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之我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jsdsd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秦论》系贾谊的政论名篇,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选的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句子的理解说法很多,其中代表性的有三种:
  一是依据课本注释(课本P94(14)注:攻和守的形势变了。攻,指始皇和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把“仁义不施”和“攻守之势异也”理解为因果关系,将“而”理解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并解释为“因而”:因为秦统一天下后不施仁义,所以使以前攻取天下时所向无敌的威强形势变成后来治理天下时不堪一击的劣弱形势,导致秦王朝迅速灭亡。
  一是认为“攻守”不是特指秦的攻和守,而是泛指:“异”不是“变”,而应释为“不同”。即“攻取天下与治理天下的情势是不同的,面对不同的情势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也应不同;夺取天下当然应行霸道,以力制敌;而治理天下则要改施仁政,以德服众。”
  一是以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乃倒装句,目的是强调“仁义不施”。
  仔细推敲一番,上述三种理解都不准确:说法(一)——误解了虚词“而”的用法以及“仁义不施”和“攻守之势异也”的逻辑关系。说法(二)则回避了对虚词“而”以及“仁义不施”和“攻守之势异也”的逻辑关系的解说。说法(三)则缺少语法依据,因为根据现有的文言语法体系,找不到此种倒装句类型。那么该如何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句子呢?笔者以为这是作者的笔误,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攻守之势异而仁义不施也”,即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却不施仁义,“而”应该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释为“却、但、但是”等。
  首先,笔者的理解符合文章的主旨表达需要。依据课文内容,作者所谓的“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候采取攻势,逐步消灭他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尚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买民心。
  但秦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也是全文的主旨。这个主旨表达的正是一种转折关系,即攻守之势发生变化后应该施仁义却没有施行仁义。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取的“忠民、防民、顺民”政策这一史实也印证了这种关转折关系,即秦在转入守势后,本该易其道、改其政却“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故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笔者的理解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希望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达到巩固汉王朝统治之目的。他说:“野谚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借古今手法的基本点是强调“古”与“今”的相似性:就所处形势而言,秦和汉都处于统一全国后的守势;就作者的主观观念而言,认为秦和汉处于守势后都应“施行仁义”;可秦朝正是因为没能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施行仁义,才致使国家迅速灭亡的。这里所表达仍旧是“攻守之势异”和“仁义不施”间的转折关系。
  第三,笔者的理解与文章本身的结构安排是照应的。作为政论,《过秦论》(上)的基本结构安排是先叙史实后作论断。第1、2段相继叙述了秦王朝势力的崛起和进一步扩张,这是攻势,崇尚“诈力”;第3段则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这便转入守势,取“愚民、弱民、防民”之策,仍是“诈力”政策的延续;第4段叙述了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意在提出问题:秦兼并天下时,以贪诈之术侵吞各国取得成功,为什么统一天下之后,沿用原先的方针,却发生了覆灭的命运呢?这便自然导入到文章第5段的论断:攻守形势不同了却没有施行仁义。这里表达的依旧是转折关系,且“攻守之势异”照应了文章的1-3段,“仁义不施”则照应了秦始皇的“愚民、弱民、防民”政策,结构显得更严谨了。
  第四,笔者的理解有利于落实虚词“而”的用法。依据原句结构,“而”的前后都是主谓短语,“而”作连词是毋庸置疑的。但“而”所表达的关系却无法落实,因为不管将其理解为何种关系(如修饰、并列、因果、承接等),都无法符合原文意思。如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改为“攻守之势异而仁义不施也”,那么“而”的用法便非常清晰了,它应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释为“但、却、可是”等义项。
  综上所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应是“攻守之势异而仁义不施也”的笔误。
  
  刘正常,教师,现居湖南茶陵。
其他文献
再鲜再美的鱼肉,如果只用油,而不用盐等其它佐料,也会让人没有食欲。相反,厨师在烹调时加一点葱、蒜、花椒、盐等作料,菜肴就会有滋有味,客人就会食欲大增。纵观近几年各省市中考作文满卷,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相似点:写文章时,给语言加点趣味“佐料”,文章就会趣味横生。因此,同学们要想在考场上写出一篇篇高分作文,首先就必须给你的作文语言加“佐料"。    “佐料”一:善用修辞  一篇文章如果修辞用得好,就好比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就告诫同行“一定要把语文教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撰文《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活”堪称语文教学法之精髓。  至今有的教师仍信奉“重压之下出成绩,汗水时间换分数”,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有的教师为了大显身手,讲风过浓,越俎代庖;有的教师死
新课程背景下,新一轮语文教改正在悄悄地进行,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其中主要有: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课堂结构上,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力求灵活多变,符合认知规律;教学组织形式上,强调自主合作,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上,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这当中,还有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学习时数减少,而学习内容增多,不仅要学完全部必修课,还要学完好几部分选修内容,学习过程中,还要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部分“阶段目标”“第四学段”中说:“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它既没有讲如何从语文角度学习科技作品,对科技作品和说明文有什么区别也语焉不详,因为在之前的“第三学段”中是说“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那些所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文结构”等语文知识是无效知识,因为科技作品的常态阅读方法不
张爱玲,一个20世纪40年代红极一时的女性作家,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于沦陷区的“孤岛”上海。张爱玲以小说登上中国现代文坛,在日寇入侵、国土沦丧之际,编织沪港百余年来男男女女悲欢离合的密密情网,展现给世人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传奇世界;而在散文中,张爱玲以她女性特有的柔性眼光,平铺的笔调构勒真实而鲜活的生活层次,在战火腾飞,血与泪的抗日救国时代背景下却谈吃穿、谈女人,谈哲学、谈艺术、谈理想,构成了一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将试卷发给学生后评讲,讲完试卷后我布置任务——写试卷分析。很快,试卷分析全部交上来了,我坐在办公室逐份审阅。当读到一个成绩差的学生的试卷分析时,她写道:“我的试卷分析”可能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但是我要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老师,我的成绩很差,你恨铁不成钢吧,不然你怎会“逼”我退学,经常骂我一人呢?独独对我有意见?……看罢她的“试卷分析”,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究竟在什么地方
有一株梅花静静开在山谷  铮铮铁骨,沁人心脾的清香  诉说着生命的梦想  有一朵莲花静静开在水中  亭亭玉立,圣洁高雅的容颜  散发着内心的光芒  有一片竹林静静立在山岗  气节挺拔,凌空的翠绿  展示着正直,虚心向上  有一行松树静静长在山崖  郁郁葱葱,坚韧刚强的枝干  风雨中,传递着执着和顽强  有一群人静静生活在中华大地上  他们目光坚定,满怀理想,默默奉獻  内心充满无穷的力量
随着因特网的诞生,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随之开始了。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功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学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教学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自主学习和
《屈原列传》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课本虽几经修订,注释亦反复校正,然而纰漏仍旧存在。笔者对该篇注释考辨如下:  1.“而蒙世之温蠖乎”中的“温蠖(chuò)”,课本注:“尘垢”。因《楚辞》作“蒙世之尘埃哉”,故有人训“温蠖”作“尘埃”,课本编者便释作“尘垢”。而《史记·屈原列传》:“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司马贞索隐:“温蠖,犹惛愦”,即昏愦。按楚国国情与屈原的生世,“温蠖”释为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躺着 听着雨点落在  铁皮上 嘀嗒嘀嗒  还有厨间的流水  碗与筷的碰撞  我这样战战兢兢地倾听  生怕 一不小心 打扰到它们  还有鸟,还有狗 还有……  它们相亲 相爱的言语  在这交响纷呈 痴迷妄为的  间隙里  我听見了生活  空  金属 瓮器 门窗  都会按照意图去构筑成你的模样  其实你没有模样  我们置身于其中 也一定是置身于其外  越是无端的嘲讽  越是虚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