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可信性评估,明晰了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及其逻辑关系,选取了评估指标体系;给出了评估模型基本内容。
关键词体育素质 体质测试结果 可信性 评估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
2002年4日,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以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
在制定全国性、地区性体育教育政策和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时,一个关键依据就是当前的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然而,由于测试项目的设置方式、测试者与被测者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技术与场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测试结果不能够全面深入地反映被测者(包括个人和/或群体)体质,甚至与被测试者客观体质情况存在差异,导致测试结果的可信性不是很高,测试结果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的可依据性有限。同时,为了考察某项体育教学改革措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测试结果反映教学改革动态变化情况的力度不够。针对这一矛盾,提出“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可信性评估”的问题,并展开研究。
1 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可信性评估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有:
(1)如何從测试结果出发,构建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可信性的评估指标体系。该内容必须立足于测试结果依靠严格的理论推导得出,具有一定的难度。
(2)构建可行的评估模型需要解决客观性、定量化的问题,同时要易于实现、算法计算量小、性能稳健;并且,针对实际应用建立适用于不同评估需求的模型。在这些要求之上,效果评估模型的参数应该易于设置和调节。
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逻辑关系和联系如图1所示。
图1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逻辑关系和联系
2 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评估指标体系基本内容
对大学生体质实测数据(包括测试条件、测试结果等) 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大学生体质特点,提取关于测试结果可信性的信息,探索客观的、定量化的理论手段来刻画测试结果可信性,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是数理统计知识,通过探究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的特性,并研究它的统计规律,样本生成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给出评估指标的测度方法。这一评估指标体系基本内容如表1所示。
表1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评估指标体系基本内容
3 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可信性评估模型
为了获得最终的评估结论,利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推导可以实用化的评估模型。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可信性评估有其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效果评估模型有助于在不同应用背景下合理地综合多方面的评估指标,得出有实际意义的结论。
表2 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可信性评估模型基本内容
4 小结
本文针对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可信性评估,明晰了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及其逻辑关系,选取了评估指标体系;给出了评估模型基本内容;对大学生体育素质测试结果可信性评估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这一方向目前需要进一步拓展的工作是建立更完备的、科学的评估指标,完善现有评估模型给出合理的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1]李艳翎.社会转型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6):798-799.
[2]谭曙辉,刘成,蒋荣清.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69-70.
[3]李艳翎,贺昭泽,金育强,等.论社会评价与体育社会评价[J].体育科学,2002.22(5):56-57,61.
[4]陈琦.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J].体育学刊,2002.9(6):12-14.
[5]Kathryn Backett-Milburn,Sheila Wilson. Understanding Peer Education: Insights from a Process Evaluation[J]. Health Education Reasearch,2000.15(1):85-96.
[6]莱瑞.D.翰斯利.美国青少年身体测试标准的发展简介[J].浙江体育科学,1998.20(2):58-60.
关键词体育素质 体质测试结果 可信性 评估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
2002年4日,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以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
在制定全国性、地区性体育教育政策和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时,一个关键依据就是当前的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然而,由于测试项目的设置方式、测试者与被测者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技术与场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测试结果不能够全面深入地反映被测者(包括个人和/或群体)体质,甚至与被测试者客观体质情况存在差异,导致测试结果的可信性不是很高,测试结果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的可依据性有限。同时,为了考察某项体育教学改革措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测试结果反映教学改革动态变化情况的力度不够。针对这一矛盾,提出“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可信性评估”的问题,并展开研究。
1 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可信性评估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有:
(1)如何從测试结果出发,构建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可信性的评估指标体系。该内容必须立足于测试结果依靠严格的理论推导得出,具有一定的难度。
(2)构建可行的评估模型需要解决客观性、定量化的问题,同时要易于实现、算法计算量小、性能稳健;并且,针对实际应用建立适用于不同评估需求的模型。在这些要求之上,效果评估模型的参数应该易于设置和调节。
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逻辑关系和联系如图1所示。
图1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逻辑关系和联系
2 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评估指标体系基本内容
对大学生体质实测数据(包括测试条件、测试结果等) 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大学生体质特点,提取关于测试结果可信性的信息,探索客观的、定量化的理论手段来刻画测试结果可信性,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是数理统计知识,通过探究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的特性,并研究它的统计规律,样本生成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给出评估指标的测度方法。这一评估指标体系基本内容如表1所示。
表1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评估指标体系基本内容
3 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可信性评估模型
为了获得最终的评估结论,利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推导可以实用化的评估模型。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可信性评估有其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效果评估模型有助于在不同应用背景下合理地综合多方面的评估指标,得出有实际意义的结论。
表2 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可信性评估模型基本内容
4 小结
本文针对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可信性评估,明晰了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及其逻辑关系,选取了评估指标体系;给出了评估模型基本内容;对大学生体育素质测试结果可信性评估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这一方向目前需要进一步拓展的工作是建立更完备的、科学的评估指标,完善现有评估模型给出合理的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1]李艳翎.社会转型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6):798-799.
[2]谭曙辉,刘成,蒋荣清.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69-70.
[3]李艳翎,贺昭泽,金育强,等.论社会评价与体育社会评价[J].体育科学,2002.22(5):56-57,61.
[4]陈琦.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J].体育学刊,2002.9(6):12-14.
[5]Kathryn Backett-Milburn,Sheila Wilson. Understanding Peer Education: Insights from a Process Evaluation[J]. Health Education Reasearch,2000.15(1):85-96.
[6]莱瑞.D.翰斯利.美国青少年身体测试标准的发展简介[J].浙江体育科学,1998.20(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