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鉴赏能力是中学生的重要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意味着,新课标指导下的文学鉴赏教学,应以古诗鉴赏指导为一重要着力点。
中学生古诗鉴赏指导应如何着力呢?
一.多诵读,强化整体感知
以诵读为基础的整体感知是鉴赏古诗的首要环节,反复诵读必能强化整体感知。教学李白诗《送友人》时,我首先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弄清“郭”、“蓬”、“征”、“兹”等词义,通过阅读注释理解“白水”、“孤蓬”、“浮云”、“落日”、“班马”等词语的含意;接着反复朗读全诗终至成诵;然后概述诗意,从整体上把握全诗。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思考,能理解这首诗所传达的依依别情和淡淡离愁。有时还指导学生围绕古诗文本查背景、知作者、通典故,帮助他们透彻理解。可以说,没有反复诵读,就不会有整体感知,更不可能深入鉴赏。
二.明经纬,深化多维品悟
品悟是鉴赏古诗的关键环节。我把形象意境作为经,把情感表达作为纬,引导学生从三个维度品悟古代诗歌:
(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捕捉意象、体会意境,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只有步入诗人所创构的心灵境界,才能实现与诗人的情感对接。鉴赏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时,我引导学生探寻“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蜡炬”、“晓镜”、“夜吟”、“蓬山”、“青鸟”等意象的内涵,想象其迷离奇特的意境,进而把握其丰富的情感内涵——既是咏叹缠绵相思的爱情,也是表达笃切诚挚的友谊,还是传达理想抱负的述志……
(二)领会情感,把握主旨。情感是诗的生命,主旨是诗的内核。而情感与主旨,或寄托在诗的意象之中,或潜藏于诗的意境之内。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我授与学生发掘古代诗歌寓意和寄托的几把钥匙:一是咏史怀古诗意在借古喻今;二是拟人咏物诗意在借物抒怀;三是特殊写景诗意在以景寓情。掌握了这几把钥匙,学生鉴赏时能顺利破译一些古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密码。杜牧的诗《赤壁》不仅歌咏了历史的沧桑,而且包孕了诗人的见地,甚至寄托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情怀……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整合梳理出情感和主旨类别:思乡怀人、伤春悲秋、托物明志、山水田园、边塞、送别、爱情等,作为鉴赏古诗的参照。
(三)品味语言,领略技艺。在古诗鉴赏教学中,我启发学生注重比较赏析,师生合作归纳出古诗语言五特色:1、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的诗即是如此。2、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诗。3、平淡。字眼贴切,全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平淡。陶渊明的诗即是代表。4、绚丽。词藻富丽,色彩绚烂,情思奇幻,寓意朦胧,如李商隐的诗。5、明快。明朗,爽快,时常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白居易的诗即是典型。同时,概括出古诗表达六技艺:1、借景抒情。常寓情于松、竹、梅、兰、残月、荒漠、冷雨、白雪等景物。2、情景交融。通过对特定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摩刻画间接抒发情感。3、直抒胸臆。不用婉曲手法,直接表明情感态度。4、烘托渲染。或以人烘托人,或以物烘托人,或以物烘托物,用以深化意境。5、援引典故。使诗歌用语精炼而含意丰富。6、虚实结合。使结构紧凑,想象空间扩张。学生掌握了古诗的语言五特色和表达六技艺,能够在鉴赏过程中领悟其语言表达的艺术美。
三.重体验,活化思维表达
思维表达是鉴赏古诗的重要环节。我在古诗鉴赏教学中,注意诱导学生调动自身情感去体验,以求激起情感共鸣的涟漪,达到陶冶情智的目的。我还注重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大胆求异创新,并将鉴赏古诗所获得的心语变成言语写出文字。如鉴赏杜牧的七绝《清明》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领悟对该诗加以改写,学生很感兴趣,思维十分踊跃:有的将其改写成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的将其改写成一首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有的将其改写成一折课本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然后让学生将改写和原作进行比较,评品优劣高下,学生获益颇多。
中学生鉴赏古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引导他们持之以恒地进行诵读、赏析、评鉴、反复历练。
曹凤翔,教师,现居湖北阳新。
中学生古诗鉴赏指导应如何着力呢?
一.多诵读,强化整体感知
以诵读为基础的整体感知是鉴赏古诗的首要环节,反复诵读必能强化整体感知。教学李白诗《送友人》时,我首先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弄清“郭”、“蓬”、“征”、“兹”等词义,通过阅读注释理解“白水”、“孤蓬”、“浮云”、“落日”、“班马”等词语的含意;接着反复朗读全诗终至成诵;然后概述诗意,从整体上把握全诗。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思考,能理解这首诗所传达的依依别情和淡淡离愁。有时还指导学生围绕古诗文本查背景、知作者、通典故,帮助他们透彻理解。可以说,没有反复诵读,就不会有整体感知,更不可能深入鉴赏。
二.明经纬,深化多维品悟
品悟是鉴赏古诗的关键环节。我把形象意境作为经,把情感表达作为纬,引导学生从三个维度品悟古代诗歌:
(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捕捉意象、体会意境,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只有步入诗人所创构的心灵境界,才能实现与诗人的情感对接。鉴赏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时,我引导学生探寻“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蜡炬”、“晓镜”、“夜吟”、“蓬山”、“青鸟”等意象的内涵,想象其迷离奇特的意境,进而把握其丰富的情感内涵——既是咏叹缠绵相思的爱情,也是表达笃切诚挚的友谊,还是传达理想抱负的述志……
(二)领会情感,把握主旨。情感是诗的生命,主旨是诗的内核。而情感与主旨,或寄托在诗的意象之中,或潜藏于诗的意境之内。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我授与学生发掘古代诗歌寓意和寄托的几把钥匙:一是咏史怀古诗意在借古喻今;二是拟人咏物诗意在借物抒怀;三是特殊写景诗意在以景寓情。掌握了这几把钥匙,学生鉴赏时能顺利破译一些古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密码。杜牧的诗《赤壁》不仅歌咏了历史的沧桑,而且包孕了诗人的见地,甚至寄托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情怀……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整合梳理出情感和主旨类别:思乡怀人、伤春悲秋、托物明志、山水田园、边塞、送别、爱情等,作为鉴赏古诗的参照。
(三)品味语言,领略技艺。在古诗鉴赏教学中,我启发学生注重比较赏析,师生合作归纳出古诗语言五特色:1、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的诗即是如此。2、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诗。3、平淡。字眼贴切,全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平淡。陶渊明的诗即是代表。4、绚丽。词藻富丽,色彩绚烂,情思奇幻,寓意朦胧,如李商隐的诗。5、明快。明朗,爽快,时常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白居易的诗即是典型。同时,概括出古诗表达六技艺:1、借景抒情。常寓情于松、竹、梅、兰、残月、荒漠、冷雨、白雪等景物。2、情景交融。通过对特定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摩刻画间接抒发情感。3、直抒胸臆。不用婉曲手法,直接表明情感态度。4、烘托渲染。或以人烘托人,或以物烘托人,或以物烘托物,用以深化意境。5、援引典故。使诗歌用语精炼而含意丰富。6、虚实结合。使结构紧凑,想象空间扩张。学生掌握了古诗的语言五特色和表达六技艺,能够在鉴赏过程中领悟其语言表达的艺术美。
三.重体验,活化思维表达
思维表达是鉴赏古诗的重要环节。我在古诗鉴赏教学中,注意诱导学生调动自身情感去体验,以求激起情感共鸣的涟漪,达到陶冶情智的目的。我还注重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大胆求异创新,并将鉴赏古诗所获得的心语变成言语写出文字。如鉴赏杜牧的七绝《清明》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领悟对该诗加以改写,学生很感兴趣,思维十分踊跃:有的将其改写成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的将其改写成一首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有的将其改写成一折课本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然后让学生将改写和原作进行比较,评品优劣高下,学生获益颇多。
中学生鉴赏古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引导他们持之以恒地进行诵读、赏析、评鉴、反复历练。
曹凤翔,教师,现居湖北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