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洋思为什么进城?直到今天也没有人正面回答过这个问题。洋思人遭遇这样的问题,要么一笑而过,给提问者一个“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要么抛出3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一是学校与化工园区比邻,环境和空气都已经不适合办学;二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到位,泰兴市的人口每年都在负增长,加上区划调整、撤乡并镇,洋思的生源将会逐步萎缩;三是有人认为洋思的经验在农村搞搞还可以,到城里便没有市场和价值了,洋思人就是要争这口气,让人们看到洋思的一套在城里同样可以成功。其实,这些理由远不足以让洋思放弃经营了二十多年的农村根据地。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个讳莫如深、“家丑不可外扬”式的痛。
还是让我们将目光回溯到上个世纪末,洋思中学校园内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办公楼一幢幢拔地而起,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操场也即将铺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喜形于色:我们的校园现代无比!但是,时任校长蔡林森却是一脸凝重。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多少年的梦想变成现实,蔡校长应当高兴才是啊?!在学校领导班子会议上,蔡林森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大字:人去楼空。蔡林森的隐忧显而易见:房子盖起来了,如果没有人来怎么办?大家更不理解:每年招生,学校都要扩班,以满足全国各地渴望将孩子教好的家长的愿望;每天都有成百甚至成千的教师、研究人员和行政领导慕名前来考察学习,即使是收每人15元的“门票”。也挡不住参观者接踵而至的脚步。这样的学校怎么会没有人来?!蔡林森是深刻的,他透过繁荣看到了潜在的危机:队伍不稳。
蔡林森的隐忧缘于几件事情对他的刺激:
副校长曹伟林1992年进洋思,是一个与洋思一起成长、成名的青年教师,小伙子不仅书教得好,人也长得帅气精神,就是这样一个才干相貌出众的青年,在婚姻问题上却总是“老大不成”,直到逼近三十,才在朋友的全力帮助下与县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喜结连理。婚礼上,曹伟林妻子同事的一句窃窃私语,深深刺痛了曹伟林,也深深刺痛了蔡林森:城里那么多好小伙你不选,怎么会嫁到洋思那么个地方?
不管怎么说,曹伟林还是幸运的,他毕竟比较圆满地完成了生命的一个使命,对于洋思更多的青年(特别是男青年)教师来说,被人瞧不起、找对象难,成了他们人生迈不过去的坎。语文骨干教师小杨眼看到了而立之年,婚姻问题依然“八字没有一撇”,他自己并没有觉着什么,父亲母亲却是焦急万分:女大当嫁,男大当婚,这婚姻大事可万万耽误不得的。于是。他们一次又一次跑到学校,甚至不惜一切,动用可以动用的社会关系,一次又一次恳求蔡林森放他们的儿子进城。蔡林森没有为难他们,因为他深知婚姻对一个青年及其家庭的重要意义。但是,蔡林森心里愤愤不平的是:为什么农村青年教师的婚姻就这样难?
一方面被城里人瞧不起,另一方面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削尖脑袋往城里钻,成了乡村中学洋思大多数青年教师挣不脱的一个集体宿命。其实,婚姻并不是青年教师离开洋思的唯一理由,他们进城,更多的还是因为心灵对城市文化、文明和繁华的向往,据统计,从2001至2005年,洋思中学每年都有十几个青年教师离去,其中包括一位副校长的儿媳、一位分校长的妻子。他们当中百分之九十是成熟的骨干教师,他们的去处无一例外都是县城学校。有些教师为了进城,宁愿屈下身子教小学也在所不惜。好不容易有一个青年教师刚刚成熟起来,很快就会有一个甚至更多的骨干教师轻轻地挥一挥手离去。孔雀东南飞,骨干教师城里去,成了挡不住的一股暗流,也成了校长蔡林森心头挥之不去的痛。
于是,蔡林森与他的领导班子想尽办法为自己的队伍补血——招聘优秀师范毕业生进洋思任教、每年四五月份,蔡林森与他的领导班子都一一披挂上阵,奔赴招聘教师第一线,华北华南。华东中,哪里有师范毕业生招聘会,他们就会出现在哪。召开优秀师范毕业生座谈会,与有意向的师范毕业生签订合同。为了吸引优秀师范毕业生前往洋思,蔡林森甚至不惜夸下海口,许下学校两三年后就搬进城区的诺言。尽管如此,优秀的师范毕业生依然很少有人愿意将脚步迈向洋思,有的虽然与洋思签下了就业合同,但只要有一些风吹草动,便临阵脱逃。小卜是徐州师范学院英语系的优秀毕业生,毕业之前就早早与洋思签了合同,就在学校等待她来校参加并期培训时,她却单方面撕毁合同,转而投向城区一所向她抛来绣球的学校的怀抱。尽管有3000元的违约金,依然挡不住她对城市的向往。
人往高处走,教师对城市的向往和选择无可厚非。但是,师资却成了洋思中学必须迈过的坎:成熟的骨干教师留不住。优秀的师范生不肯来。2001年,洋思中学由21个班一下子扩张到47个班,成倍翻的教师从哪里来?蔡林森找到市里,最终由市教育局出面,要求每个乡镇调一点、学校分配来一点以及洋思中学所在镇的小学6年级的教师选拔一点,洋思中学才勉强开了班。蔡林森和他的领导班子越来越意识到,没有一批好教师就没有一所好学校,学校办不好,谁还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洋思这所乡村中学来?如此下去。不用几年,洋思路上便会断了后来人,偌大的洋思中学校园,可能就空荡荡地剩几幢大楼独立寒秋了。蔡林森和洋思中学不是哈姆雷特,但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个严峻的问题已经实实在在摆在他们的而前。痛定思痛,洋思人终于作出了一个痛苦和无奈的抉择:进城!
还是让我们将目光回溯到上个世纪末,洋思中学校园内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办公楼一幢幢拔地而起,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操场也即将铺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喜形于色:我们的校园现代无比!但是,时任校长蔡林森却是一脸凝重。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多少年的梦想变成现实,蔡校长应当高兴才是啊?!在学校领导班子会议上,蔡林森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大字:人去楼空。蔡林森的隐忧显而易见:房子盖起来了,如果没有人来怎么办?大家更不理解:每年招生,学校都要扩班,以满足全国各地渴望将孩子教好的家长的愿望;每天都有成百甚至成千的教师、研究人员和行政领导慕名前来考察学习,即使是收每人15元的“门票”。也挡不住参观者接踵而至的脚步。这样的学校怎么会没有人来?!蔡林森是深刻的,他透过繁荣看到了潜在的危机:队伍不稳。
蔡林森的隐忧缘于几件事情对他的刺激:
副校长曹伟林1992年进洋思,是一个与洋思一起成长、成名的青年教师,小伙子不仅书教得好,人也长得帅气精神,就是这样一个才干相貌出众的青年,在婚姻问题上却总是“老大不成”,直到逼近三十,才在朋友的全力帮助下与县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喜结连理。婚礼上,曹伟林妻子同事的一句窃窃私语,深深刺痛了曹伟林,也深深刺痛了蔡林森:城里那么多好小伙你不选,怎么会嫁到洋思那么个地方?
不管怎么说,曹伟林还是幸运的,他毕竟比较圆满地完成了生命的一个使命,对于洋思更多的青年(特别是男青年)教师来说,被人瞧不起、找对象难,成了他们人生迈不过去的坎。语文骨干教师小杨眼看到了而立之年,婚姻问题依然“八字没有一撇”,他自己并没有觉着什么,父亲母亲却是焦急万分:女大当嫁,男大当婚,这婚姻大事可万万耽误不得的。于是。他们一次又一次跑到学校,甚至不惜一切,动用可以动用的社会关系,一次又一次恳求蔡林森放他们的儿子进城。蔡林森没有为难他们,因为他深知婚姻对一个青年及其家庭的重要意义。但是,蔡林森心里愤愤不平的是:为什么农村青年教师的婚姻就这样难?
一方面被城里人瞧不起,另一方面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削尖脑袋往城里钻,成了乡村中学洋思大多数青年教师挣不脱的一个集体宿命。其实,婚姻并不是青年教师离开洋思的唯一理由,他们进城,更多的还是因为心灵对城市文化、文明和繁华的向往,据统计,从2001至2005年,洋思中学每年都有十几个青年教师离去,其中包括一位副校长的儿媳、一位分校长的妻子。他们当中百分之九十是成熟的骨干教师,他们的去处无一例外都是县城学校。有些教师为了进城,宁愿屈下身子教小学也在所不惜。好不容易有一个青年教师刚刚成熟起来,很快就会有一个甚至更多的骨干教师轻轻地挥一挥手离去。孔雀东南飞,骨干教师城里去,成了挡不住的一股暗流,也成了校长蔡林森心头挥之不去的痛。
于是,蔡林森与他的领导班子想尽办法为自己的队伍补血——招聘优秀师范毕业生进洋思任教、每年四五月份,蔡林森与他的领导班子都一一披挂上阵,奔赴招聘教师第一线,华北华南。华东中,哪里有师范毕业生招聘会,他们就会出现在哪。召开优秀师范毕业生座谈会,与有意向的师范毕业生签订合同。为了吸引优秀师范毕业生前往洋思,蔡林森甚至不惜夸下海口,许下学校两三年后就搬进城区的诺言。尽管如此,优秀的师范毕业生依然很少有人愿意将脚步迈向洋思,有的虽然与洋思签下了就业合同,但只要有一些风吹草动,便临阵脱逃。小卜是徐州师范学院英语系的优秀毕业生,毕业之前就早早与洋思签了合同,就在学校等待她来校参加并期培训时,她却单方面撕毁合同,转而投向城区一所向她抛来绣球的学校的怀抱。尽管有3000元的违约金,依然挡不住她对城市的向往。
人往高处走,教师对城市的向往和选择无可厚非。但是,师资却成了洋思中学必须迈过的坎:成熟的骨干教师留不住。优秀的师范生不肯来。2001年,洋思中学由21个班一下子扩张到47个班,成倍翻的教师从哪里来?蔡林森找到市里,最终由市教育局出面,要求每个乡镇调一点、学校分配来一点以及洋思中学所在镇的小学6年级的教师选拔一点,洋思中学才勉强开了班。蔡林森和他的领导班子越来越意识到,没有一批好教师就没有一所好学校,学校办不好,谁还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洋思这所乡村中学来?如此下去。不用几年,洋思路上便会断了后来人,偌大的洋思中学校园,可能就空荡荡地剩几幢大楼独立寒秋了。蔡林森和洋思中学不是哈姆雷特,但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个严峻的问题已经实实在在摆在他们的而前。痛定思痛,洋思人终于作出了一个痛苦和无奈的抉择: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