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语言学起源于西方国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国兴起,产生了诸多流派和学术成果。虽然目前尚且没有形成独立的日语文化语言学学科,文化语言学的方法与理论同样可以用来分析日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日语数字研究是日语研究中很小的领域,对日语数词中隐含的文化因素的关注更少。本文旨在用文化背景透视法,选取1到10这十个数字,关注日语数词中蕴藏的实用主义这一文化要素,并探寻其产生现实、精神根源。
关键词:文化背景透视法;日语数词;实用主义;禁忌;发音
一、前言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发展与演变。文化语言学便是建立在语言和文化密切关系之上的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注重的是语言的文化功能研究。文化语言学认为,某一民族特定的文化结构深埋在它的语言结构之中,语言构成人的最重要的文化环境并直接塑造了个人的文化心理,反过来,这种文化心理又规定并影响着语言的使用。①
文化语言学在美国叫做“跨文化交际学”,德国称其为语言教学文化背景学,日本为日本国情和文化理解教育理论,在我国采用了文化语言学的叫法。我国的文化语言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以罗常培先生的著作《语言与文化》之出版为代表,受西方文化语言学影响的同时,又有着鲜明的本土化特点。然而,在中国的日语语言学界,尚且没有形成日语文化语言学这一独立学科。尽管如此,作为社会科学的语言研究,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分析蕴藏于日语之中的日本民族的文化内涵,研究日语语言与日本民族文化传统、民族习俗、民族心理的关系。
文化语言学者苏新春先生在其著作《文化语言学教程》中归纳出了解释法、描写法、文化参照法三种研究方法,其中文化参照法又叫做文化背景透视法,就是对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背景进行研究,从而了解语言现象的渊源,推测民族文化心理。
日语的数词有音读、训读、外来语三种发音系统,与量词结合后常常发生音边,其中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因素虽鲜被涉及,但有很多内容值得研究与探讨。
二、国内有关日语数词的先行研究及本文章的问题点
据本人调查,国内尚且没有关于日语数词研究的著作。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相关论文为数不多,关注到数词中隐含的日本文化要素的更少。但是,徐琴的硕士论文《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研究日语数词》打破了先行研究的局限,从词汇、音韵、语法三个方面对日语数词中的文化渊源进行了详细的探索和细致的分析。本文拟在前行研究的基础上,选取“1”到“10”十个常用数字为对象,从其发音、使用禁忌等几个方面,分析隐含其中的“实用主义”精神这一日本民族的文化实质,并探索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文化背景。
三、从数词看日本民族的“实用主义”
(一)、日本人的“实用主义”性格
中村元在总结日本思想时说:“日本人是现世主义的,他们企图在现象界中去把握绝对者,他们承认被给予的现实,承认人的自然性情,富余宽容、宥和的精神,赞同文化的多层性。”②日本民族崇尚大自然,轻视理性思辨,但却重视现实和实践。日本文化启蒙较晚,且不善创新,却能够很好地有选择地吸收、消化其他国家与民族的先进成果,并化为己有、为己所用,形成了独特的“杂种文化”。这种植根于日本民族血液的意识便是“实用主义”、“拿来主义”精神,并且渗透到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影响着日本摄取外来文化的态度。日本从中国大陆引进了汉字,却又用汉字创造了假名……就连最基本的“1”到“10”十个数字,也带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
(二)、从数词使用禁忌看日本人的“实用主义”
日本的数字文化是本民资文明和外来文明的受容、变容、交织融合的结晶,这种对文化的兼收并蓄,折射出实用主义的文化心理倾向和价值追求。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时的“拿来主义”,并非“照单全收”,而是避害趋利,有选择地吸收适合自己文化国情的部分。汉文化喜欢好事成双,因此对“1”到“10”中的偶数偏爱有加,但日本却对奇数情有独钟。日本现存最早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天界诞生了五位天神,创造了三种神奇,并由三位大神分别保管;日本文学形式之一的“短歌”是以五七五七七共三十一个音作为创作原则;在日本一年12个中的节日中,除了10月10日的“体育节”意外,其余全是在奇数日期举行的。
《易经》把1到10分为偶数和奇数,并认为偶数象征着地和阴,奇数象征着天和阳,日本民族对奇数的偏爱正是受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经典之作《道德经》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三”是万物起源,象征天、地、人,至高无上。仔细分析日本人的数字观可以发现“3”是日本人最喜欢的数字,大概亦是受此理论影响。按照《易经》的说法,奇数“9”是一个至阳至多之数,象征无穷大,加上与“久”同音,有长长久久、天长地久之意,是一个极其吉利的数字。但是,在日语中“9”读成「く」,与「苦」同音,让人联想到痛苦、苦难、辛苦等不吉利的东西,反倒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而备受冷落。这看似是日本人多重性格的矛盾性的,实际上是日本文化心理中重视实用主义的一面,“师夷长技”,“因地制宜”,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取其精华,为己所用,进而形成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形式。
(三)、从数字发音看日本人的“实用主义”
日语中的数词有音读、训读、外来语三种读音系统,和不同的量词结合后,又有数字的促音变和量词的浊音或半浊音变现象,学习时带来较大的困难。根据辞书《汉子源》记载,把1到10的发音整理如下(音读以吴音为例):
音读:イチ ニ サン シ ゴ ロク シチ ハチ キュウ ジュウ
训读:ヒト フタ ミ ヨ イツ ム/ムイ ナナ ヤ/ヨウ ココノ ト/トオ
外来语(英語):ワン ツー スリー フオー フアイブ シックス セブン エイト ナイン テン 外来语(ギリシア語):モノ/ヘン ジ/ド トリ テトラ ペンタ ヘキサ ヘプタ オクタ ノナ デカ
结合以上描述和其他调查研究可以得出,日语数词的音读系统是古汉字的借音,传入日本的年代比较久远,基本已经失去了外来语的色彩。并且发音比较简单、响亮,书写容易,规律性强,性质相对稳定,构词灵活,使用范围较广。日期等(少数现象除外)和超过10以上的较大数字普遍采用了数字的音读发音方式,在使用频率上大大超过了训读和外来语。
日语数字的训读发音变化较大,系统性不强,给非母语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困难,不利于日语在国外的推广,对成百上千的较大数字使用更是不便,所以现代日语的训读数字一般仅限于10以内。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比如20岁在日语中读作「はたち」而不是「にじゅうさい」,这是因为在日本20岁不但是一个数字,也标志着从这天起,便拥有了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具有特殊的意义。至于数字4的发音,日本人总能在「し」、「よ」、「よん」灵活转换,在不同情况下选择最合适的发音。如「14日」和「24日」读成「じゅうよっか」和「にじゅうよっか」或许是为了和前后日期的读音区别开来,给人以更加清晰的时间概念,并形成语感上的抑扬顿挫,如果读成「じゅうよんにち」和「にじゅうよんにち」一是加入了拨音这一鼻音,请起来会有所含糊、沉闷,并且发音较长,难以和其他日期发音清楚地区别开来。4279和8342中的4如果读音读「し」,和前后数字连起来读其发音就成了「死に泣く」「和破産死に」的同音,这样不吉利的读法对于大多数信奉原始神道、深信世间有八百万神灵的日本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外来语一是进入日语词汇的时间较短,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使用共识;二是由于表达10以上的数字是发音较长几乎不用,所以使用范围及其有限,基本上只和部分外来语一起构成一些固定词汇,如「ワンカートン」、「ワンマン」等。
综上所述,在日语词中音读、训读、外来语的使用频率依次降低,音读数词的产生虽稍晚于训读数词,但由于它性质稳定、构词灵活、发音便宜等众多优点,使用范围与频率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头,这也体现了“实用主义”这一日本民族最质朴的文化精神。
四、结语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指出:“一种文化就如一个人,是一种或多或少一贯的思想和行动的模式。各种文化都形成了各自的特征性目的。”③岛国日本,远离大陆,自然灾害频发,生活环境恶劣,大和民族在与大自然长期抗争的过程了,学会了驯服与适应,取其所需,努力从最有限的所有中汲取最大的养分,创造最大的价值。加上受原始神道现世本位思想,以及稻作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日本人产生了务实的现世主义性格,这就是形成日本实用主义的现实和精神根源。(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2]杜玲莉.从日语谈日本人的“拿来”意识[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3.
[3]杜维新.关于日语数词[J].日语知识,1996,9.
[4]韩红.“语言国情学”、“跨文化交际学”、“文化语言学”之比较考察[A].见:黑龙江外语学会.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黑龙江省:1996.
[5]赖肖尔.日本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33.
[6]罗琳.日语文化语言学动态考察及反思[A].见: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福建:2010.
[7]罗玲.日本佛教的实用主义色彩及其成因[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3):70-71
[8]邱小梅.浅谈日语数词中的变音[J].日语知识,2000,1.
[9]邵敬敏.1992年中国文化语言学研究述评[J].语文建设,1993,5.
[10]胥达.浅谈日语数词的用法[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8,6.
[11]徐琴.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研究日语数词,硕士论文[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12]张秀华.数字“3”在日语中的运用及其文化伴随意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
[13]张云驹.日本人的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J].潍坊学院学报,2011,5.
注解:
①王铁桥,张文静.文化语言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
②中村元,比较思想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71.
③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关键词:文化背景透视法;日语数词;实用主义;禁忌;发音
一、前言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发展与演变。文化语言学便是建立在语言和文化密切关系之上的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注重的是语言的文化功能研究。文化语言学认为,某一民族特定的文化结构深埋在它的语言结构之中,语言构成人的最重要的文化环境并直接塑造了个人的文化心理,反过来,这种文化心理又规定并影响着语言的使用。①
文化语言学在美国叫做“跨文化交际学”,德国称其为语言教学文化背景学,日本为日本国情和文化理解教育理论,在我国采用了文化语言学的叫法。我国的文化语言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以罗常培先生的著作《语言与文化》之出版为代表,受西方文化语言学影响的同时,又有着鲜明的本土化特点。然而,在中国的日语语言学界,尚且没有形成日语文化语言学这一独立学科。尽管如此,作为社会科学的语言研究,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分析蕴藏于日语之中的日本民族的文化内涵,研究日语语言与日本民族文化传统、民族习俗、民族心理的关系。
文化语言学者苏新春先生在其著作《文化语言学教程》中归纳出了解释法、描写法、文化参照法三种研究方法,其中文化参照法又叫做文化背景透视法,就是对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背景进行研究,从而了解语言现象的渊源,推测民族文化心理。
日语的数词有音读、训读、外来语三种发音系统,与量词结合后常常发生音边,其中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因素虽鲜被涉及,但有很多内容值得研究与探讨。
二、国内有关日语数词的先行研究及本文章的问题点
据本人调查,国内尚且没有关于日语数词研究的著作。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相关论文为数不多,关注到数词中隐含的日本文化要素的更少。但是,徐琴的硕士论文《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研究日语数词》打破了先行研究的局限,从词汇、音韵、语法三个方面对日语数词中的文化渊源进行了详细的探索和细致的分析。本文拟在前行研究的基础上,选取“1”到“10”十个常用数字为对象,从其发音、使用禁忌等几个方面,分析隐含其中的“实用主义”精神这一日本民族的文化实质,并探索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文化背景。
三、从数词看日本民族的“实用主义”
(一)、日本人的“实用主义”性格
中村元在总结日本思想时说:“日本人是现世主义的,他们企图在现象界中去把握绝对者,他们承认被给予的现实,承认人的自然性情,富余宽容、宥和的精神,赞同文化的多层性。”②日本民族崇尚大自然,轻视理性思辨,但却重视现实和实践。日本文化启蒙较晚,且不善创新,却能够很好地有选择地吸收、消化其他国家与民族的先进成果,并化为己有、为己所用,形成了独特的“杂种文化”。这种植根于日本民族血液的意识便是“实用主义”、“拿来主义”精神,并且渗透到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影响着日本摄取外来文化的态度。日本从中国大陆引进了汉字,却又用汉字创造了假名……就连最基本的“1”到“10”十个数字,也带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
(二)、从数词使用禁忌看日本人的“实用主义”
日本的数字文化是本民资文明和外来文明的受容、变容、交织融合的结晶,这种对文化的兼收并蓄,折射出实用主义的文化心理倾向和价值追求。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时的“拿来主义”,并非“照单全收”,而是避害趋利,有选择地吸收适合自己文化国情的部分。汉文化喜欢好事成双,因此对“1”到“10”中的偶数偏爱有加,但日本却对奇数情有独钟。日本现存最早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天界诞生了五位天神,创造了三种神奇,并由三位大神分别保管;日本文学形式之一的“短歌”是以五七五七七共三十一个音作为创作原则;在日本一年12个中的节日中,除了10月10日的“体育节”意外,其余全是在奇数日期举行的。
《易经》把1到10分为偶数和奇数,并认为偶数象征着地和阴,奇数象征着天和阳,日本民族对奇数的偏爱正是受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经典之作《道德经》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三”是万物起源,象征天、地、人,至高无上。仔细分析日本人的数字观可以发现“3”是日本人最喜欢的数字,大概亦是受此理论影响。按照《易经》的说法,奇数“9”是一个至阳至多之数,象征无穷大,加上与“久”同音,有长长久久、天长地久之意,是一个极其吉利的数字。但是,在日语中“9”读成「く」,与「苦」同音,让人联想到痛苦、苦难、辛苦等不吉利的东西,反倒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而备受冷落。这看似是日本人多重性格的矛盾性的,实际上是日本文化心理中重视实用主义的一面,“师夷长技”,“因地制宜”,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取其精华,为己所用,进而形成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形式。
(三)、从数字发音看日本人的“实用主义”
日语中的数词有音读、训读、外来语三种读音系统,和不同的量词结合后,又有数字的促音变和量词的浊音或半浊音变现象,学习时带来较大的困难。根据辞书《汉子源》记载,把1到10的发音整理如下(音读以吴音为例):
音读:イチ ニ サン シ ゴ ロク シチ ハチ キュウ ジュウ
训读:ヒト フタ ミ ヨ イツ ム/ムイ ナナ ヤ/ヨウ ココノ ト/トオ
外来语(英語):ワン ツー スリー フオー フアイブ シックス セブン エイト ナイン テン 外来语(ギリシア語):モノ/ヘン ジ/ド トリ テトラ ペンタ ヘキサ ヘプタ オクタ ノナ デカ
结合以上描述和其他调查研究可以得出,日语数词的音读系统是古汉字的借音,传入日本的年代比较久远,基本已经失去了外来语的色彩。并且发音比较简单、响亮,书写容易,规律性强,性质相对稳定,构词灵活,使用范围较广。日期等(少数现象除外)和超过10以上的较大数字普遍采用了数字的音读发音方式,在使用频率上大大超过了训读和外来语。
日语数字的训读发音变化较大,系统性不强,给非母语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困难,不利于日语在国外的推广,对成百上千的较大数字使用更是不便,所以现代日语的训读数字一般仅限于10以内。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比如20岁在日语中读作「はたち」而不是「にじゅうさい」,这是因为在日本20岁不但是一个数字,也标志着从这天起,便拥有了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具有特殊的意义。至于数字4的发音,日本人总能在「し」、「よ」、「よん」灵活转换,在不同情况下选择最合适的发音。如「14日」和「24日」读成「じゅうよっか」和「にじゅうよっか」或许是为了和前后日期的读音区别开来,给人以更加清晰的时间概念,并形成语感上的抑扬顿挫,如果读成「じゅうよんにち」和「にじゅうよんにち」一是加入了拨音这一鼻音,请起来会有所含糊、沉闷,并且发音较长,难以和其他日期发音清楚地区别开来。4279和8342中的4如果读音读「し」,和前后数字连起来读其发音就成了「死に泣く」「和破産死に」的同音,这样不吉利的读法对于大多数信奉原始神道、深信世间有八百万神灵的日本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外来语一是进入日语词汇的时间较短,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使用共识;二是由于表达10以上的数字是发音较长几乎不用,所以使用范围及其有限,基本上只和部分外来语一起构成一些固定词汇,如「ワンカートン」、「ワンマン」等。
综上所述,在日语词中音读、训读、外来语的使用频率依次降低,音读数词的产生虽稍晚于训读数词,但由于它性质稳定、构词灵活、发音便宜等众多优点,使用范围与频率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头,这也体现了“实用主义”这一日本民族最质朴的文化精神。
四、结语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指出:“一种文化就如一个人,是一种或多或少一贯的思想和行动的模式。各种文化都形成了各自的特征性目的。”③岛国日本,远离大陆,自然灾害频发,生活环境恶劣,大和民族在与大自然长期抗争的过程了,学会了驯服与适应,取其所需,努力从最有限的所有中汲取最大的养分,创造最大的价值。加上受原始神道现世本位思想,以及稻作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日本人产生了务实的现世主义性格,这就是形成日本实用主义的现实和精神根源。(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2]杜玲莉.从日语谈日本人的“拿来”意识[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3.
[3]杜维新.关于日语数词[J].日语知识,1996,9.
[4]韩红.“语言国情学”、“跨文化交际学”、“文化语言学”之比较考察[A].见:黑龙江外语学会.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黑龙江省:1996.
[5]赖肖尔.日本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33.
[6]罗琳.日语文化语言学动态考察及反思[A].见: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福建:2010.
[7]罗玲.日本佛教的实用主义色彩及其成因[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3):70-71
[8]邱小梅.浅谈日语数词中的变音[J].日语知识,2000,1.
[9]邵敬敏.1992年中国文化语言学研究述评[J].语文建设,1993,5.
[10]胥达.浅谈日语数词的用法[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8,6.
[11]徐琴.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研究日语数词,硕士论文[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12]张秀华.数字“3”在日语中的运用及其文化伴随意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
[13]张云驹.日本人的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J].潍坊学院学报,2011,5.
注解:
①王铁桥,张文静.文化语言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
②中村元,比较思想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71.
③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