐成长

来源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tao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情绪调适;音乐;小学五年级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0-0072-03
  【作者简介】张倩,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苏州吴江,215200)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音乐与心理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容易被负面情绪困扰。通过本课教学,以音乐为媒介,让学生欣赏音乐,感受不同的音乐带来的不同情绪体验。利用表达性艺术疗法,尝试让学生在音乐中冥想、在音乐中绘画、在音乐中舞蹈,表达和调节情绪,感受音乐对情绪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出现负面情绪时,尝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在音乐中进行情绪调适。
  【活动过程】
  一、团体导向与热身阶段:音乐中冥想
  教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特别喜欢音乐,今天的心理课也是和音乐密切相关。首先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一个环节——音乐中冥想。(播放背景音乐《日光海岸》)请大家闭上眼睛,将身体调整到一个舒适的状态,调整呼吸,深深地吸气,慢慢地吐气。是的,就是这样。下面请大家跟着我的指导语让身体进入我描绘的情形:我感觉温暖的阳光照在我的脸上、身上,全身慢慢温暖起来,我的身体变得轻盈。我如一棵大树,风儿吹来,在风中轻柔地摇摆;我如一朵花,在风中扬起笑脸;我如一只小鸟,扇动翅膀,飞到广阔的湖面上;我如一艘小船,漂浮在平静的湖面上,漂到岸边。我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静静地躺着,或坐在地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会这份平静和美好的感觉。听到老师倒数十秒后,大家回到教室里,慢慢睁开眼睛。
  学生跟随教师指导语在音乐中进行冥想练习。
  教师:请同学来分享一下你此时的感觉。
  学生:我觉得非常放松,心情舒畅、平和。
  教师:让我们在这样舒适和放松的状态下,插上音乐的翅膀,开启想象之旅。
  设计意图:选择舒缓、恬静的音乐,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语进行放松练习,让学生初步体验把美好的音乐和画面结合起来,通过暗示得到放松,快速有效地切入主题。
  二、团体参与探索阶段:音乐中绘画
  1.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有一句话说“音乐是人类的通用语言”。谁能来解释一下,这句话你是怎么样理解的?
  学生:音乐是不分国界的。
  教师:是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坐在一起,他们或许无法用语言来交流,但是他们却会因为同一首音乐一起微笑或悲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神奇的音乐之旅,用音乐叩开我们的心门,感受不同音乐带给我们的情绪体验。
  2.在音乐中感受,在音乐中绘画。
  教师:老师带来了三段音乐,先听第一段音乐,音乐带给你的情绪体验是怎么样的?如果要让你用色彩来表示,你觉得是什么颜色?如果用线条表示呢,是怎样的线条?
  播放音乐《晨曲》,学生回答。
  学生:这段音乐带给我的感受是平静和喜悦。我想用蓝色来表示,线条我选用优美流畅的线条。
  教师:刚才我们用叙述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接下来,老师要请大家拿出白纸和画笔,把音乐带给大家的感受画出来。
  播放音乐《二泉映月》《花好月圆》,学生根据活动要求,在音乐中绘画。
  3.学生分享。
  教师:同学们对自己的作品肯定有许多话想说,接下来,就请大家分享一下音乐带给你的感受。每幅画用两句话来介绍,第一句话说说乐曲带给你的感受,第二句话说说你的画面所表达的内容。
  学生1:第一段音乐有种悲伤的感觉,好像有人在倾诉,所以我选用了灰色,用了曲线来表达。第二段音乐带给我欢乐、喜气洋洋的感觉,所以我选用了红色,用跳跃的线条来表现热烈、愉快的氛围。
  学生2:第一段音乐,我感受到了孤独、忧伤,所以我画了一位老者在孤单地望着江水,很凄凉。第二段音乐,我感受到了喜庆和快乐,就像过年一样,所以我画了大红灯笼,小朋友们在放爆竹,我选用了鲜艳的色彩。
  教师:感谢同学们的分享,让我们直观、清晰地感受到不同的音乐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情绪体验。
  设计意图:用三种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可以引发不同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把不可见的情绪感受直观地表达出来。
  三、团体体验与成长阶段:音乐中舞蹈
  1.说说我的音乐故事。
  教师:音乐可以带给我们忧伤,也可以带给我们快乐。下面让我们回忆一下,有没有哪首音乐,在我们忧伤时带给我们安慰;有没有哪首音乐,在我们平静时带来欢喜;或者有没有哪首音乐,在我们快乐时,让我们更加愉悦?下面小组讨论,收集音乐,组长请在音乐故事收集表上记录下音乐的名称。
  表1 音乐故事收集表
  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小组讨论。
  2.在音乐中舞蹈。
  教师:同学们,老师也有烦恼,也有情绪,或忧伤,或压抑,或焦虑,那么除了听音乐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帮助我们释放情绪呢?下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舞蹈。
  教师即兴舞蹈。
  教师:在老师有负面情绪时,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可以通过跳舞来釋放情绪。
  教师:是的,在音乐中舞蹈。身体是心灵最忠实的伙伴,当身体处于放松、舒适、释放的状态时,心灵也会得到这样的体验。口说无凭,老师邀请大家一起来体验。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块属于自己的空间,跟着音乐的节拍动起来,可以模仿老师的动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舞动。我们先跟着节奏,移动步伐,再加上你的手,扭动你的腰,现在你可以和身边的同学击掌。来,让我们尽情舞蹈,一起把烦恼丢掉。
  学生在音乐声中、在教师的带领下舞蹈。
  3.学生分享感受。   学生1:我觉得很痛快、很放松。
  学生2:跳舞的时候我跟着老师的指令,想着把烦恼丢掉、把学习的压力丢掉,现在觉得很畅快。这是个很好的方法,以后我不开心时就可以跳舞,对我很有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运用已有的经验,在音乐中学着进行情绪调适。教师进行自我开放与舞蹈示范,帶领学生律动,将课堂引入高潮,加深学生的正向体验。
  四、团体评估与结束阶段:总结分享、课后延伸
  1.总结分享。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不同的音乐,通过在音乐中冥想感受身体的放松;通过在音乐中绘画体会音乐和情绪的密切关系;通过音乐故事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通过在音乐中舞蹈感受身体释放后的奇妙变化。
  2.课后延伸。
  教师: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出现负面情绪时也可以用美好的音乐或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调适情绪。老师把每小组的“音乐故事”收集在一起,做成一本“音乐解忧录”,放在班级里。当你们有烦恼时,可以去翻阅“音乐解忧录”,寻找自己喜欢的音乐。同时老师也希望你们在平时能继续收集音乐充实我们的“音乐解忧录”。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提炼,让学生清晰认识到可以用哪些带有音乐的方式进行情绪调适。通过制作“音乐解忧录”,让学生在课后也能把这堂课所学利用起来。
  【教学反思】
  这堂心理活动课选用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体验音乐与情绪的关系,学生在音乐中全情投入,积极参与各辅导环节,达成预设教学目标。本课重点运用了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让学生在音乐中冥想、在音乐中绘画、在音乐中舞蹈,效果较好,让看不见的音乐和情绪的关系直观地展现在画纸上,加深了学生的感受与理解。“音乐中舞蹈”这一环节,教师通过自我开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随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先跟着节奏移动步伐,再到边迈脚边击掌,随后慢慢打开,最后同学间相互交流,将本节课推向高潮。2分多钟的舞蹈,让学生快速体验到身体随音乐舞动后的愉悦感受。
  【课堂点评】
  本节音乐心理课以“情绪调适”为主题,整节课紧紧围绕音乐的情绪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身心释放、音乐故事引发的情绪调节方法展开,音乐手段运用恰当,学生能学会运用音乐手段调节情绪,是一节层次清晰、设计合理、效果“走心”的心理课。
  1.教学设计基于学生心理规律,易被学生接受。
  本课教学设计以表达性艺术疗法的基本原理为依据,整个教学过程分三个层次展开:体验音乐情绪色彩、感受音乐调节效果、建构音乐调节模式。通过音乐中冥想、音乐中绘画、音乐中舞蹈,在音乐故事中寻找调节情绪的方法,从感知音乐到整合经验再到指导生活,循序渐进。尤其是教师带领学生舞蹈这一环节,五年级的学生部分已进入青春期,比较羞涩内敛,如何让他们放开跳舞是个难点。教师利用门槛效应,带领学生先跟随节奏移动步伐,再边迈脚边击掌,慢慢打开,最后同学间相互交流,让学生感受身心的全然释放。先易后难,步步推进,效果良好。
  2.教学设计走心,利于学生实践操作。
  用音乐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调适,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际运用价值高。尤其最后的音乐故事,基于学生原有经验,建构新的情绪调节方式,操作性强,对学生的情绪调节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以教师本人作为有效手段示范情绪调节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对教师本人的要求很高,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是学生参照的标杆。本课教师运用了自我暴露这一方法,将自己的情绪调节方法告知学生,既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联盟,也能帮助学生快速打开心扉。教师带领学生舞蹈,大大增强了课堂感染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点评嘉宾:支玖红,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心理健康教师,无锡市教育心理学科带头人)
其他文献
1937年故宫日历  和中国历史上若干个“牛年”一样,1937年不过是诸多“牛年”中的一年,可当年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只能以阳历新年为准,禁止民间过阴历春节,传统意义上的“过年”也就成了“过元旦”。因此,1937年阳历新年的到来,是以“元旦”这一国家法定假日(全国放假三天)为标志的。受此官方规定影响,南北各地民众虽然都在1937年“过元旦”,但其过节的方式与风味,也都各不相同,各有特色。  南京、上
主持人:李惠君      ·主持人语·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技术即积极团体技术,指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元素的团体带领技术。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技术拥有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脑科学和团体心理辅导等理论的支持,是符合人脑运作规律和人本理念的充满积极动力的心理学技术。由这些技术创建的教育情境更能激发青少年的成长动力,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目标的实现。   本专题介绍了相关概念
一、换个视角看待孩子的“恶”  大人们常常把孩子做的错事看成是一种恶行。但如果不急于下结论,换个视角看,就是在大人的监护下,孩子以“恶”的形式实现自我成长。长大,作为走向自立的第一步,首先迎来的就是“反抗”——与父母对抗,而孩子采取的手段在父母看来就是“恶”,如撒谎、偷窃、偷懒、暴力、对性的兴趣等。当然,理解孩子们所做的“恶”,并不意味着容许或者姑息这种“恶”,而是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前提下,给他们一
一、小宇的新生活  小宇,男,7岁,一年级学生,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父亲硕士毕业,母亲本科毕业,他还有一个比他大一岁的姐姐,在同一所学校上二年级。姐姐性格沉稳,是乖乖的、能干的孩子。因父母工作繁忙、精力有限,不能同时照顾好两个孩子,所以小宇3岁时离开父母,由农村的奶奶抚养,直到小学才回到父母身边。  开学第一天,小宇就出现了新生不适应情况,表现为反应迟缓、动作缓慢,对于老师发出的“起
【摘要】在团体沙盘游戏的制作过程中尝试设限,为成员提供学习适应和感悟他人心理的途径,为成员提供学习自我控制的机会,为成员提供一致性的游戏环境,使个体因团体的约束而更好地发展,团体也因个体的发展而更和谐、更有成效,从而促进个体和团体的成长。  【关键词】团体沙盘游戏;设限;尝试;成效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6-0032-03  【作者
阅读《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后,萨提亚的治疗理念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最喜欢的部分摘录如下:(1)改变是可能的,即使外部的改变有限,内部的改变仍然可能存在。(2)人们在相似的基础上建立联结,在各具差异的基础上得以成长。(3)感受属于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拥有他们。(4)父母教育下一代时通常会重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模式,即使这种教育模式是功能不良的。(5)在任何特定的时间,父母都是尽其所能做到
从邓小平1975年全面整顿时起,我先在计委,后在经委,把主要精力用在了企业整顿和改革上。1977年召开的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在结束十年动乱后再次拉开了全国整顿企业的序幕。  一、恢复性整顿  整顿从“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中刚走出来的工业企业是当时全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企业整顿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7年到1981年底,是以学大庆和贯彻实施1978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
翦伯赞才思敏捷,性格活跃,善于结交,谈吐幽默,个性鲜明。为人坦白正直,遇有不同意见时,言辞颇激烈,但他的激烈往往并无恶意。在重庆的朋友中间,他是热情而忠厚,敏锐而善良,自信而随和的,所以最好相处。在统战工作中,他对于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分寸,掌握得相当巧妙、自然。  翦伯赞的口才和文才都很不凡。一件事经过他的口和笔,总能变得趣味横生。他的文章以优美潇洒见称于世。那文采,最反映他的风格。他献给读者的历史
·主持人语·   学生的问题大多源于家庭教育的问题,要想改变学生的问题,除了帮助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不断成长以外,更要标本兼治,深入有效地改变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目前,帮助家长成长和解决学生问题常用的方式包括通识性讲座和个体家庭咨询,通识性讲座可以普及家庭教育理念与常识,但很难满足部分家长家庭教育难题的独特需要;而个体家庭咨询时间成本较高,且需要众多成熟的专业人员,目前较难实现。“耿振美
整理者按:党的十四大后,国企改革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提出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一批国企脱颖而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改革与脱困的任务,并发展壮大。“共和国工业长子”鞍钢是其中的一个成功典型。而在改革之初,鞍钢所遇到的问题和困境在当时国企中是具有普遍性的,甚至更严重,肩扛“规模最大、设备最老、负担最重”三座大山。因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