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避俗打造作文语言的个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m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朔形容某人长相平平“掉到人堆里就找不着了”,如果我们考场作文也掉到“万人一面的汪洋中”,就很难突出个性。要力戒文章语言的趋同现象,避免在词语选用、句式结构、语气语势上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力使自己文章的语言或雅致凝练,或俏皮幽默,或优美诗意……要做到凭空逗巧,意外出奇就要在写作中求新避俗。
  要使语言避俗求新,可以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想象修辞——追求形象
  海德格尔有句名言:“语言是人口开出的花朵”。
  巧设比喻,以求形象生动;铺陈排比,以增奔泻气势;拟人摹物,以求逼真生动;大胆夸张,以显飞扬灵气;多用设问,以求启人深思;反复吟哦,以抒绵绵之情。
  不说“我很悲伤”,而说“我心灵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说“女人和男人应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而说“女人应是一株木棉,和橡树并立在一起”;不说“没有钱”,而说“囊中羞涩”,说“与孔方兄无缘”,说“‘老人头’不多”……
  比喻可以创新别致。“对旺角的多家书店,我和一桃以怀素草书的笔意一路草过去,但有时也不免驻足留连。”
  拟物可达生动陌生。“窗口一闪而逝的年轻面颊便在这深深的秋意中浓浓地开放,开放出灿烂的青春。”
  拟人摹状,别具新意。“羞嗒嗒的音乐朗诵会,正在火辣辣地开。”
  二.幽默诙谐——追求情趣
  如一位考生论证“当代中学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必须十分重视课外阅读”,有一段对死抠课本、死记硬背的调侃,变叙述为描写,幽默风趣:
  “诚然,在考分的压力下,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课程教材上,于是乎弯腰驼背兮“孔乙己”,鸡胸鹤腿兮“林黛玉”,双眼昏花兮博士伦,挑灯夜战兮功课如山,许多人陷入了应试操练的怪圈。”
  议论语言中作生动的简笔描写,而且模仿楚辞,插入“兮”字,读来纡曲含蓄、意味深长,以一种轻松戏谑的笔触表达着严肃的态度,搅拌甜酸苦辣于一“锅”,饶有兴味。
  “如果把书的封面比作女人的脸,一个‘抓人’的书名,是放电的媚眼;一位名作家的芳名,是诱人的樱唇;封面其他部分的花花绿绿,是女人脸上的姹紫嫣红。敢于素面问世的图书,一般内容有真货;敢于素面朝天的女人,大多是真美人儿。”(何玉兴《图书比女人》)
  有人写道:“明末清初直到传教士马利窦第一次带来世界地图时,王公大臣们强烈要求把中国摆在中间,否则,是可忍,孰不可忍;颇有些倚天不出,谁与争锋,普天之下,舍我其谁之感。”
  这样的文字,幽默、活泼、俏皮,能让人耳目一新,身心一爽。幽默、诙谐、调侃,体现智慧。如果能适时地“幽他一默”,可使文章陡增亮色。
  三.精言警论——追求理性
  “大地在雪下做着纯洁的梦,春天来把这梦实现。”
  “占领春天的空旷要比挤进夏日的葱茏更容易。”
  “正是对春日做功利打算的人,才最可能拥有一个丰饶的秋天。”
  “惟有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一朵春花可以永不凋谢,一股春风可以永远吹拂,一阵春雨可以永远淅沥,一缕春晖可以永远明媚。”
  这些语句之所以受到喜爱,主要在于它们不是客观地呈现生活,而是寄寓了一种思想;它们不是对思想的明示,而是把它蕴含于形象之中。人们在阅读时,既能获得启迪,又能有一种审美体验的愉悦。概要地说,这些简短质朴的语句里有着灵动并美丽的思想。
  鲁迅在有些东西因有违文学创作的审美要求而不能写进文章时说:“可以画毒蛇和蝎子,但不能画鼻涕和大便。”
  余光中提醒我们:“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一片绿叶,饱含着它对根的情谊;一句祝福,浓缩了我对你的祝愿。”“政治牢骚,中文清高,物理深奥,历史推敲,数学坐标。”这些文字,姿容别致,理趣盎然。
  有理性的警论,或直陈利害,义正词严;或嬉笑怒骂,入木三分;或针砭时弊,酣畅淋漓;或多方设喻,增其灵气。
  四.直引化用——追求意蕴
  恰当引用一些诗词典故、名言警句、谚语俗语、歇后语、顺口溜等,增加作品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例如:
  “聆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故事;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情怀;品味‘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限忠诚。我发现,我与他们的心近了。”
  这些引用的文字凝练形象,以少胜多,拓展了思考联想的空间而饶有蕴意。
  语言表达的避俗求新,方法多样,难以枚举,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懂得因人因事因情因景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我”的写法,力求“语言陌生化”。
  克服语言的套版反应,讲出有个性的“我”的话,应成为语言表达的一种追求,应该养成习惯而成为素养。
  
  许娟,教师,现居山东胶州。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趼中,许多教师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不可否认在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中不少教师误解了这一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作出怎样的理解都应该予以肯定。笔者认为:要真正张扬个性,放飞心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要明白个性化阅读有它的“规则”,达成以下共识: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既要教师认真地教,也要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光有“教”的积极性,没有“学”的主动性,常常是徒劳无功,或事倍功半。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积极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主活动场”的探究,经过实践,我深深体会到“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那么我是如何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的呢?    一、“四激”入手,让学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语能引发想象,创设意境,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走人文本,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一、教具导入 引想象    教具以其直观性、形象性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它能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可见的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把学生由看得见的实物引入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  在学习《叫三声夸克》时,我做了一个一厘米见方的小纸盒(上扎针孔),提问:如果
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合作,要合作。    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
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进入社会前十多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那么学习有什么可谈的?实际上,世上的许多事情都存在着“人人可以为之,人人却未必擅为之”的现象。同样入校学习,同样的导师,效果却不尽相同。这就说明因对学习的内涵领悟不一样,导致个人对学习的投入不一样,对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及内容的选择也就不一样。  说到学习,不能不使人联想起有关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
文言文的背诵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在背诵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并体会我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在教学中指导背诵技巧固然是一个办法,但是我发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让背诵水到渠成,效果可能更好!  一.还原场景,模仿古人直接交谈让记忆水到渠成  初中阶段有一部分文言文,人物对话比较多,内容丰富、对话精彩。教学中我还原当时场景,让人物运用古语交谈,然后再让学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无疑都是以汉族文学为主导的,对少数民族文学涉及很少或者并未深入探究,对中国古代历史上实际存在的区域文化探讨也没有深入进行。本文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区域文化为视角,注重文本的文化属性,采用文化分析法、对比法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思想、流派形成的理解。  区域民族文化影响下的古代文学教学就是以区域、民族文化为视角,研究文学作品、流派、作家思想生成的文化因素及这些文化因素如何
PPT课件是教师采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软件,根据不同教学目的和要求制作反映教学的幻灯片课件,实际授课时,教师通过投影机放映出来,起到辅助讲解的作用,利用PPT课件进行授课,被称为电子板书授课,或称PPT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是一种计算机辅助多媒体课堂教学方式。  今天,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的教学,PPT课件的使用愈加广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之语,其中的“以相娱乐”一句,包括教参在内的诸多版本均将其翻译为“以(借)此互相娱乐”。笔者认为这样的翻译不仅未能准确地传达司马迁的本意,也未能完全表现出蔺相如不畏强暴、针锋相对、轻巧腾挪、化被动为主动出击的大智大勇。理由如下:  1.无论是赵王“鼓瑟”还是秦王“击缶”,双方都不可能“互相”同时共享“娱乐”。  秦王所谓的“寡人
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对当今的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回顾过去的教育,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虽然存在,然而,由于我们处在非对话时代,对话仅仅成了一种教学的艺术,而未成为教学的精神。当我们致力于全面生成和个性发展的和谐共进时,重温孔子的教育方式,不能不感佩我们民族的先贤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孔子从不以教师爷自居,他不认为学生就一定不如先生,因此,平易近人。他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因在师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