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而孩子更多的留在了家乡,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并且在农村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已引起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会引起哪些新问题?怎样处理这些问题呢?
一、留守儿童可能引发的问题
1. 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学者高玉祥认为,健全人格的特点有:(1)内部心理和谐发展;(2)人格健全者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3)人格健全者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
而“留守儿童”呢?其父母常年在外,仅通过少量的电话与学生交流,学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性格内向,情感淡漠,心理承受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和较强的孤独感,而且内心封闭,不合群,乃至厌世嫉俗。还有一些父母,由于挣钱多了一些,就无计划、无节制地给孩子零花钱,又由于学生缺乏自控力,花钱大手大脚,久而久之,学生在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纪律上自由散漫。还有一些长辈管教不严,一味纵容、偏袒孩子,无形中滋长了留守儿童骄横跋扈的气焰,给学生与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2. 学习成绩较差。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低,年龄大,语言粗俗,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并且有的孩子父母没有文化也挣了钱,使孩子对“知识改变命运”、好好读书产生了怀疑,甚至想放弃学习。
3. 思想品行问题较多。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对子女教育较少。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往往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分不清是非黑白,造成道德缺失和不良品行。如说谎、骂人、自私、任性、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拉帮结派,甚至沉迷于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等,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走上犯罪道路。
4. 安全隐患较多。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甚至离家出走等安全隐患。
二、应对措施和办法
1. 家校结合。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育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主张打工的父母多抽时间回家陪陪子女,或者更多的电话交流,疏通代沟,让“严父慈母”的形象更伟大,更对子女具有感染性、权威性、亲和性,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安慰。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尤其是与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树榜样,抓典型,找“闪光点”,努力教育学生走正道。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使双方有的放矢、形成合力效应地加强教育,事半功倍。我相信有了父母及监护人给予的精神上的鼓励和行为上的约束,有了老师的温暖关怀和帮助,孩子一定会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
2. 摆正心态。不论是父母、监护人,还是教师,对留守儿童都要摆正心态。
首先,应理性地看待他们,以辨证的眼光对待他们、了解他们、尊重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点燃心中的火炬,开启学习的动力之源;用兴趣鼓励学习的主动性,用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抓住闪光点,增强自信心,用感恩之心鼓起学习的劲头。
其次,关爱学生,像和煦的春风,像冬天的阳光,给学生家庭一样的温暖,像父母一样的亲切。在学习上多鼓励、多辅导;在生活上多关心、多照顾。
教育“留守儿童”,只要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关注,持之以恒,相信最终定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留守儿童可能引发的问题
1. 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学者高玉祥认为,健全人格的特点有:(1)内部心理和谐发展;(2)人格健全者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3)人格健全者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
而“留守儿童”呢?其父母常年在外,仅通过少量的电话与学生交流,学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性格内向,情感淡漠,心理承受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和较强的孤独感,而且内心封闭,不合群,乃至厌世嫉俗。还有一些父母,由于挣钱多了一些,就无计划、无节制地给孩子零花钱,又由于学生缺乏自控力,花钱大手大脚,久而久之,学生在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纪律上自由散漫。还有一些长辈管教不严,一味纵容、偏袒孩子,无形中滋长了留守儿童骄横跋扈的气焰,给学生与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2. 学习成绩较差。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低,年龄大,语言粗俗,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并且有的孩子父母没有文化也挣了钱,使孩子对“知识改变命运”、好好读书产生了怀疑,甚至想放弃学习。
3. 思想品行问题较多。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对子女教育较少。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往往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分不清是非黑白,造成道德缺失和不良品行。如说谎、骂人、自私、任性、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拉帮结派,甚至沉迷于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等,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走上犯罪道路。
4. 安全隐患较多。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甚至离家出走等安全隐患。
二、应对措施和办法
1. 家校结合。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育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主张打工的父母多抽时间回家陪陪子女,或者更多的电话交流,疏通代沟,让“严父慈母”的形象更伟大,更对子女具有感染性、权威性、亲和性,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安慰。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尤其是与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树榜样,抓典型,找“闪光点”,努力教育学生走正道。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使双方有的放矢、形成合力效应地加强教育,事半功倍。我相信有了父母及监护人给予的精神上的鼓励和行为上的约束,有了老师的温暖关怀和帮助,孩子一定会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
2. 摆正心态。不论是父母、监护人,还是教师,对留守儿童都要摆正心态。
首先,应理性地看待他们,以辨证的眼光对待他们、了解他们、尊重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点燃心中的火炬,开启学习的动力之源;用兴趣鼓励学习的主动性,用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抓住闪光点,增强自信心,用感恩之心鼓起学习的劲头。
其次,关爱学生,像和煦的春风,像冬天的阳光,给学生家庭一样的温暖,像父母一样的亲切。在学习上多鼓励、多辅导;在生活上多关心、多照顾。
教育“留守儿童”,只要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关注,持之以恒,相信最终定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