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器“囧途”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国际创意设计展览会上的家庭照明加湿器创意作品

  倒腾五金部件起家的张伟(化名)目前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大的电器厂,主要以加湿器、蒸蛋器、电热饭盒这类的小家电为主。
  作为国内较早涉足加湿器行业的一批人,张伟在2007年用自己做五金部件赚的几十万元家底创办了现在这家工厂,“当时正好赶上珠三角的创业潮,而且加湿器在当时被看作是一个朝阳产业,投资也相对其他大件家电要少得多,比较保险。”
  不过,梦想靠着加湿器大赚一把的张伟并未如愿,工厂的发展始终达不到他的预期,“赚不了大钱。”
  实际上,加湿器市场一直不温不火。行业研究机构奥维云网给本刊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加湿器销量为637万台,零售额13.7亿元,仅为空气净化器2013年51.4亿元销售额的四分之一。
  如今已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8年的张伟给自己的总结是,“当时太高估了加湿器的市场”。
  代工“铁三角”
  张伟的电器厂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这个临近珠江口、面积不到80平方公里的小镇,聚集着近万家工业企业,是珠三角地区出名的工业重镇。根据本刊记者的粗略统计,该镇仅电器厂就有400家、五金厂100多家,其中多数是像张伟的电器厂那样规模较小的作坊式企业。这些散布在小榄镇各个角落的电器厂、五金厂正是加湿器的主力生产厂家。
  “目前小榄镇的家电企业中约有10%在做加湿器。”张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作为珠三角地区加湿器的集中产地,小榄镇所在的中山与位于其东北部的东莞、以及隔珠江相望的深圳组成了加湿器产品的“铁三角”,被行内人称为加湿器的“大本营”。这里生产了全国约五成以上的加湿器,众多国内畅销的加湿器如飞利浦、小熊、格力、美的等都出自该地。
  另一家提供加湿器贴牌服务的公司销售部经理林小艳(化名)告诉本刊记者,其公司能够提供7种不同款式的贴牌加湿器,其中包括一款主要销往欧洲和美国、售价62美元的高档加湿器,“公司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对产品进行一些个性化的改进。”
  林小艳所说的“个性化”改进就是变换加湿器的外壳。本刊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国内的贴牌加湿器在加湿类型、使用面积、市场售价等方面存在极大趋同,唯一的区别就是加湿器的外壳。
  “加湿器的品类并不多,变不出什么花样,很多贴牌厂商为了吸引消费者只能通过变换外观来增加产品卖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加湿器经销商告诉本刊记者。
  小机器大利润
  目前,国内家用加湿器产品主要有超声波型加湿器、直接蒸发型加湿器、热蒸发型加湿器三类。
  “电加热加湿器因为耗电大,且容易结垢基本上已经退出市场。国内现在比较流行的是超声波加湿器和纯净型加湿器,其中超声波加湿器是市场的主流。”奥维云网空调环境事业部总经理刘大任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包括亚都、格力在内的一线品牌生产的加湿器都集中在超声波和纯净型两种类型。
  “不管是哪种加湿器,除了加湿技术不同外,在成本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张伟说,加湿器虽然是小家电,但利润并不低,“这也是我坚持这么多年的唯一理由。”
  上述位于小榄镇的某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提供的一款畅销加湿器的贴牌价最低是48元,最高是58元,2000台起做。“打上你们的品牌就能卖了。”林小艳说,这款产品市场价不低于100元,“一般都卖到128元以上。”
  而张伟工厂提供的5款加湿器产品的贴牌价更低,单台最低价是40元,最高价仅48元,市场售价在128~200元之间。“毛利能达60%左右。”张伟说。
  另一家可以提供拥有专利技术的无叶风扇加湿器的起订量3000台,最低每台70元。“该款产品目前的市场售价在138~258元之间,毛利最高能达70%以上。我们对这款产品的零售价作了强制规定,不能低于138元,不然就不能保证利润,也会影响我们其他客户的销售。”其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表示。
  “这是贴牌厂商的一个默契,如果一味压低价格那大家都没钱赚了。”张伟说,国内大品牌售价在200元以内的加湿器利润至少在50%以上,那些价位上千元的国外品牌加湿器利润就更高了。
  在他看来,相比8年前,加湿器的利润已经下降了很多,“这最初被当作高档商品售卖,价格和利润都很高。现在因为竞争激烈且市场需求小,已经成了低价的大众商品。即使这样,整体利润还是很高。”
  不过,张伟也感叹,在加湿器的产业链条上,最大的利润是被品牌商和经销商占有,生产商只分到了极少的一部分。
  两块钱的雾化片
  
  奥维云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线上销售市场中,0~199元价位的加湿器销量占到总销量的65%,也就是说,六成以上的消费者选择的都是低价位的加湿器。
  “相较其他家电,加湿器的功能比较单一,工作原理也不复杂,所以其构造比较简单。”曾以加湿器发家的亚都的内部人士贺军(化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加湿器的成本可控性较强。
  加湿器的成本主要由雾化片、电路板、水箱、外壳四部分构成。
  作为加湿器的核心部件,雾化片直接决定着加湿效率的高低,是衡量一款加湿器性能的最关键因素。
  一家专门生产加湿器雾化片的公司销售林军(化名)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国内市场售卖的加湿器一般使用的是震动频率1.7MHz、直径20mm或震动频率1.7MHz、直径25mm两种规格的雾化片,前者的成本价是每片2.3元,后者是每片2.5元。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实际上,上述规格的雾化片最低价位在1元左右,最高也不过5元左右。
  “大部分的雾化片价格都在2.5元左右,也有一些小企业为了赚钱使用1元左右的雾化片。”林军说,不同价位的雾化片在使用寿命和稳定性上有较大差异,“这个差别短期内看不出,使用一段时间后就能明显感觉雾化量大大降低,使用时间变短。”
  更多的生产商为了方便,喜欢打包购买雾化片和电路板。提供“雾化片 电路板”组合产品的某公司业务部经理许庆(化名)告诉本刊记者,这个组合价格最低是16元一套,最高是23元一套,“雾化片比较便宜,主要是电路板的价格,加湿器电路板价格基本上在15~20元之间。”
  水箱和外壳的成本则因客户需求的不同而变动性较大,价格差异也较大。“外壳是加湿器成本中比重较大的一部分。”贺军说,普通加湿器一般采用的是塑料外壳,成本在几元到十几元之间,而高档加湿器多使用金属材质的外壳,成本在几十元到上百元之间,“外壳带来的成本差最高能有几十块钱,差不多是一个普通加湿器整机的成本价。”
  贺军认为,很多品牌宣传产品做工精细的一个重要来由就是炫酷的外壳,“加湿器的内部构造成本相差不大,主要还是外壳的成本差异,国外品牌的高价产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外壳的成本。”
  根据张伟的经验,贴牌价格在40~50元的加湿器真正的材料成本也就30元左右,“那些为大品牌贴牌的生产厂家因为量大可以把原料价格压到更低。”
  走向末路?
  张伟如今想放弃了。
  “这个行业没多大希望了。”张伟说,在小榄镇,像他这样想放弃加湿器生意的人不在少数,他们都在陆续转型,寻找新的商机。
  “如今这里只剩下不到10%的工厂还在坚持了。”张伟说,和他一起做加湿器生产的一个朋友两年前转型做起了空气净化器,如今已经赚得盆盈钵满。“我一年赚的钱比不上他一个月赚的钱,这就是行业的差别。”
  奥维云网给本刊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2年的3年间,中国的加湿器市场始终处于萎缩状态,零售额从2010年的18.2亿元降到2012年的14.4亿元,下降了21%;市场销量更是从2010年的778万台掉到2012年589万台,下降了25%。
  虽然从2013年开始因为雾霾的缘故,加湿器市场出现小幅上涨,但是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2014年,全国加湿器的销量为757万台,仍不及2010年的778万台。
  在刘大任看来,这与诸多的现实因素有关,“加湿器市场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区域性比较明显,并且加湿器的季节性需求强,仅适用于冬季和春季干燥的气候环境中,产品关注比例呈现季节性增长的趋势非常明显。”
  贺军也说,亚都加湿器的生产、销售就集中在每年的冬春两季,“前后时间不超过6个月,过了冬春季节,消费者就很少关注这个产品了,不像空气净化器、净水器这类产品没有那么明显的地域和季节差异,常年都能产销。”
  这些对于加湿器生产商来说并不算致命打击,真正的威胁来自于带有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空调等产品的出现。“相比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的功能太单一了。随着空气净化器家庭普及率的增加,加湿器的市场只会越来越小。”
  贺军说,亚都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空气净化器、净水器和加湿器三大类,其中赖以起家的加湿器占比最小。
  刘大任也对这一行业的前景持谨慎态度。“未来的潜力还是有的,但瓶颈也很明显。”在他看来,加湿器目前主要问题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如果企业能够针对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推出针对性的产品,挖掘细分市场或许还有机会。”
其他文献
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钦州港已经成为亿吨大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港  北部湾曾是中国沿海区域发展中最薄弱的一环。  摊开中国地图,沿海岸线从北到南,渤海湾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海峡两岸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圈仿佛一个个隆起的闪闪发亮的经济增长极,环环相扣,形成了我国沿海发展链条,而后发展的北部湾则像是被遗忘的角落,暗淡无光。  2008年1月,国家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华丽转身
科罗拉多州西南部有很多铀寡妇,不少人的房前屋后摆放着具有放射性的岩石,但也许只有一个人留下了开采矿石的照片,手执铁镐,除了拖鞋、牛仔短裤和胸罩,全身一丝不挂。她的名字叫做帕特·曼,81岁。  “你得原谅我这样的穿着,”她把照片递过来的时候,笑着对我说。曼解释说,她穿成那样是因为天热。那是上世纪50年代,她加入了第一任丈夫的采矿队伍。“那真是肮脏的活计,”她说道:“有人说,‘铀矿会弄死你!’对,我们
2013 年10 月15 日,浙江杭州一家旅游用品公司的湿巾生产车间  刘深义(化名)在北京房山开了一家专为酒店、餐馆生产卫生用品的小厂。过去几年,厂里的生意一直不错,但最近一个月,他的厂子业绩暗淡,订单大幅缩水,尤其是一次性湿巾的生产线几乎停工。  这一切都源于上海市消保委在2015年9月15日公布的一项比较试验。该实验对市场上热销的50款湿巾抽检发现,有21款产品检出国际禁用防腐剂成分CIT,
一年一度的“世界和平论坛”,2014年6月下旬再次在清华大学主楼揭幕。  作为唯一由中国非官方机构举办的国际安全高级论坛,举办者、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说,“希望能有香格里拉峰会那样的影响力。”  这场持续两天的会议共有7名外国前政要、近50位驻华大使、110余位中外智库负责人参加。在三场全体大会、18个专题小组、5场新闻发布会中,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发展讨论热烈。  在之前连续召开
不久前,在上海居住多年的德国朋友K一家,决定搬回柏林。最主要的原因,是“上海太贵了”。  他们一家四口在上海市中心租住的12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公寓,月租金接近1.5万元人民币。如果想要把房子买下来的话,则需要近1000万元人民币。  回到柏林,他们看中了一套地段也不错、同样三室两厅的150平方米公寓,租金比上海便宜不少,售价更是低到让上海人咋舌——只需要300多万元人民币。他告诉我,即使是在市中心
ALAN
对于2014年香格里拉对话的火爆程度,即便观察家们有所预期,依然感到意外。  从5月30日开始的三天会期内,每天都有一个引人关注的发言:先是日本首相安倍,然后是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  最后一天,直面所有人的期待,61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王冠中将军说,来而不往非礼也。  “我认为此次会议最让人惊诧的是哈格尔的报告,他丝毫没有掩藏自己的真实心理。”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亚历山大·尼尔告诉《瞭
从2007年丁磊高调进入养猪业开始,现代工商业资本“跨界”养猪,几乎是中国产业与投资界的时髦话题,涉足养猪业的包括中粮、武钢、联想、网易、德意志银行、复星、高盛,等等。  “养猪业是中国传统产业最后一个暴利行业,如果能赶上时机,两到三年就能收回投资成本,好的年份,净资产回报率可达 40%以上,这么高的资本回报率在钢铁、纺织等其他传统产业中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刘某是上海一家号称专注投资现代农业的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世界只有一片寂静。这就是先天性耳聋儿童。  据卫生部门统计,我国儿童听力障碍患者约为200万人,7岁以下儿童约80万,新生儿听力损伤总发病率为9.52‰。  3月3日是我国第16个“全国爱耳日”。2015年国际爱耳日的主题是“make listening safe”——“安全用耳,保护听力”。那么,对于那些没被叫醒的耳朵,我们了解吗?  年龄越小,语言康复效果越好  除非患有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认识到,中国最终要和日本一决雌雄。但以当时中国的情形跟日本开战,显然不是日本的对手。只要战端一开,必须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领域均有所作为,方能以弱胜强,克敌制胜。而经济在此时尤显迫切和重要。  时任国民政府秘书兼教育部常务次长的钱昌照,凭着自己在英国所学政治经济学的敏锐头脑与高人一筹的眼光,瞅准这一难得的机会,适时地向蒋介石提出日本侵华趋势日益明显,政府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