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悠久,有丰富、优秀的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传承文化的教育和培养祖国下一代的幼儿教师,有责任、有必要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启蒙教育。
一、目标的和谐性
目标是发起和维持行动的动力核心及行动的导向系统。任何教育行为,都必然是有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确定科学的教育目标,关系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幼儿的发展问题。而教育目标的确定又受到教师的目标观的直接影响。
音乐教育目标大致可分为三种,即音乐本位、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目标观。这三种目标观都各自强调音乐教育的功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各具片面性,它们相互分割、相互对立,其结果必然影响音乐教育的整体效果。
基于此认识,教师在制定幼儿园民族音乐欣赏目标时,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依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和民族艺术教育的一般规律,从幼儿园教育目标和艺术教育领域目标的分解与定位人手,构建一个民族音乐欣赏的目标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民族音乐发展层面,即通过挖掘、整理、教学,使民族音乐的精华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以此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发挥民族音乐对幼儿个性审美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程度提高的作用。
第二,幼儿和谐发展层面,包括发展幼儿的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教学,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民族特色音乐和舞蹈概念,在了解民族音乐基本表现特征的基础上,感知和理解作品的内容、形象、结构及其它的表现要素,积累一定的音乐词汇。幼儿对各种民族音乐、舞蹈有广泛的爱好,能通过各种手段来表达自己对音乐、舞蹈作品的理解认识和情感体验。在表现、创造中获得愉快的享受,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开发智力。
第三,民族文化、精神发展层面,即从小培养幼儿具有民族特性,使民族的文化、精神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后继有人,使优秀的民族精神扎根于幼小心灵。
这三个层面的目标及各目标的内容是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民族音乐欣赏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内容的整合性
我国各个民族的音乐(包括舞蹈)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特点。这与民族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人们的性格倾向、语言特征和审美习惯等有密切的联系,不了解民族民乐形成的历史和环境而进行民族音乐欣赏是不可思议的。
由于幼儿的民族知识较少,为了使幼儿在欣赏民族音乐过程中引发对民乐作品内容相关的联想和想象,深入、完整地感受民乐作品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我积极开展主题活动,通过各种途径让幼儿认识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节日、民族工艺、民族传统等,以帮助幼儿了解异俗风情,积累相应的认知经验、社会交往经验和情感经验,为欣赏活动做好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欣赏民乐的过程中,我还注意把各方面的教育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彼此渗透,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和情感去想象、理解,把欣赏的内容与具体的认知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如欣赏傣族音乐,我主要以主题教学的形式来开展:观看录像,了解傣族的泼水节;组织幼儿参观动物园,观察现实中的孔雀及其动态;开展建构游戏“小竹楼”;手工制作傣族娃娃、孔雀头饰及相关道具;欣赏傣族乐曲《小池边》《孔雀东南飞》;欣赏傣族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欣赏孔雀雕塑等,让幼儿较全面地了解傣族的文化、风土人情,使他们在欣赏民族歌舞时更了解其魅力。
三、方法的多样性
1、情境引趣赏美法
音乐是不同艺术符号系统千变万化的组合。任何符号多不是现有事物本身,而是代表一种观念中的东西,是一种意象,因此具有抽象性的特征。然而幼儿心理发展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民族音乐时把抽象变具体,才能为幼儿所理解。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将抽象的民族音乐转化为一个幼儿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把握直观的民族形象,感受浓烈的民族气息,并通过生活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情境,促使幼儿由“感受美而入境”,由“热爱美而动情”,进而唤起幼儿的参与热情,为活动创设情知开端和背景。如欣赏蒙古族乐曲《赛马》,我精心准备了大幅壁画——大草原背景图,将它设置在园内的大草地边的墙壁上,旁边放着几个“蒙古包”,我还身着蒙古服饰,带着头扎蒙古头巾的小朋友,随着蒙古族的音乐模仿骑马的动作入场,整个课堂仿佛是充满清新气息的大草原。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幼儿美的享受,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而且能帮助幼儿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与性质,强化民乐的审美感受,提高音乐的记忆效果。
2、多通道综合感受法
有关研究表明,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对认识对象的体验把握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深入、越全面。音乐感知活动是多种感觉的综合活动,在审美知觉的协同活动中,各种感觉互相沟通、转移、渗透,极大地丰富、加深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同时,从幼儿心理的发展来看,参与探究的需要也是幼儿作为个体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能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实践活动,使幼儿真正成为欣赏活动的主体。因此,在进行民乐欣赏时,我注意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觉通道,通过力所能及的活动,让幼儿直接进入更丰富、更高级的优秀民族音乐中去,以获得更广泛的民乐享受,如欣赏傣族舞蹈,我先让幼儿看孔雀的生活片段,鼓励幼儿用身体动作模仿孔雀的各种姿态,附加言语说明,再帮助幼儿将生活化的动作上升为艺术舞蹈动作。同时,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傣族舞蹈动作的内敛和优美,我把它与蒙古舞动作加以比较,使幼儿“理解美而晓理”,这种“多通道参与”的音乐欣赏方式能更全面、更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
3、即兴表现创美法
音乐是行动的艺术,如果不让幼儿亲自参加到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去听、唱、舞、演,幼儿是不会产生对音乐的真实体验和深刻的认识。幼儿需要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来感知、欣赏音乐。因此,在民乐欣赏中,教师既要激发幼儿欣赏民乐的情趣和积极性,又要创造条件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民乐的感受,以更好地理解民乐的内在美,实现内在认识构思活动和外在表现活动的统一。例如,在欣赏民族音乐《喜洋洋》的过程中,我为幼儿提供彩带、服饰、铃鼓、唢呐、纸、笔等道具,让幼儿按意愿组合选择道具,随音乐独自或合作表现、交流,幼儿在听、看、敲、动、画等活动中反复感知、理解、表现音乐。
4、“家园”协同交流性
对幼儿进行民族艺术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家长要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的教育,尤其是民族知识和经验积累。幼儿园进行民乐欣赏所需的教育资料更是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支持,因此,我注重与家长的双向交流,与家长共同开展民族音乐欣赏活动,如请家长给幼儿讲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带幼儿到东湖公园参观民俗村,观看民俗表演;发挥家长的职业优势,为幼儿园租借民族服饰、乐器,为幼儿讲解、表演民族歌舞。正是在双方的共同教育与熏陶下,幼儿多方面、多通道地理解和感受了民族音乐,提高了审美、创美能力。
此外,我还注意为幼儿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以教师自身的美来感染幼儿,鼓励幼儿自由想象和创造。充分利用民乐自身的审美艺术特色,促进幼儿审美意识和潜能的发展,体验创造的快乐和满足,达到以民族艺术入手,推动幼儿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目标的和谐性
目标是发起和维持行动的动力核心及行动的导向系统。任何教育行为,都必然是有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确定科学的教育目标,关系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幼儿的发展问题。而教育目标的确定又受到教师的目标观的直接影响。
音乐教育目标大致可分为三种,即音乐本位、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目标观。这三种目标观都各自强调音乐教育的功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各具片面性,它们相互分割、相互对立,其结果必然影响音乐教育的整体效果。
基于此认识,教师在制定幼儿园民族音乐欣赏目标时,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依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和民族艺术教育的一般规律,从幼儿园教育目标和艺术教育领域目标的分解与定位人手,构建一个民族音乐欣赏的目标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民族音乐发展层面,即通过挖掘、整理、教学,使民族音乐的精华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以此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发挥民族音乐对幼儿个性审美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程度提高的作用。
第二,幼儿和谐发展层面,包括发展幼儿的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教学,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民族特色音乐和舞蹈概念,在了解民族音乐基本表现特征的基础上,感知和理解作品的内容、形象、结构及其它的表现要素,积累一定的音乐词汇。幼儿对各种民族音乐、舞蹈有广泛的爱好,能通过各种手段来表达自己对音乐、舞蹈作品的理解认识和情感体验。在表现、创造中获得愉快的享受,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开发智力。
第三,民族文化、精神发展层面,即从小培养幼儿具有民族特性,使民族的文化、精神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后继有人,使优秀的民族精神扎根于幼小心灵。
这三个层面的目标及各目标的内容是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民族音乐欣赏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内容的整合性
我国各个民族的音乐(包括舞蹈)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特点。这与民族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人们的性格倾向、语言特征和审美习惯等有密切的联系,不了解民族民乐形成的历史和环境而进行民族音乐欣赏是不可思议的。
由于幼儿的民族知识较少,为了使幼儿在欣赏民族音乐过程中引发对民乐作品内容相关的联想和想象,深入、完整地感受民乐作品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我积极开展主题活动,通过各种途径让幼儿认识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节日、民族工艺、民族传统等,以帮助幼儿了解异俗风情,积累相应的认知经验、社会交往经验和情感经验,为欣赏活动做好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欣赏民乐的过程中,我还注意把各方面的教育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彼此渗透,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和情感去想象、理解,把欣赏的内容与具体的认知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如欣赏傣族音乐,我主要以主题教学的形式来开展:观看录像,了解傣族的泼水节;组织幼儿参观动物园,观察现实中的孔雀及其动态;开展建构游戏“小竹楼”;手工制作傣族娃娃、孔雀头饰及相关道具;欣赏傣族乐曲《小池边》《孔雀东南飞》;欣赏傣族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欣赏孔雀雕塑等,让幼儿较全面地了解傣族的文化、风土人情,使他们在欣赏民族歌舞时更了解其魅力。
三、方法的多样性
1、情境引趣赏美法
音乐是不同艺术符号系统千变万化的组合。任何符号多不是现有事物本身,而是代表一种观念中的东西,是一种意象,因此具有抽象性的特征。然而幼儿心理发展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民族音乐时把抽象变具体,才能为幼儿所理解。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将抽象的民族音乐转化为一个幼儿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把握直观的民族形象,感受浓烈的民族气息,并通过生活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情境,促使幼儿由“感受美而入境”,由“热爱美而动情”,进而唤起幼儿的参与热情,为活动创设情知开端和背景。如欣赏蒙古族乐曲《赛马》,我精心准备了大幅壁画——大草原背景图,将它设置在园内的大草地边的墙壁上,旁边放着几个“蒙古包”,我还身着蒙古服饰,带着头扎蒙古头巾的小朋友,随着蒙古族的音乐模仿骑马的动作入场,整个课堂仿佛是充满清新气息的大草原。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幼儿美的享受,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而且能帮助幼儿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与性质,强化民乐的审美感受,提高音乐的记忆效果。
2、多通道综合感受法
有关研究表明,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对认识对象的体验把握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深入、越全面。音乐感知活动是多种感觉的综合活动,在审美知觉的协同活动中,各种感觉互相沟通、转移、渗透,极大地丰富、加深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同时,从幼儿心理的发展来看,参与探究的需要也是幼儿作为个体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能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实践活动,使幼儿真正成为欣赏活动的主体。因此,在进行民乐欣赏时,我注意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觉通道,通过力所能及的活动,让幼儿直接进入更丰富、更高级的优秀民族音乐中去,以获得更广泛的民乐享受,如欣赏傣族舞蹈,我先让幼儿看孔雀的生活片段,鼓励幼儿用身体动作模仿孔雀的各种姿态,附加言语说明,再帮助幼儿将生活化的动作上升为艺术舞蹈动作。同时,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傣族舞蹈动作的内敛和优美,我把它与蒙古舞动作加以比较,使幼儿“理解美而晓理”,这种“多通道参与”的音乐欣赏方式能更全面、更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
3、即兴表现创美法
音乐是行动的艺术,如果不让幼儿亲自参加到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去听、唱、舞、演,幼儿是不会产生对音乐的真实体验和深刻的认识。幼儿需要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来感知、欣赏音乐。因此,在民乐欣赏中,教师既要激发幼儿欣赏民乐的情趣和积极性,又要创造条件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民乐的感受,以更好地理解民乐的内在美,实现内在认识构思活动和外在表现活动的统一。例如,在欣赏民族音乐《喜洋洋》的过程中,我为幼儿提供彩带、服饰、铃鼓、唢呐、纸、笔等道具,让幼儿按意愿组合选择道具,随音乐独自或合作表现、交流,幼儿在听、看、敲、动、画等活动中反复感知、理解、表现音乐。
4、“家园”协同交流性
对幼儿进行民族艺术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家长要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的教育,尤其是民族知识和经验积累。幼儿园进行民乐欣赏所需的教育资料更是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支持,因此,我注重与家长的双向交流,与家长共同开展民族音乐欣赏活动,如请家长给幼儿讲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带幼儿到东湖公园参观民俗村,观看民俗表演;发挥家长的职业优势,为幼儿园租借民族服饰、乐器,为幼儿讲解、表演民族歌舞。正是在双方的共同教育与熏陶下,幼儿多方面、多通道地理解和感受了民族音乐,提高了审美、创美能力。
此外,我还注意为幼儿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以教师自身的美来感染幼儿,鼓励幼儿自由想象和创造。充分利用民乐自身的审美艺术特色,促进幼儿审美意识和潜能的发展,体验创造的快乐和满足,达到以民族艺术入手,推动幼儿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