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映射到吸纳:具身交互中“沉浸”的技术意向探究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5811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身体观念的返场与技术意向性的提出,是新媒介时代下重新定义传播主体与强调技术中介化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本文的研究路径基于伊徳技术意向图式中“(人-技术)-世界”的具身关系图式,提出具身交互情境中“(身体-具身关系)-交互场所”的认知图式。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于实践维度下,技术意向具有指向主体沉浸状态的能动性,并中介化于以主体身份认同为目标、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映射、从文化认同到情感吸纳的具身交互过程。正确理解参与者、技术意向与叙事空间之间的建构关系,才能正视技术媒介的传播效果与意涵建构中可能存在的文化折扣问题。
  关键词:具身认知 沉浸感 身体在场 技术意向
  “具身”(Embodiment)概念是对传统认知主义中认知功能独立化、离身化的重新思考,强调身体感知在认知加工过程中的主体性。具身交互是身体在场的交互情境,是以身体为主体将感知意象内化到心理空间的认知情境,其探讨的“沉浸”状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身体主体内部“有意识的幻觉在短时间内逐渐转变为无意识的幻觉”的过程。“身体”与“技术媒介”共同营造的“沉浸”氛围是一种充满象征性的场景,要理解沉浸状态下的身体、技术媒介与情境的关系,需要回归实践维度,基于本体论与认识论进行探讨。
  一、具身认知:身体在场、技术意向、场所
  具身交互在表现形式上是新媒介时代下人机交互的新方向,在意义层面上是交互情境下的具身认知问题。具身认知强调生理体验与心理体验相互激活的过程,将身体从“接受刺激的感应器和行为的效应器”中解放出来,涉及主体、媒介、认知对象的在场,探讨的是人的主体性在新媒介赋权的语境下逐步异质化的过程。沉浸是具身认知发生的基本情境,即主体面对认知对象,以个体经验形成想象叙事,以达到认知内化的无意识状态。笔者探讨的具身交互情境中,“身体如何沉浸”与“技术如何指向沉浸”需要从“人”“技术意向性”及“与人互动的环境”三个维度进行理解。首先从后现代哲学到现象学的理论研究视野,回溯从“身体”到“具身”、从“意向性”到“技术意向性”的观点并进行梳理论证。
  “身体观”的起源可追溯到后现代哲学中,自尼采的“身体成为哲学中心”为转向,打破以笛卡尔“身心二元论”为代表的形而上理性主义主宰的时代。现象学家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观”,强调与意识融为一体的身体感知;并基于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意向是人在内部以肖像的方式建构事物的形式”的观点,将“意向性”进一步阐释为意向活动与意向相关项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本身。随后,从实体论发展到存在论,海德格尔提出“动态的身体”,强调“存在者”与“存在”之间的“事态关系”,并发展出对于工具“上手”与“在手”两种意向关系,从实践角度提出工具被使用时“仿佛抽身而去”的隐身状态。伊徳明确定义对于“技术意向性”的概念解释,认为工具只有在技术实践的语境下才可以呈现自身,技术的中介化即技术意向性,同时提出“人-技术-世界”的意向图式。由于意向是意识活动对于意识相关项的指向,即伊徳所述实践对于经验的指向,因而可推导技术意向是技术实践对于技术经验的指向。具身关系即技术嵌入人身体后,成为人类身体感知觉延伸的经验指向。此时“人”与“技术”融合为一体,表达式为:(人-技术)-世界,从“身体”到“具身”,从“意向性”到“技术意向性”,前者动态地发展了人的“本体存在”是存在于世界中的“知觉身体”,后者强调技术媒介的意向性中介于“人与现实世界相遇”的意义。新媒介环境下,身体在媒介场所中的存在分为“遥在”与“在场”两层语义,前者是新媒介环境下“传播媒介所制造的环境中的在场经验”引起的超现实状态;后者是身体的物理在场,是“一种主体间交往互动的实在关系”,其特点是“具有空间性和感知性,人们通过感知判断主体在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位置”。身体在场与遥在的差异,在于身体与意识是否同步在场。遥在的情境下,物理身体与意识的身体化(即媒介中的化身)处于不同的时空,在感知物理环境的同时,媒介呈现的虚拟环境由于其原真性、时空序列性的缺失,碎片化地解构主体的感知;在场的情境下,身体与意识处于同一具体的场所,其知觉经验式、情感式的内化,符合“沉浸理论”在活动中关于“完全专注”与“心理享受”的双重前提。探寻具身关系中的沉浸感,需要将视野放置于动态的“交互场所”,即事态性的情境存在当中。根据伊德“(人-技术)-世界”的具身关系认知图式,本文提出在具身交互的对话关系中,人通过技术媒介认知情境的图式可概括为:“(身体-具身关系)-交互场所”。交互场所即身体在场的叙事空间。沉浸式交互场所首先符合“场”的概念。布迪厄认为“场域”是集中了力的场所,是“集中的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的场所”,并将艺术场域定界为次强的自主性生产场域。从沉浸式交互的视角来看,创作者塑造符号的力、技术媒介意向性的力与体验者解码的力充斥着控制关系的象征,交织成了以体验者注意力与认知能力为资本的场域。具身交互的情境下,卡斯特所言“地域空间”被降维为具体的“场所”,此时技术媒介处于“上手”的实践状态;“流动空间”则转换为技术媒介转译后,与体验者资本共同构成权力争夺的信息的“意义空间”。在“场所”与“意义空间”内部,身体主体因而被符号化为权力关系的象征。于是成为“主体在场被身体在场取代,身体在场被媒介在场取代,媒介在场又被象征在场所取代的主客体互相错置”的过程。由此可见,身体在场、媒介在场、象征在场共同构成了沉浸的具身动态情境。
  二、技术意向:从映射到吸纳
  技术意向即具身交互情境下具身关系的经验指向性,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技术具身后,主体通过感知觉的延伸,由物理空间的映射内化到心理空间的映射以代入“角色”的指向,即主体的身份认同问题。
  首先,主体身份认同的权力处于“力场”间。沉浸“是一种精神状态向另一种精神状态的发展、变化和过渡过程,其特点是减少与被展示物体的审视距离,而增加对当前事件的情感投入”。具身交互的情境下,人、技术媒介的互动极大增强了人的自主性,审视距离甚至可以在沉浸后的转移过程中趋近于零。“审视”即“看”的行为,在信息图像化的社会情境中,即为“凝视”。梅洛庞蒂在《眼与心》中阐述肉身的“逆反性”,提及主体与对象互看的关系与主体内视两种观看方式;拉康依据镜像理论发展出“凝视”的概念,脱离纯粹视觉的表意,是一种社会文化下包含欲望、权力与认同的认知行为。在象征意义上,主体凝视其实是在他者欲望凝视叠加下的身份认同,导致了主体解读叙事的间性。具身交互的场所中,身体主体的凝视叠加了创作者的他者凝视,身体支配主体性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让渡给了技术与情境;同时身体本体包含着凝视客体与內视两种权力,内视权力包含异质化的可能;技术媒介则意向性的中介于主客体的自我映射之间,调节着创作者“叙事的力”与体验者“内视的力”。在这一对话关系下,身体主体将自己映射为空间叙事主体(即身份认同)并构建想象叙事的程度,决定了“沉浸”这一感知行为的程度。从身体主体到空间叙事主体,伴随着多方权力在意义空间的争夺,本质是一种主体性认同博弈的象征。主体身份认同的力场图如图1所示。


  其次,主体身份认同本质上是物理映射内化到心理映射的过程。技术媒介的映射即人的身体主体性在交互界面上的投射,界面这一概念包括物理空间下的界面(电子屏幕、由不同人工制品共同搭建的立体界面等),也包括主体内视的心理界面;不仅是一个技术媒介层面的动作,同时是主体感知层面对于“我”属于“情境”与“我”是否“创造情境”的隐喻认知活动。莱考夫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是“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概念映射”,是一种思维方式与认知工具,理解本身是一种想象行为。技术媒介对于沉浸状态的指向,表现在从表征映射到符号隐喻的加工过程中:技术首先延伸身体本体的感知觉,并将身体行为导致的结果映射在物理空间中;其次伴随着媒介回馈,本体将“我”触发的结果代入创作者叙事的角色中,形成主体性的身份认同,完成心理空间的映射,此时身体本体被符号化纳入空间叙事的象征体系中。当技术具身后的身体本体与所处情境直接交流,且个体经验与感知环境自洽完成身份认同,以一种“心流”的方式使体验者身体全身心地投入创造者创造的情境中,达到身体与意识的共同感知,沉浸感由此产生。身份认同的映射过程整体如图2所示。


  第二部分是主体通过技术意向性地理解空间叙事的符号隐喻,以构成自我想象叙事的指向。在具身关系中,身体主体对于叙事符号的隐喻解读存在“吸纳”与“脱节”两种可能。技术不仅从感官层面延伸身体,在知觉对于隐喻的加工过程中也积极地进行延伸。吸纳与脱节皆可以视作情境下体验者主体性的异化,异化的可能来自于人内视的能动性。黑格尔在哲学语义上对于“异化”的解释即“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在创作者与体验者的力场中,当技术意向与叙事想象的匹配程度较高,主体获得强烈的身份认同、沉浸感知与情感体验,情境对于体验者主体性的异化与吸纳随之展开,此时主体在无意识沉浸中,完成一系列从认知、态度乃至行为、概念内化的改变;然而,技术与叙事同样存在不匹配的可能,在此种带有控制语义的交互力场下,主体生出反控制的力,极易与沉浸环境脱节,发生认知活动的断裂。具身关系与主体沉浸并非正向、单向的指向关系,而是技术意向中介下双向的反馈过程,强或弱的具身关系条件下创作者需要思考技术意向对于主体叙事解读的赋权作用。技术意向中介的双向反馈过程如图3所示。


  例如,沉浸艺术先驱埃利亚松的感知艺术作品《红日》,以人身体尺度为标准,运用电子媒介、照明系统、水雾系统仿真地构建室内的海边落日意象。用技术手段模拟的如梦如幻的叙事场景,赋予了体验者对此人造景观的直接感知,并凭借个体经验的差异解读场景中的符号隐喻,生成超越时空、地域、文化的想象叙事。尽管对于身体行为和交互规则的控制力较弱,技术媒介创造的《红日》仍然呈现了一场完美的沉浸叙事,来自于技术与技术意向对于空间叙事的匹配。不论智能与非智能、强关系抑或弱关系,具身交互情境中技术本体存在是以媒介的方式构建场所内部的内容与意义。此时对于技术的使用,需要明确的是其“恰当性”以达到情感环境对于主体的吸纳,即涉及传播效率层面的问题。
  三、传播视角:具身交互沉浸的有效性
  从有效传播视角来看,具身交互沉浸的有效性涉及可信的信源、能被理解的传播内容、传播的技巧三个方面。具身交互的情境下,“真实可信的信源”来自于空间叙事的真实,其中涉及内容真实与感知真实两个层面。具身交互场所中的内容真实,本质上是创作者基于真实世界的景观搭建与转译后的再现文本,体验者真正直面的是创作者本身的想象叙事;而感知真实则直接指向体验者的主体性,即具身关系中的权力争夺中心。在此语境下,感知真实代替了模糊的内容真实,成为个体经验的外化表征;“能被理解的传播内容”既诉诸感知真实,也与传播的技巧息息相关。“理解”是体验者参与具身交互情境中由注意力资本与认知能力资本构建的认知行为,也是作为受传方的“选择性权力”。有效的理解行为与技术媒介中介的效度息息相关,这便涉及“传播技巧”层面的问题。如何在技术意向的中介下争取体验者的身份认同,且正确匹配技术意向与叙事的匹配关系,成为具身交互作为传播事件解读传播有效性的本质问题。
  首先,技术作为媒介本体被使用具有时代特征。在特定的技术时代背景下,新生的技术往往跟随技术热度曲线的生长轨迹曝光在大众视野中,如图4所示,技术热风潮往往表现在启动期末端与泡沫期。此时技术尚未经过实践的佐证,经由主流媒体的大肆报道与大众猎奇心理的影响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例如,体感与虚拟现实等技术,被大量运用在艺术传播、交互叙事、电影等领域,赋能于更好的叙事表达与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催生技术决定论下滥用、错用的应用失范情况。例如,VR电影风潮的兴起,催生大量忽略VR“全景式观看”“自主信息选择”等特性与社会文化语境,纯粹将VR视作一种单纯的具身媒介转译的手段进行应用的作品。对技术应用失范进行解构,即将技术等同于机械式工具,忽略技术与主体、技术与叙事的匹配关系,容易导致受方无法以个体经验认同传播内容,从被控制的“符号暴力”中挣脱开来,形成异质化的主体认知。此时受方的异质化可能导致反控制的情绪,对交互的叙事产生意涵建构层面的文化折扣,甚至是情感层面上的反感与对抗。


  其次,有效的传播还需要深刻地认识到技术媒介在文化层面的意向性表达。新媒介带来的社会变迁正从无意识层面重新锻造人类本体的经验结构,对于具身交互的情境而言,交互行为的符号语义、其内涵与外延也随之不断游移与延展,譬如存在同一语境下现实语义与传统语义的差异。同时,梅洛庞蒂所言的“身体间性”消解了主客体二律背反,在技术媒介中介的语境下,还存在技术沟、媒介沟等社会文化层面的圈層差异。文化的联系性对于主体身份认同起着重要的前端作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传承与发展,直接作用在个体经验结构与身体行为上,是底层个体自性与话语结构变迁的结果。具身交互式的新媒体转译,其内容本质归属于某种文化的表达;通过对文化的新媒体再现,用技术普及文化的同时,也在具体时代背景、社会文化语境下,实验性地重新观察与审视技术与交互行为的互动内涵。   四、结语
  从映射到吸纳,笔者探讨的是具身交互情境中,技术意向性即具身关系影响身体主体构建身份认同、并在身份认同基础上配合空间叙事,影响沉浸感知的能动性。沉浸伴随着主体身体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经验结构内化,象征式的所指需要回归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指导,其背后横亘在体验者身体本体、技术媒介、交互场所之间力的场域,是主体凝视与他者凝视权力争夺的意义空间。
  从传播视角解读具身交互如何有效沉浸,首先需要明确受方身体主体是具身交互情境中的本体存在,其感知与理解的自主性即个体的生命底色,要避免将个体视为符号化的同质主体,对其经验式的能动性进行适当地让权。其次,技术对于具身情境构建具有主动的意向性,中介化于主体性从物理映射到心理映射的认知过程。传方应避免滥用媒介,依据叙事内容选择恰當的技术媒介,切勿走入技术决定论的陷阱。再者,需要明确“沉浸”并非目的导向性的结果,而应该视为一种缓慢吸纳的过程,让渡一部分叙事权力给技术时,更应考虑叙事与之相匹配的合理性,谨防创作者中心化。好的叙事搭配正确的技术媒介,才能最大程度上影响体验者感知,达到理想的沉浸状态。
  作者肖瑶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硕士研究生
  吴耀辉系新华多媒体数据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之纲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新媒体艺术视野下宋代绘画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BC042)、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宋代绘画中市井空间的新媒体艺术转化”(项目编号:2019THZWLJ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奥]奥利弗·格劳.虚拟艺术[M].陈玲,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3]赵建国.身体在场与不在场的传播意义[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08).
  [4]陈阳.网真、遥在与临场感:作为传播方式的Telepresence——以云会议为例[J].当代传播,2020(06).
  [5][法]皮埃乐·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法]梅洛-庞蒂.眼与心[M].刘韵涵,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殷融,苏得权,叶浩生.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3(02).
  [8]吴海燕.黑格尔哲学中的“承认理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编辑:钱尔赫】
其他文献
摘要:视觉中国网站因黑洞照片引发热议并遭受行政处罚,凸显了新媒体时代的图片版权贸易及其法律问题。引发争议的图片交易行为,属于冒用版权人名义进行非法牟利、未经许可违规从事新闻图片传播的行为。这一违法行为反映了四个方面的版权法律问题,即对于他人作品、作者身份不明作品、公有领域作品、国家作品,可否进行经营获利?该案例对我国图片版权贸易和图片版权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以下三点启示:图片生产、贸易与服务
摘要:内容安全作为网络安全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本文以英国互联网内容治理的标志性文件——《在线安全法(草案)》为基础,分析英国在互联网内容治理领域的全新监管路径与框架,如独立的监管机构、内容安全责任、注意义务等,同时结合英国的监管实践,总结归纳《在线安全法(草案)》对互联网内容治理的启示。  关键词:内容治理 《在线安全法(草案)》 网络安全 言论自由  在线服务尤其是社交媒体服务
摘要:深度融合背景下,党报如何通过深度报道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实现差异化发展?近年来,长沙晚报大胆创新,在全国党报系第一家推出“封面特稿”。但凡大节点、大主题、大事件,都在报纸封面版推出精心策划、深度挖掘、精心打磨的万字报道,引发现象级热议及转发热潮。为什么要推出特稿?特稿如何“特”起来?特稿如何更完美?本文试图从选题、内容、采写、呈现及传播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长沙晚
摘要:全媒体时代,高校治理和思想政治工作都面临新的考验,特别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和重大疫情防控,如何提升舆论宣传工作的有效性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全媒体论述,探索构建全程化、全息化、全员化、全效化的舆论宣传工作路径,以增强高校舆论宣传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展开有益探讨。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高校 舆论宣传 全媒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提出“建设全媒体
摘要:师范院校影视表演专业,在经历由小到大再到饱和发展之后,隐藏着的一些深层问题开始浮出水面。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优势不突出及专业发展不明朗的问题,都对师范院校影视表演专业的品质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鉴于这种情况,在师范院校影视表演专业发展过程中,应根据专业特点,明确差异化发展定位,丰富专业教学体系,开拓更多元的上升通路,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具多样性的教育支持,凸显师范院校影视专业的显著优势。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