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因为国家的扶持,属于地震公益事业的研究单位越来越多,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对于国家资助项目,内部研究机构之间存在竞争。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面临众多单位竞争,如各大院校、各省地震研究机构,以及国外地震研究机构。如何在众多单位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特色与专长,如何使得本所发展壮大,成为新的课题。因此,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背景下,以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为例,探讨国家公益事业型科研单位的科研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提高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型科研单位的科研竞争力等问题。
关键词: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4-0185-03
引言
鉴于地震灾害堪称群灾之首,我国政府年年增加地震事业投入,大力支持地震科学考察与研究。而作为国家一级一类公益性科学事业研究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本文简称地壳所)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主要研究地壳应力在地震成因中的科学意义。地壳所是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成立于1966年,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们认识地震、防御地震、探索地震科学为直接目的社会组织。它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而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公益性单位。它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
地壳是以地质勘探、地壳应力研究为业务核心的单位,在中国大陆地应力环境监测、地震构造、壳幔速度结构、地壳形变场、构造应力场的模拟、地下流体观测及动力学分析、地震地表过程、中国大陆地壳应力场的动力成因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尤其在地壳动力学研究、工程应力测量、地震前兆观测技术领域在国内外地学界享有声誉,为国家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了贡献。
一、地壳所科研竞争力发展现状
地壳所目前已被纳入科技部非营利性公益科研院所系列,是我国地壳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以地壳动力学、地震前兆观测与研究、地震与地质灾害等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性研究所。该研究所在中国大陆地应力环境监测、地震构造、壳幔速度结构、地壳形变场、构造应力场的模拟、地下流体观测及动力学分析、地震地表过程、中国大陆地壳应力场的动力成因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国家公益型在国家公益型事业研究所改革过程中,该所将地震前兆观测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研究作为重点科技发展方向之一,组建了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地震前兆观测仪器检测、计量实验室及地震观测技术实验室,成立了前兆仪器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震苑迪安防灾技术中心。前兆观测理论与技术研发、生产与检测基地初步形成。
地壳所实现科研项目的跨步发展,国家拨款的科研项目经费由2010年的5 000多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近1亿元。地壳所在科技开发方面、研发项目方面自主申请的项目也实现了巨大的进步,年均增长率为10%以上。2010—2018年,研究所科技人员发表的学术论文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实现了大的跨越,SCI、EI收录论文达到100篇以上。
研究所人才队伍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职称机构得到了显著改善。科技人员的年龄趋于年轻化和高学历化,为研究所逐步向高层次研究型科研院所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同时,研究培养能力不断提升,每年招收研究生15名,目前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为防震减灾事业的人才储备作出了贡献。
二、地壳所科研竞争力发展中的不足
(一)地壳动力学基础研究薄弱,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亟待加强
目前地壳动力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仍不完善,支撑地震预测预报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还很薄弱;研究所牵头的应力应变观测与地震前兆观测还没有按照一定的科学思路形成合理的布局;地震应力环境观测网络尚未形成规模,对地震构造与地壳应力的关系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制约了地壳动力学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技术研发能力尚需提高
在传感器研制、重大工程安全性评价、应急救援与处置技术等方面缺少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规模化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弱,技术研发低水平重复,新型传感器研发进展不大。这些问题制约了研究所应用技术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基础研究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科技创新基础条件有待改善
研究所的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体系化研究与应用能力。新型传感器研发进展不大,有物理意义的预测方法探索进展缓慢,应急救援和震害防御技术的支撑作用不足,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理论和技术引领作用。地震科学实验体系建设仍然落后。
(四)科研团队建设尚需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高端人才缺乏,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人才不足,尤其缺少院士级别的顶层学科牵头人,致使高水平科技成果不多。支撑研究所重点学科发展方向的专业人才不足,未形成支撑学科发展的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尊重知识、依靠人才、鼓励创新和争创领先水平的氛围有待于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学科交融的创新平台与创新团队的人事管理機制不够完善。
三、提高地壳所科研竞争力的途径
能够承担大型项目是科研院所的生命力。要想在众多同类研究所、高校等中处于竞争优势,必须在学术科研中取得很大的优势,学术科研是研究所的生命力。为此,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竞争力。
(一)完善学科建设,发展特色应用技术
以探索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为目标,以地壳结构与地震构造、地壳物性、地壳应力状态为研究对象,完善以地壳动力学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以地震前兆观测理论与方法、新型传感器技术、地震台站公用技术为突破口,创新发展研究所特色的地震观测和预测技术;重点发展海洋地震区划技术、地震灾害评估技术、地震紧急处置技术、救援装备检测鉴定技术、信息网络新技术的相关研究,建立研究所特色的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技术体系。
关键词: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4-0185-03
引言
鉴于地震灾害堪称群灾之首,我国政府年年增加地震事业投入,大力支持地震科学考察与研究。而作为国家一级一类公益性科学事业研究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本文简称地壳所)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主要研究地壳应力在地震成因中的科学意义。地壳所是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成立于1966年,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们认识地震、防御地震、探索地震科学为直接目的社会组织。它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而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公益性单位。它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
地壳是以地质勘探、地壳应力研究为业务核心的单位,在中国大陆地应力环境监测、地震构造、壳幔速度结构、地壳形变场、构造应力场的模拟、地下流体观测及动力学分析、地震地表过程、中国大陆地壳应力场的动力成因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尤其在地壳动力学研究、工程应力测量、地震前兆观测技术领域在国内外地学界享有声誉,为国家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了贡献。
一、地壳所科研竞争力发展现状
地壳所目前已被纳入科技部非营利性公益科研院所系列,是我国地壳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以地壳动力学、地震前兆观测与研究、地震与地质灾害等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性研究所。该研究所在中国大陆地应力环境监测、地震构造、壳幔速度结构、地壳形变场、构造应力场的模拟、地下流体观测及动力学分析、地震地表过程、中国大陆地壳应力场的动力成因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国家公益型在国家公益型事业研究所改革过程中,该所将地震前兆观测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研究作为重点科技发展方向之一,组建了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地震前兆观测仪器检测、计量实验室及地震观测技术实验室,成立了前兆仪器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震苑迪安防灾技术中心。前兆观测理论与技术研发、生产与检测基地初步形成。
地壳所实现科研项目的跨步发展,国家拨款的科研项目经费由2010年的5 000多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近1亿元。地壳所在科技开发方面、研发项目方面自主申请的项目也实现了巨大的进步,年均增长率为10%以上。2010—2018年,研究所科技人员发表的学术论文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实现了大的跨越,SCI、EI收录论文达到100篇以上。
研究所人才队伍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职称机构得到了显著改善。科技人员的年龄趋于年轻化和高学历化,为研究所逐步向高层次研究型科研院所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同时,研究培养能力不断提升,每年招收研究生15名,目前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为防震减灾事业的人才储备作出了贡献。
二、地壳所科研竞争力发展中的不足
(一)地壳动力学基础研究薄弱,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亟待加强
目前地壳动力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仍不完善,支撑地震预测预报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还很薄弱;研究所牵头的应力应变观测与地震前兆观测还没有按照一定的科学思路形成合理的布局;地震应力环境观测网络尚未形成规模,对地震构造与地壳应力的关系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制约了地壳动力学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技术研发能力尚需提高
在传感器研制、重大工程安全性评价、应急救援与处置技术等方面缺少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规模化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弱,技术研发低水平重复,新型传感器研发进展不大。这些问题制约了研究所应用技术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基础研究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科技创新基础条件有待改善
研究所的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体系化研究与应用能力。新型传感器研发进展不大,有物理意义的预测方法探索进展缓慢,应急救援和震害防御技术的支撑作用不足,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理论和技术引领作用。地震科学实验体系建设仍然落后。
(四)科研团队建设尚需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高端人才缺乏,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人才不足,尤其缺少院士级别的顶层学科牵头人,致使高水平科技成果不多。支撑研究所重点学科发展方向的专业人才不足,未形成支撑学科发展的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尊重知识、依靠人才、鼓励创新和争创领先水平的氛围有待于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学科交融的创新平台与创新团队的人事管理機制不够完善。
三、提高地壳所科研竞争力的途径
能够承担大型项目是科研院所的生命力。要想在众多同类研究所、高校等中处于竞争优势,必须在学术科研中取得很大的优势,学术科研是研究所的生命力。为此,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竞争力。
(一)完善学科建设,发展特色应用技术
以探索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为目标,以地壳结构与地震构造、地壳物性、地壳应力状态为研究对象,完善以地壳动力学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以地震前兆观测理论与方法、新型传感器技术、地震台站公用技术为突破口,创新发展研究所特色的地震观测和预测技术;重点发展海洋地震区划技术、地震灾害评估技术、地震紧急处置技术、救援装备检测鉴定技术、信息网络新技术的相关研究,建立研究所特色的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