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脚下,越走越宽广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stk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巨变
  ——40年前,“开门是山,抬头是坡,迈步是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40年后,水、陆、空构建的立体交通枢纽网络,让我们“条条道路通小康”。
  40年前,从深一脚浅一脚穿梭在狭窄、泥泞的成渝公路上,到如今开着车,畅行在成渝公路四车道上,道路狭窄、颠簸之罪终于离我远去;从昔日花半小时都走不完的凹凸不平、昏暗漆黑的学院路,到现在十几分钟轻松通过平坦、明亮、宽阔的千米小道,曾经行路难的学院路已成历史;从浑浊恶臭的护城河将荣昌城分成南北两半,到现今护城河碧波荡漾,桥多如繁星,那些因河因桥造成的遗憾已不复存在……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
  改革开放40年来,荣昌区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空前便捷的出行方式,正是40年来重庆市各项事业变迁、进步的缩影。
  “我骑自行车”与“自行车骑我”
  1981年,我家住在荣昌火车站,我在峰高中学任教。
  那时的成渝公路是两车道的石子路面,骑起车来磕磕碰碰,我每天骑一个来回,臀部总是被折磨得疼痛不已。
  这不算什么。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从成渝公路到峰高中学,有一段乡间小路是土路。那时的冬天总是阴雨连绵,有时一下雨就是一个多月,那土路经人走、车压后,便成了泥泞沼泽。
  这几百米的泥泞呀,可把骑自行车的我给坑惨了。
  一旦下雨,我骑车还得穿一双长筒雨靴。在成渝公路上,我骑自行车,下了成渝公路,自行车骑我。
  通过那段泥泞的坑,我每次都要把自行车扛起来,脚一踏下去,长筒雨靴深深地陷进泥里,腿一抬起来,脚就从筒靴里抽出。
  有时候,脚抽出了一半,筒靴陷在泥里还没有拔出,脚伸进去再穿上时,由于肩上扛着自行车,人的重心就发生了偏移,泥水就顺势漫进筒靴里,这时脚又伸进去,那泥水受到挤压直往上冲,导致裤腿全是泥水。
  人一发慌就站立不稳,因而我总是连人带车地摔进泥水坑,最后只得满身泥水、光着脚把自行车扛过去,然后又从泥水中把筒靴拔出来。
  好在,后来成渝公路經三次加宽,2000年后还进行了“白改黑”,成了宽宽的四车道,两边还有非机动车道,我再也不用遭罪了。
  坑氹漆黑与平坦明亮
  与成渝公路一起旧貌变新颜的,还有那条学院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院路,窄窄的单车道,石子路面,坑坑氹氹到处都是,车一过,颠三倒四。
  雨天泥浆四溅,行人躲闪不及,常被溅得满身泥水;晴天滚滚灰尘,行人只得捂着鼻子和嘴巴飞快地逃走。
  1987年,学院路改成了一条双车道的水泥路,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道路两边除个别路段有一盏从窗户露出的“私人路灯”外,全路段都没有一盏路灯。
  每到晚上,学院路一片漆黑,行人至此,总觉得毛骨悚然。
  1997年,全国闻名的荣昌畜牧科技城落成,学院路变成了饲料一条街。
  买饲料,买猪仔,到火车站拉货……车辆络绎不绝,学院路因此常常被堵得拥挤不堪。加上川流不息的人群,1000米长的学院路呀,还是行路难、路难行……
  后来,在荣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城乡建委直接规划,推土机、挖掘机和筑路工人挺进了学院路,学院路的加宽改造工程拉开了序幕。
  烈日下,机器轰鸣,工人们挥汗如雨。半年以后,一条四车道,既平坦又明亮的学院路展现在人们面前,铺着彩色瓷砖的宽阔的人行道比原来的公路还要宽。
  不仅如此,电力工人来到学院路立起了电杆,铺设了地下电缆,安上了霓虹路灯。此时的学院路,就像天上掉下的彩虹,蔚为壮观。绿化工人也走进了学院路,为学院路披上了霓裳羽衣。
  成渝公路如此,学院路如此,荣昌乃至全重庆的道路也如此。时代的发展,折射在路的变迁上。
  屈指可数与众星拱月
  变化的不只是脚下的路,还有那河面上的桥。
  40年前,护城河就像一根绳,把荣昌分成南北两半。
  护城河上的桥屈指可数:入东门有一条小河沟,小河沟里拦着几礅石头,叫“跳蹬”,那就是一座“桥”;护城河延伸至南门,有了南门桥;至西门有西门桥;西门桥与南门桥之间有一石板桥叫矮桥子,矮桥子在雨天基本上是一座死桥,下大一点的雨就淹没在水中不能过。
  护城河的下游还有红旗桥。红旗桥、西门桥是单车道的石拱桥,很窄,过了人就过不了车。
  过车时,人就只能在桥边提心吊胆地站着,随时提防被溅一身泥,或被喷满脸灰,或被挤下桥去。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一位中学生天不见亮就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却在红旗桥上被迎面而来的汽车挤下桥去,连人带车栽在护城河的淤泥里,惨不忍睹。
  当时好一点的桥就是成渝公路上的东门桥,濑溪河上的施济桥以及联升大桥。
  然而,1981年,一场洪水把荣昌城所有的桥都淹没了。那时的荣昌人啊,真想让荣昌的桥来一个大跨越,让人们在奔向未来的路上大步前进。
  庆幸的是,荣昌的桥等来了改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渝公路加宽,东门桥变成了四车道。
  上世纪90年代,护城河清淤完成,护城河岸得到了治理,人民路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荣昌城的中央,连接荣昌城的南门桥也加宽成四车道。
  紧接着,莲花街、滨河路拓新,莲花一桥、莲花二桥、警民桥诞生,西门桥改头换面,红旗桥脱胎换骨。
  这些桥如众星拱月,气势非凡,而那海螺桥更像彩虹跨在护城河的上空。
  历史翻到今天,荣昌人越来越富裕,思想越来越解放,智慧越来越丰富,竟敢“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硬是把像九天玄虹般的香国桥、海棠桥、联升大桥搬下天来,架在了濑溪河上,与新施济桥争奇斗艳。
  这是改革开放后的大跨越。路变了,桥变了,一切都变了。
  而今,曾像“死黄鳝”一样的护城河变成了绿波走廊,河水清清、柳绿成行。
  对对情侣漫步河岸,与百花比艳,与海棠争美,或肩并肩,或手挽手,或依着桥的栏杆,或伸手触摸音乐喷泉的水雾,或随着悦耳的音乐翩翩起舞。
  而交通的通达,也让荣昌的夏布、猪耳朵、陶器、折扇远渡重洋,畅销世界……
  其实,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发生巨变的岂止是荣昌的城、荣昌的路、荣昌的桥、荣昌的河。各行各业,各个地方,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前人们听到的,说到的,见到的,想到的和那不曾幻想到的美好未来,正在成为我们的现实生活。
  路,的确越走越宽广啊。
  (作者系重庆市荣昌初级中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的重大使命和任务。丰都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和生态敏感区,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既是践行“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历史使命。我们将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自觉强化“上游意识
思维创新,培育全球柑橘产业中心。柑橘是世界种植量排名第一的果树,同时,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水果。2015年,重庆柑橘种植面积297.3万亩,柑橘总产量达268万吨,种植环节产值达到111亿元,100万户果农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忠县是重庆柑橘产业的核心产区,果园面积达到35万亩,年产鲜冷橙汁20万吨,形成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产加销研学旅”产业链,成为亚洲最重要的鲜冷橙汁生产基地,在中国橙汁产业
1949年的春节,在重庆渣滓洞监狱,举行了一场特别的“联欢会”。200多名“政治犯”在春节这一天走出牢房,他们互相拥抱狂欢,他们挥舞镣铐手舞足蹈,他们互赠礼品激励斗志,他们写诗作词相互鼓励……  渣滓洞监狱是国民党西南长官公署行辕二处的特别看守所,这里关押的主要是1948年川东地下党组织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失败被捕的人员,以及川东地下党《挺进报》因发行出现问题被叛徒出卖的人员,总计200多人。  19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核心理念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粗放的速度型向提升质量和效益的精细型转变,原有的环境管理体制已经难以支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目标的实现。为此,亟须构建与绿色发展理念相协调的新时代环境管理体制。  环境管理逐渐走向综合管理,由部门管理向职能管理转化是绿色发展的要求。绿色发展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  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在西部大开发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越过千山万水,千里迢迢抵达大山深处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对乡亲们如是说。  一个贫困乡村的小账,连接着国家脱贫攻坚的大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一直念兹在兹,亲力亲为、领战督战。这次总书记亲临重庆考察
2017年7月的一天,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革新社区“老吾老”养老服务中心。  社工吴霜正在给失能老人陈茂林喂饭。  半年前,陈茂林的生活还是另外一番景象:因工致残失去双手,离婚,再加上性格孤僻,陈茂林总是独来独往。  “老吾老”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发现后,总是“厚起脸皮搭讪”,邀请陈茂林进来看一看、坐一坐。  陈茂林围观了几次象棋后,便同几位棋友交上了朋友,成了中心的常客。  陈茂林所经历的转变,源自
催发思想之树长青的,只能是观念更新的滚滚春潮;鼓动改革巨轮破浪前行的,永远是解放思想的浩浩长风。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以大无畏的忘我精神坚持解放思想,以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不断开拓向前,使正定这个冀中平原上的农业县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焕发出勃勃生机,这里也成为习近平同志开启他治国理政实践的“始发地”。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时展现出勇敢担当、锐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是引领中华民族不断刷新奇迹的行动指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不断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重庆,这座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奋进70年,以70年春华秋实生动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理论秘诀,又在深入贯彻落实中,谱写着奋力实践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并发表重要讲话,是全市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大事、政治大事、发展大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掀起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热潮,用心学进去、用情讲出来、用力做起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日益深入人心、正在落地生根,全市上下思想更加统一、行动更加坚定。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总书记视察重庆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切实把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强大政治动力、精神动力、发展动力,以
编者按:  随着电视剧《于成龙》热播,一代廉吏于成龙的事迹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本刊今年第3期编发的《合州知州于成龙》讲述了于成龙治理合川的故事,在广大读者特别是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众多读者希望能深入了解曾改变合川面貌的于成龙的事迹。为此,本刊从《学习时报》等媒体综合摘编了这篇文章,希望于成龙的故事,能对今天的党员干部做人、做官、做事有所启迪。  1681年(康熙二十年)的一天上午,康熙皇帝在紫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