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呼唤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cici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注重心情的教育才是美好的教育,才是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开启孩子心门的人,打开孩子的心灵,再用自己的心灵去沟通,这才是教育万变不离的根本。
  【关键词】教育纯真心灵交流
  林格,当代中国有广泛影响的教育专家,他大胆新奇的教育观念给中国教育刮来一阵清新的风。在教育专家林格看来,时下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已经走向了教育本质的反面,从来没有一种成功的教育,身上会背负这么多跟教育无关的内容:升学,就业,致富,成名成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的一个普遍心态就是,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实现的,结果导致家长太累,教师太累,孩子也太累,因而教育生产力却很低下。
  林格认为当下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是要重新建立教育价值观。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这里的“一”就是教育之根。现在的教育者喜欢做的事就是替孩子设计好未来,然后要求孩子去实现,这恰恰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和对孩子天性的劫持。由此,林格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回归教育的本质----纯真”。是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太注重教育的目的,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什么,这才算成功的教育。因而给教育添加了太多的期望值,附加值,其结果是,大家都疲惫不堪。缺乏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任何教育改革都缺乏深刻的思想支持。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一切教育目标都可以通过教育技巧实现,这恰恰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的症结所在。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于无声处响惊雷”,孩子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当孩子意识到他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的意义已经失去了。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这句话我非常赞同,也是非常喜欢的。教育就是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教育应当回归到心灵深处。回归到心灵深处,其实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的彻底改变,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从关注向外的索取追求到凝神触摸自己的内心生命。传统的教育从未把孩子看做教育的主体,以知识为中心,把孩子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而不是知识的主宰者。因此,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孩子的心灵没有被教育者感应到,教育者不知道孩子们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因而一切教育是没有用的,教育的本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教育者怎样才能与孩子进行心灵交流呢?
  首先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孩子的反叛,往往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对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经常听到身边的同事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一点不听话,我嘴巴都说起泡了,可一点效果也没有。是呀,靠打嘴巴仗来教育孩子,似乎已越来越不见效,家长“唠叨”,教师“唠叨”,其结果只会让孩子更加心烦,更加反叛。很多家庭教育的失效,是因为父母说话太多。学校教育的低效,也来自于老师们一刻不停地耳提面命。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实现“闭着嘴说话”,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
  其次要让孩子敞开心灵,教育者必须学会示弱。教育者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得柔弱了,才能缩小与孩子心灵之间的距离,更容易倾听孩子的心灵。可是在现实中,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唯恐在孩子面前不能树立自己的威严,他们习惯于高高在上,让人仰视,总是板着个脸进行说教,认为老师就应该声色俱厉。殊不知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孩子的心只能和你越走越远,这样的教育者只能让孩子感到害怕。有不少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你们说学生不好管,谁叫你不凶一点,我只要讲台上一站,脸一板(起来),你看有人敢捣乱不?”凶成了他们制服学生的法宝,凶成了他们炫耀的资本,可他们又哪里明白,因为你的凶,学生表面对你服服帖帖,可内心却早已叛逆。这样的教师,只能让孩子关闭内心,只能让孩子厌烦。教育家陶行知说道:“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会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一颗孩子的心,有了这颗孩子心,你会发现你和孩子的世界更加亲近了。我们的声音柔和了,我们的目光柔和了,柔和的气息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变成小孩子吧!示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第一素养。
  最后教育者应学会把自己的精神能量传递给孩子。家长和教师,虽与孩子天天相处,却“形同陌路”,心灵距离很远。不少家长只知道花高价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让孩子用最好的东西,却疏忽了去关爱孩子的心灵,根本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其实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心灵的温暖。好的教育应该是心与心的感应,让孩子在心灵的碰撞与感动中快乐成长。做教师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凡叛逆,难以管教的孩子,多数都是关爱缺失的孩子,他们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身边冰冷的环境把他们的心也变得冰冷。
  作为教育者应具备打开孩子心门的能力,不可抱着焦躁的心来面对孩子,我们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让孩子感受到“阳光”的温暖。真正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智力的开发,而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传递给孩子,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无声的行动有时能与话语一样重要,用行动去关爱他,让孩子感受到精神的力量,不仅是让孩子知道你在关心他,而是你真正理解他,知道他的难处,了解他的希望和梦想;让孩子从教育者身上知道,人有尊严,有力量,可以突破面前的一切困难。
  我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这次半期考试考得不好,老师很着急,要我把孩子管严点,多给孩子安排一些课外作业,但我知道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孩子放学回到家,我把他抱起来,亲了亲,进行一次母子交流。
  “半期考试考了吗?”我问。
  “妈妈,考了,但我考得很差”,孩子很害怕地回答。
  “没关系,很高兴你能说实话,妈妈表扬你,因为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孩子听到表扬马上来了精神。
  “为什么考得不好,我们来分析分析,妈妈先听你讲。”
  “因为我想早点做完,出去玩”。
  “哦,那就是说没有认真检查吧?”
  “是的,媽妈,我努力了,可还是考得不好”孩子沮丧地说。
  “没关系,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永远失败;一次成功也不代表永远成功。这次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你粗心,下次注意就行了,分数并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知道上进就行了”。
  我从来反对暴力对待孩子,孩子考得不好,内心本来就很恐慌了,再加上老师的斥骂,家长的暴打,只会让孩子更加恐慌,当他的心已经感到恐慌,学什么都是没有用的。抱着孩子好好交流,交给他分析问题,寻求原因的方法,用你的关爱,善意去影响他,孩子就能吸收并发挥这些伟大的力量,他会变得强大,有安全感,充满自信,而这些,比孩子某一次考试的好成绩,上某个重点学校,也比任何知识和技能的传递都重要得多。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我很喜欢林格老师的这句话,认为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注重心情的教育才是美好的教育,才是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开启孩子心门的人,打开孩子的心灵,再用自己的心灵去沟通,这才是教育万变不离的根本。
其他文献
随目前的生物教学体现了基础性,但忽略了对内容的更新以及对学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而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进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教学导入方式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语言文化整合观下外语人才培养的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项目12-XJ14115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本文提出文化体验式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下各具体策略在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实践证明,文化体验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 文化体验模式  1.引言  《大
【摘要】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运动员选材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竞技能力的结构及其评价、博弈理论与制胜规律以及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与服务等内容。这些理论知识为我们的田径教学训练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我们应该坚持以训练学理论为指导,努力提高田径教学训练的效率。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训练实践,主要从项群理论和暗示训练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现实生活中,盲目自信,企求过高,力不从心,导致失败的事固然时有发生,但在学生当中,更多的却是自我评价过低,在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认为自己干不了,于是畏缩犹豫裹足不前,压抑了内在能力的发挥。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也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效率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要合作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教师是组织者,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提高课堂效率的意识,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
【内容提要】为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型人才,本人设计了作文目标教学。通过十几年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做到明确目标,有的放矢,作文能力不断提高,任教学生多次在各类刊物上获奖。  【关键词】 明确目标 胸有成竹 潜移默化 持之以恒 日臻完善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一门艺术。”而作文是学生创造性的劳动。如何改进
【摘要】重视学生心理地图的形成,发展地图思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心理地图的形成与积累,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前提。所以帮助学生构建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地图就成为照亮初中地理教学的一缕阳光。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心理地图学习能力  地理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有利于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但新课改实施几年来,在地理教学中这样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学习地理仅
【摘要】国内关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有的高校已经明确提出了创建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目标。本文以义乌工商学院为例,对创业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模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什么是创业型大学?  所谓创业型大学,也就是突破了传统“教学、研究、服务”的功能定位,通过提供技术咨询、创办企业和发展产业等不同方式,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之中的新型大学模式。与普通大学相比,创
【摘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感悟与做法。  【关键词】必修三特点 软肋 观念 导言课 课标 教学方式 唯物史观的运用  历史必修三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编写体例上,它延续了前两个必修本“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内容上看,它融合了哲学、科技、文学、艺术多个领域的知识,涉猎范围广、内容多,要点杂。就数量而言,文化史的模块仅次于政治史,远远多于经济史。因此加强文化史教学
摘要: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为主要导向的竖笛教学活动中,传统被判定为贬义的"滥竽充数"学吹竖笛的现象,具有新的正面的含义,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应在良好的合作氛围,还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共享学习成果。它体现了重视学习过程与承认学习差异的教学观,对于搞好竖笛教学,促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颇有意义。  关键词:滥竽充数 激发兴趣 宽松氛围 合作学习 共享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