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丝入情,拨动心弦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dear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的话精当地阐明了创作和阅读的过程与原理,其中心是一个“情”字。为发掘文中蕴含的情,必须从“披文”出发,剖析语言文字。而阅读是一个双向活动,在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后,还必须进一步体会作者为情造文的匠心独运,真正达到“语言文字训练” 的目的要求。
  一、通过诱发想象,深化情境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艺术靠想象而存在。”语言文字是对情境的描述,读者与文字之间的交流和渗透得靠再造想象来作桥梁。凭借想象,将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作者所描绘或记叙的那一客观事物或尽量接近那一客观事物,使其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视其物、如临情境的阅读心理状态,构成一种心理图像,以加强语言感受,促进形象感染。
  1.提供表象,想象情境
  学习有些课文时,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就应提供表象,让学生凭借表象进行想象,进入课文中所描写的情境中。如《海滨小城》一文中的“桉树、榕树、凤凰树”等亚热带植物,对于生长在北方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在大脑中难以形成确切的形象,影响了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就应出示相应的植物图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配合讲读,演示画面。在提供的表象诱导下,进入课文情境。凤凰树花开如彤云,榕树的枝繁叶茂在学生的脑中留下印象,从而加深对海滨小城美丽的理解。教《地道战》,给学生画一张任丘地道切面图,让学生对地道式样和特点有形象认识。
  2.联系生活,体会情境
  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想象,把文中所描绘的生活与自己经历过、体验过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丰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通过想象进入“共鸣”阶段,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唤起对语言的感受力,使形象在头脑中鲜明起来,犹如身临其境。如《麻雀》一文写道:“老麻雀蓬起了全身的羽毛,样子很难看,绝望地尖叫着……” “它小小的身体发抖,发出嘶叫的声音,它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这种场景在生活中一般很难见到,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平时见过的老母鸡保护小鸡的情景。碰到猫或狗要扑向小鸡时,母鸡就会蓬起全身的羽毛,翘起屁股,像老麻雀那样。呆立不动,准备搏斗。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场景自然就浮现在学生眼前。由熟知的事物来联想,补充文中的形象。
  3.替换角色,感受情境
  有些课文由于当时环境,社会背景不同,与学生的思想距离较远。教师应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感情,领悟人物的思想。例如《小珊迪》一文,学生对于作者到小珊迪家中并答应照顾他的弟弟这一转变不理解。教师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文中的“我”,看到珊迪被马车轧断腿后躺在床上即将死亡,会想些什么?“珊迪真可怜,靠卖火柴过日子,又被马车轧断腿,真是雪上加霜。”“我错怪他了,他不是那种人。”“珊迪在急需钱时还叫弟弟来还钱,多么诚实。”看到这想到这,教师又问学生会怎么做,学生会发自内心地说:“安慰珊迪并送他去医院。”“还会答应照顾小利比。”通过替换角色,融情于景,在想象中深化情境。
  二、通过感情朗读,感悟情理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把情感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活力,就应从朗读入手。听别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使人入情入境;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别人听,也是一种美的欣赏,使人达到“情自口中出”的境地。教师应指导学生以各种方式用丰富的感情朗读课文,声声动情,入情入理。例如《再见了,亲人》三部分都由话别引出发生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荡气回肠的往事。
  1.自读悟理
  学生通过初读,明白老大娘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昏倒在路旁,为救伤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小金花的妈妈为了救侦察员老王而牺牲,她没流泪;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现在又拄着双拐,送了一程又一程。她们与志愿军之间的感情可真是比山高,比海深。学生自读课文,明白了人物之间的感情很深。
  2.赛读悟理
  在初读的基础上,学生争着赛读,并评出最佳人选,教师进行讲解:“从她读书声中感觉到老大娘不顾自己,一心想着志愿军战士,比妈妈还要亲。”“他把小金花听到妈妈牺牲时的坚强,和与志愿军惜别的依依不舍完全表达出来了。听了,我也想哭。”“听了她读的,我眼前浮现出大嫂在弹片纷飞的前沿阵地挖野菜,拄着双拐送了一程又一程的动人情景。”……
  3.分角色读悟理
  当全班的最佳角色分配读完后,学生对全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付出了血的代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三、通过品析文字,体验情感
  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语言是作者情感流露,心理升华的产物。作者将浓厚的情感渗于字里行间。教学时应抓住关键的词句引导品析感受其精妙,领悟其佳处,把握其规律,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加深对课文语言美、形象美的感受。
  1.抓住关键,感悟体验
  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可以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中感人至深的内心和外表的描写。从“我”不敢朝他那儿看,看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险恶和痛苦情景;从“忍不住不看”,看到战友面临着危险;从“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动也不动”,看出邱少云的意志坚强;从“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他“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看出邱少云惊人的毅力,以及他为了赢得战斗胜利,严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决心。这看似矛盾却震撼人心的描写,抓住关键点进行理解,学生被邱少云的伟大形象和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所深深感动,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设疑解惑,促进思考
  特级老师薛法根在执教《卧薪尝胆》时有一教学环节,课文中有一句话:“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薛老师把“才”字换了一下前后位置,变成:“他们在吴国才干了三年,回到自己的国家。”通过朗读,让学生说说对这两个句子的理解。学生通过比较得出老师改过之后的句子让人感到:勾践在吴国的三年很轻松,不显得时间长。而课文中的句子让人觉得,勾践是在历经磨难好不容易才回到自己的国家。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时间都是三年,为什么改动之后时间显得短呢?课文中的一个“才”字说明勾践在吴国做奴仆的三年是度日如年,是痛苦的,是屈辱的。在比较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为什么勾践在回国后能“发奋图强”。
  薛老师主动设疑,在“有意”中自然地“无意”地解决难点,不着痕迹。
  情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提高阅读能力。赞可夫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其他文献
“亲情教育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用真情感化人。它的着手点是真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有效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持续的亲情教育。由于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加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有着写人含情、写景藏情、写事蕴情的特点,它们就成为丰富的情感传播的载体。因此,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渗入亲情教育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
真正有价值的数学一定是进入学生内心的数学。如何在复习课中构建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是不容忽视。《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数学教师带来了挑战。如何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针对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典型性习题,让学生在精选的练习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同时又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呢?下面,笔者浅谈几点设计习题的体会。  一、习题设计应体现基础性  《数学
《给老师的一封信》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习作7的教学内容。批改这次习作,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对母校、老师的深深不舍。作文中精彩句段很多,一部分同学对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很成熟,文章感情的表达非常充沛。  教学片段一:一个标点,几多离愁  课件出示:  回忆经历过的六年,一点一点,驻进我的世界,每个角落……你猜,当我孤单的时候我会想起谁?当然是您!——思羽  师:这句话,看起来很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语文也是如此。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思考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重视“预习”这项工作。  笔者任教二年级语文,分析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二年级学生各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刚入学时相比是一个质的飞跃,学习的能力有了很
每所学校都有独特的个性与历史,有独特的文化积淀和氛围。学校应积极关注自身特有的个性文化特征,建立学校的文化机制,传承文化的内涵,张扬文化的活力,丰富发展的内涵,滋养学子的成长,为每一个孩子的快乐童年奠定基础。  一、文化引领——建构内涵发展的价值引领  1.理念文化是基石  学校理念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主动发展的灵魂和本质所在。学校理念文化是学校在主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发展提出的期望、追求与目标,它对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老师将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然而,我们也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许多老师认为不用课件便是落伍,不用课件就无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因此许多时候,我们老师会为用课件而用课件。不知从何时起,老师们的板书少了,甚至不再板书了。  我认为,我们的教学有时更需要追求一种简单,追求一种朴实,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炼教学艺术,给予学生学习的快乐。在课堂上,板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此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应是“语”字当头,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具有“语文性”,上出“语文味”,而小学语文更
小学生缺乏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因此,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借助于具有“复合体”效能的英语语篇,语篇教学之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在实际的语篇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挖掘出语篇教学中的零碎片段,如单词、重点句型、关键句子,对语篇进行拆分教学,而忽略了语篇的整体教学,尤其是语篇对于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培养的特殊教学功能。在实际的语篇教学中,笔者尝试从“问”与“答”的交互生辉入手,从问
教育大师魏书生说过:“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而举目农村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学生摆放的学习用具是横七竖八;做作业时,写字的姿势是东倒西歪;发言时,举手时是左右随来;朗读时,拿书的方法是无奇不有……作为担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我们应该怎样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下面我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对此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渗透遵守纪律的观念  众所周知,农
陈老师新接手六(4)班时,看着学生个个乖乖模样甚是高兴,布置了几项工作,学生积极性颇高,干起来也顺畅,于是乎在班级对学生大加褒奖一番,学生不禁喜笑颜开。但高涨的情绪并没有解决学生作业中频频出错的问题,且是一些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问题——粗心?!大意?!马虎?!如何根除这个通病?看起来不是说几句教育鼓励的话就能解决问题的。思虑再三,决定召开一次改掉不良学习习惯“名医会诊”的主题会,针对症结,以点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