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育之感悟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qir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教育担负着公民教育的重任,历史教师是执行这一重任的使者。怎样很好完成这一项任务?这是每一位历史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教育教人求真,历史教人求善,历史教育是真与善的结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通过“真”来求“善”?这应该是历史老师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历史教育史料真与善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74-02 从本科到研究生,从学生到老师,转眼间,近十年,感叹岁月之匆匆,也感叹中学历史教学之不易。先略谈历史学科在中学的现状,一开始,它就被罗列到小课里面,这样的地位难免会遭遇冷落。一种功利化的教育心态,让历史教学所具备的功能没有发挥到最大。但作为中学历史老师,所担负的责任是不可以含糊的。
   一、运用历史教育引导学生
   “教育教人求善,历史教人求真”。若脱离了“善”和“真”,教育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不管这个学科在中学的地位如何,作为历史老师的我们,必须要肩负起求善与求真的责任。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各方面都不成熟,作为老师,要在他们困惑的时候,帮助他们。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以疏导为主。青春期的学生,叛逆是非常正常的,当学生犯了错误,首先不要过多指责,犯错误终究是有原因的,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错误,对症下药,效果会比惩罚或者责骂好很多倍。
   历史教学在批评指正学生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很多历史素材,让学生用心体会“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若不吸取教训,目标会拒自己于千里之外。历史教育担负着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责。
   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学历史,不背诵,是学不好的;若只背诵,不运用,更是学不好的”,这是我在教学中一直啰嗦的一句话, 每接到一个新班,我都会强调,学习历史,一定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不可以凭空想象,更不可以信口开河。史料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想要求真,真实可靠的史料才是根基。
   比如在讲述《中国当代史》时,必须要有充分史料佐证教材当中的一些观点。如果没有充分且真实的史料,学生是无法从当前的社会处境中理解60年前的中国,更感受不到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紧迫性,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切实际性,文革的错误性,改革开放的开天辟地性。如果没有充分且真实的史料,结论性的内容会让学生困惑;如果没有充分且真实的史料,会让学生感觉到历史老师就如同一名宣传员,在为党和国家唱赞歌,如果这样,历史教育的功能就彻底化为泡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可信的史料,引导学生站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体味当时的风风雨雨,以达到“以史为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公民教育的使者
   历史教育担负着公民教育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历史老师是执行这项任务的使者。在教学中,我对反复强调成绩是保留意见的,水到渠成是我秉承的原则。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获取了它所需要的,成绩自然就会提高。我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中学历史教育的首要责任。
   教学中,我们培养的是人,不是机器,历史教育更应该是这样,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中,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带着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发言过程中,即便回答错了,也要鼓励。没有错,对就无从谈起,这也是打开学生思维的最好方法
   史学理论中的元史学和对象史学理论告诉我们,历史老师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可信的史料,并且要指导学生甄别史料,在这个基础上,每一位个体都有提出他自己观点的权利。因为对象史学就是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是无法改变的。元史学就是史学家对这些客观存在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既然是这样,就要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再做相关点评,这样,老师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支架”,让学生借助这个支架,积极的攀爬上去。这就要求老师自己平日中多看书,看好书,多做积累,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公民教育为重。把人做好了,根才会扎深,否则一切都是徒有虚名。
   四、善待每一位学生
   在自然界中,凡是能够存活下来的个体,都有它存在的作用。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因为成绩让老师戴上有色眼镜的话,那可真是教育的失败。从教以来,我一直认为,成绩好的并不代表将来就是社会的精英,现在成绩普通的,说不定以后就是栋梁。我反对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但是我支持分层次培养。在成绩上若有偏差的学生,若有特长,就要积极鼓励。因为个体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实事求是的进行培养,用一根标尺衡量无数个体肯定是不科学的。
   教学中,什么样的学生都会碰到,淘气的,乖巧的。 在这种环境中不要一棒子把人打死。教学中,严而有度,孩子终究是孩子,犯错误是很正常的,犯了错误,批评教育,老师责无旁贷,但是不能把学生推到了对立面。不能总去抱怨学生,宽严有度是和学生建立融洽关系的法宝。
   总之,作为老师,要善待每一位个体,用心的对待他们,最后你会换来无数颗心。
   教育是神圣的,因为它无时无刻都在引导鲜活的生命;教育是厚重的,因为自人类开始,他就未曾停止;教育是严肃的,因为它在不断的纠错,改错;教育是活跃的,因为无数的生命都给它注入新鲜血液;教育是沉稳的,如同泰山一般屹立于世界之林,没有人会动摇他,更没有人敢动摇他;教育是伟大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一个民族的繁荣,都离不开他的鞭策和召唤。教育,一个永恒的话题。
   当然,历史教育是人文教育方面的使者,作为历史老师的我们,必须要担当得起这一项神圣的职责,国民素养的体现,映衬出历史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我们不能否定考试,但是不能过分强调分数,水到渠成法则应该贯穿于教学当中。
   考试是教学的仆人,我们却把教学变成了考试的奴隶。本末倒置必然会出问题,这种趋势需要扭转,否则,我们造就的不是人才,而是考试机器。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一定要不断的给学生提供可靠且有效的史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史料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以顺利完成历史教育求真与求善的目标。
   作者简介:
   殷超(1987-)男,陕西,西安铁一中学东校区,研究生,职务:历史教师,研究方向:美国史、美国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最有活力最深奥的一门学科。它总是站在教学改革的潮头,每一次教改都会出现一些新的东西, 也许正因如此,才使它永富魅力。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常新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就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19【文献标识码】A 【
【摘要】贯彻新课改的要求,历史课堂应该体现我们的教育情怀,是我们教学的前提、基础、追求和归宿;生活化历史课堂是在此基础上的学生的发展问题,是我们教学的重点问题、工作中心、现实追求和直接目标。  【关键词】建构聊天开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70-02历史是属于过去的,历史课似乎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也是很多学生不喜欢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74-01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关注焦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获取技能和情感体验。  一、读通、读透教材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功在课前,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对教材进行细致深入的研读。寻找自己独特的见解发现,形成独到的认识和理
自然界的生物形态多样,自然界的生物结构通过亿万年的进化及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已经形成了具有高度精细的分级多孔结构与复杂功能的完美统一体,为遗态材料制备提供了各种结构模板,遗态材料的基本概念就是借用自然生物为模板,利用物理化学方法传承生物体经自然亿万年优化的精美分级精细结构和形态,同时变异其化学组成,从而制备出既保留自然界的分级精细结构,又有人为赋予特性的新材料,并且随着制备手段和研究手段的进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