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于己不利且相矛盾的当事人陈述如何采信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承认的对己方不利的事实陈述,人法院应当予以采信并作为定案的依据。司法审判实践中,有可能出现双方当事人所作陈述都于己不利,依法都应当予以采信,但双方当事人所作陈述又是相互矛盾的,只有一方当事人陈述符合客观事实。那么,依法采信双方当事人陈述,将导致逻辑上的错误。此种情形,只有探寻法规的立法精神,发现当事人作出于己不利陈述的真实意图,方能对双方当事人陈述进行甄别采信,以期不致偏离司法公正。
  关键词:当事人陈述;诉讼主张;证据;采信
  中图分类号:D9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2-0078-02
  作者简介:刘巧艳(1986-),女,汉族,湖南衡阳人,本科,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一、概述
  当事人参与民事诉讼,或是为主张其权利,或是因他人提起诉讼为反驳他人主张不得已而应诉,还有就是因为与案件审理结果可能存有一定利害关系作为第三人参加到诉讼当中。但无论何种当事人,参与民事诉讼都是在为其利益而奋争。因此,诉讼当事人在法庭之上都会作出对其有利的陈述,而对于不利的案件事实则予以否认或反驳。诉讼当事人对于己不利的案件事实,只有对方当事人有确凿证据能够证明或出于道德因素考虑,方予以认可,作出对己不利的陈述。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该种当事人陈述规定案件审理时必须予以采纳,并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我国许多学者亦认为法院对当事人陈述必须重视。但司法审判实践中,要采信此种陈述却未必简单。笔者试图从了解到的一起经济纠纷案件入手,进行分析。
  二、作为分析样本的民间借贷案
  原告杨某诉称,2008年被告孙某向原告借款1万元,并出具了借条。2009年,被告孙某与唐某向原告共同借款5万元,并出具了一份6万元的借条,该借条注明“2008年孙某出具借条作废”。还款期限届满后孙某去向不明,杨某诉请法院判令二被告连带偿还借款6万元。被告唐某辩称,2008年,孙某个人向杨某借款1万元并出具借条属实。2009年孙某偿还杨某借款1万元后,孙某与唐某向原告共同借款6万元,并出具借条一份。唐某仅愿意对5万元借款承担连带偿还责任。
  三、对案例样本的分析
  如果杨某主张的事实成立,2008年孙某个人借款1万元的债务应由孙某独立承担,唐某仅应对共同借款5万元债务承担连带偿还责任。杨某主张事实推导出的结论,与其诉讼请求背道而驰,对唐某而言极其有利。难以置信的是杨某对己不利的事实主张极力坚持,唐某对己有利的杨某陈述却坚决反对。如果唐某主张的事实成立,唐某将与孙某连带偿还原告6万元借款,唐某仅同意连带偿还5万元借款的意见将不被法院支持。唐某主张的事实对己不利却继续坚持,对杨某极其有利,而杨某又竭力反对。
  本案,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凡是敌人坚持的,我必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必坚持。至于对方当事人提出的诉讼主张是否有利于本当事人,则在所不问。
  杨某提供的证据有2008年被告孙某出具的借条与2009年二被告出具的借条。2009年的借条中注明“2008年孙某出具借条作废”。根据两份借条可以确认:2008年孙某向杨某借款1万元债务已经消灭,2009年唐某与孙某向杨某共同借款6万元。显然,借条内容与杨某的陈述相互矛盾,与唐某陈述一致。两份于己不利相互矛盾的双方当事人陈述,一份原告提供但与其陈述不一致却与被告陈述一致的借条,三份证据如何采信?
  本案原、被告对案件事实的主张,同时作为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陈述,皆为当事人承认的对己不利的事实。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第七十四条①的规定,本案于己不利的双方当事人陈述法院皆须作为证据予以采信。面对案件事实的唯一性,于己不利且相矛盾的双方当事人陈述,法院是否都能采信了?这在逻辑上不能成立,矛盾的两面必有真伪之别。因此,采信双方当事人陈述将导致逻辑上的错误,而采信一方当事人陈述或双方当事人陈述都不予采信又将导致程序性违法。
  依照《证据规定》第二条②的规定,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否则将承担败诉的风险。杨某陈述作为对案件事实回忆的倒叙,其客观真实性较书证内容存有更高的误差概率,其证明力不如借条。以证明力比较,法院应当对借条予以采信,对杨某陈述应予摒弃,唐某于己不利的陈述便应采信。当然,杨某的诉讼请求应当得到支持。但是,杨某未能证明其对案件事实的主张,却可以获得一个对己有利的判决。恰如其反,杨某提供的借条能够证明唐某对案件事实的主张,且唐某所作陈述被法院所采信,唐某却承担了败诉的后果。简要分析,严格适法将存瑕疵,并有违法性嫌疑。
  一个可以反思的问题:案例中杨某与唐某对案件事实的主张,作为证据的陈述,真的不利于当事人么?从借条以及杨某的诉讼请求来看,表明杨某所有的诉讼行为都在为利益而奋争。由于杨某对案件事实的错误回忆,或对逻辑推理的错误认识,导致了杨某对案件事实的错误主张。事实上,杨某的陈述,本意是为了能够支持其诉讼请求。同样,唐某的陈述,意在法院能够驳回杨某的部分诉讼请求。《证据规定》第七十四条的立法基础,应当是当事人在思路清晰的情况下,知晓其陈述将带来不利的后果,基于道德等因素的考虑,对于己不利的事实仍然予以认可。从常人利己的本性进行推断,于己不利的事实陈述具有高度客观真实性,故此该种陈述作为证据法院应予采信。杨某与唐某对案件事实陈述的本意完全不在《证据规定》第七十四条的立法基础之上,与立法精神相去甚远。因此,最终法院认定杨某与唐某对案件事实的陈述皆非于己不利的陈述,只是出于错误的认识作出了错误的案件事实主张,故仅采信了唐某的陈述,而摒弃了杨某的陈述,判决:2008年孙某向杨某借款1万元。2009年,杨某与孙某1万元债权债务消灭后,唐某与孙某向原告共同借款6万元。唐某与孙某向杨某连带偿还借款6万元。   四、有关问题的分析
  归纳来看,于己不利但相互矛盾的双方当事人陈述,难以甄别采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部分当事人未参与诉讼活动,到庭当事人陈述难以求证;二是案件双方当事人对社会关系基本逻辑存有错误认识与推断,双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不能推导出其诉讼请求或辩驳意见,从而双方当事人对主张事实的陈述表面看来都不利于当事人;第三个原因是国家法规的制定没有穷尽社会关系的非常态现象。如果法院依照常规,理所当然地适用国家法规处理该问题,于己不利但相矛盾的双方当事人陈述皆予采信,当然难以作出公正的裁判,甚至无法作出裁判。
  于己不利且相矛盾的双方当事人陈述如何采信了?从立法理由分析立法者于制定法律时所作价值及所要实现的目的,推知立法者意思,这是裁判解释中的立法解释,也就是对立法精神的把握。实际上,司法活动离不开裁判解释方法的运用。裁判中对法规从立法本意出发进行解释,是完全允许的,也是有效解决成文法规自身的固有限制与社会生活复杂性冲突的有效机制。笔者拙见,以为对于己不利相互矛盾的双方当事人陈述,也应当通过探寻《证据规定》第七十四条的立法精神,把握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真实意图,对于己不利相互矛盾的双方当事人陈述再择一取舍。
  另一个问题是,法官严格适用国家法规进行裁判的基础上,如何保证不至于走向机械适法?一种意见是在诉讼过程中,发挥法官能动作用,向当事人释明。问题当然容易解决,但是作为中立的司法却难以保持平衡。从案例样本分析,一方面是对当事人陈述以外其他证据的细致观察和正确推理。办案法官就当事人陈述外的其他证据证明力入手,再根据逻辑规则对于己不利但相矛盾的双方当事人陈述进行选择采信。另一方面,是对裁判方法的娴熟运用。审判过程中,固有法规不足以解决错综复杂的现实个案,因当事人逻辑认识错误进一步加大了适法难度时,在追求司法公正的大方向上,通过探寻法规的基础与精神,对现有成文法规进行解释,才能够得以在相互矛盾的双方当事人陈述中作出取舍。
  采信当事人陈述,尤其对当事人不利的事实所作的陈述,能够快速查明案件事实真相。但须谨慎,于己不利相互矛盾的双方当事人陈述,不仅要厘清当事人陈述的内容,还需洞察当事人陈述的意图。否则,极易导致机械适法,造成两难适从的境地。不仅要恪守严格适法的红线,同时要意识到现有成文法规的缺憾与不足。已有法规,由于成文的固有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简单套用法规很可能导致司法公正的偏离。
  [注释]
  ①<证据规定>第七十四条,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在起诉状、答辩状、陈述及其委托代理人的代理词中承认的对己方不利的事实和认可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确认,但当事人反悔并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②<证据规定>第二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参考文献]
  [1]梁慧星.裁判的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96-103.
  [2]邹碧华.要件审判九步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09-113.
  [3]李金.论当事人陈述作为证据[D].山东大学,2013-5-24.
  [4]徐国庆.重视当事人陈述[J].中国劳动,2012(7):62.
  [5]王晓利.当事人陈述的诉讼地位论[J].天中学刊,2013(12):45.
其他文献
摘 要:民间借贷由于借贷方式多样且手续灵活,在当今社会比银行贷款更受追捧。但随之产生的纠纷也越来越多,给社会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针对民间借贷案件的特点,法院应归纳总结,研讨应对策略,本文以闵行法院颛桥法庭民间借贷案件立案审理结案等情况,提出加强诉讼调解、多种方式加强送达、严格核对各项证据、审查判断借贷合法性等手段,以此来提高派出法庭处理此类案件的能力,尽快做到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民间借贷;
摘要:在我国古代的正字制度中对于官员的问责制度就早已有了一定的尝试和规定,到清代,对官员问责有了较为完备周详的规定。公共行政问责从秩序行政到福利国家及新公共行政经历了合法性、合理性、促进社会正义的评价标准变迁,企业私行政则是以岗位责任为依托测度职业行为的绩效。“局司合一”的烟草公司,对执行国家专卖的公共行政管理行为以合法性、合理性、促进社会正义三个标准作为启动问责的前提,对烟草公司的私行政管理活动
摘 要: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赌博活动在一些农村地区较为盛行。本文笔者结合当前社会现象,结合农村赌博犯罪状况、特点、危害、及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农村;赌博;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23-0025-02  作者简介: 聂雪(1992-),女,汉族,贵州金沙人,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2013级刑法学硕士研究生,刑法学专
摘要:《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对因欠缴社保费引起的争议在立法上的表态,明显与最高人民法院法研[2011]31号《答复》的司法立场对立,立法上的明确规定与司法适用上产生的分歧使得“因欠缴社保费引起的争议法院是否应予受理”这一问题引起了新的论证。  关键词:社保费;劳动争议;受理  中图分类号:D92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3-0015-02  作者简介
摘要:当抵押物上存在“重复抵押”的情况时,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各个抵押权的次序问题,因为抵押权的次序决定了抵押权之间的效力顺位。当次序在先的抵押权随着债务的清偿消灭后,如何处理后次序的抵押权,一直存在着较大争议,各国立法也采用了不同的顺位规则,即“升进主义”与“固定主义”规则。我国《物权法》和《担保法》并没有对采用“升进主义”还是“固定主义”作出明确规定。但通过相关条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立法默认的
摘要:新常态下的社会矛盾因其独特的复杂性,单一的矛盾解决机制已无法适应。“枫桥经验”作为地方解决矛盾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上具有丰富的借鉴价值。因此,探析“枫桥经验”背后蕴含的矛盾解决经验,立足于“枫桥经验”优秀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对新常态下社会矛盾的多元解决机制进行多维化重塑。  关键词:新常态;社会矛盾;多元解决机制;枫桥经验  中图分类号:D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
摘要:权利主体界定是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核心问题,涉及到权利内容及其保护模式。2014年发布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称《条例》)将其著作权归属于“特定的民族、族群或者社群”,但仍未将主体明确化,不利于实体权利的保护。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意见》)提出了加快构建众创空间、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
摘要:本文从社区矫正工作的历史由来引入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环境下省会城市海口市的社区矫正工作现状,并通过当前海口市的社区矫正的工作现状对当前海口市社区矫正的工作特点进行总结,并由此分析海口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最后对海口市的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社区矫正;海口市;工作  中图分类号:D9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0
摘 要: 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夫妻之间订立的婚内财产分割协议既不同于离婚财产分割协议,也有别与夫妻财产制契约。婚内财产分割协议如果合法有效,也仅在夫妻内部发生效力,只对契约双方具有约束力,不具有对外效力。因而由于该协议而发生的法律行为并不影响证券法上对夫妻为一致行动人的认定,也不应对强制要约制度的价值有所动摇。  关键词: 婚内财产分割协议;一致行动人;强制要约  中图分类号:D922.2
摘要:十八大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23日在北京闭幕,此次会议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及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等任务,依法治国再次被提到重要议程。鉴于此,笔者首先回顾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法治进程,然后叙述中国传统的“礼治”理念与西方“法治”理念的区别,最后从法治的基本要素和法治生成的社会条件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