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小脑幕上肿瘤非计划二次手术危险因素的初步探讨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434jkhg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初步探讨择期开颅手术治疗成人小脑幕上肿瘤患者发生非计划二次手术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开颅手术治疗的961例成人小脑幕上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4.2%)行非计划二次手术(二次手术组),921例为行一次手术者(一次手术组)。比较二次手术组与一次手术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高血压和糖尿病史、是否为复发肿瘤,肿瘤的位置、是否侵犯颅底、组织病理学类型、最大横截面积、体积、是否全切除,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

40例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中,因术野出血手术者28例,因脑水肿行去骨瓣减压术者10例,因手术部位感染形成脓肿手术者2例。与一次手术组比较,二次手术组患者的年龄大、侵犯颅底的患者所占比例高、肿瘤体积和肿瘤横截面积大、术中失血量多、手术时间长、术后肿瘤残余和恶性肿瘤的患者比例高、出院时GOS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其他文献
网络神经外科是以脑网络的拓扑特性为基础,以神经影像和微创手术技术为手段,以保护和重塑脑认知功能网络为诊治神经系统疾患目标。网络神经外科不仅提高难治性神经系统疾患的诊治水平,也将成为脑科学转化研究的纽带。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2000—2019年我国颅脑创伤(TBI)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课题组估算的最新TBI数据,评价2000—2019年我国不同性别、年龄段和致病原因人群TBI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变化趋势,并计算2019年相对于2000年的TBI发病率和患病率的相对变化百分比。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段TBI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差异。结果(1)排除2008年汶川地震所致TBI的影响,2000—2019年我国TBI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上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000—2019年的TBI年龄标化发病率由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创伤患者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成功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0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置入螺旋型鼻肠管的267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置管后均行X线或CT检查,以鼻肠管尖端通过幽门为置管成功。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是否行亚低温治疗、实验室指标及所应用药物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置管成功的影响因
目的探讨系统性炎性反应指标对颅脑创伤(TBI)患者短期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4例经手术治疗的TBI患者的临床资料。于TBI后24h内对患者进行系统性炎性反应指标[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间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d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预后营养指数]检测。术后1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患者的短期疗效,并
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在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后颅内感染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术后可疑颅内感染的75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依据《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诊断患者是否发生颅内感染。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脑脊液中HBP是否为颅脑创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7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
目的探讨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治疗颅脑创伤后脑积水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因创伤后脑积水行VPS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4例。比较分流术前与分流术后出院时最后一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确定进步组(GCS提高≥1分)和未进步组(GCS提高
目的比较聚醚醚酮(PEEK)与钛网在颅骨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8例行颅骨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应用的修补材料分为PEEK组(17例)和钛网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经济学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有效性(塑形满意度)和安全性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EEK组患者的年龄小于钛网组[(32.1±3.8)岁对比(40.7±2.2)岁,P=0.044]。PEEK组的总住院时间长于钛网组[(25.1±2.9)d
目的初步探讨视路胶质瘤(OPG)患儿手术前后体重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视路胶质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肿瘤切除术,基于术中观察及术后复查头颅MRI增强扫描的结果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其中将肿瘤切除体积为60%~90%定义为大部切除,>90%定义为近全切除。分别于术后1、2周,1、3、6以及9个月对患儿进行门诊复查或网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儿的后续治疗情况、肿瘤有无复发、播散转移及体重变化等。根据患儿的性别、出生日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