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儿》与《初吻》“恋母情结”之比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te_je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顾城和张贤亮是颇受争议的诗人和作家,近年来对其作品《英儿》和《初吻》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英儿》与《初吻》作为他们思想和情感的真实流露,作品中表现出的“恋母”倾向是不言而喻的,运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理论分析他们的作品是可以回应一些争议的。也可以对《英儿》与《初吻》进行新的解读和研究,可以拓宽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英儿》;《初吻》;恋母情结;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02
  一、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是促成其“恋母情结”差异性的潜在因素
  (一)生平经历的不同产生的不同影响
  顾城,北京人,祖籍上海,1956年9月,出生在一个诗人世家。十三岁时,顾城和被下放的父亲到农村养猪,过早地离开了母亲,开始和父亲相依为命,对母亲的依恋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性格。
  “恋母情结”是男孩在潜意识中存在的恋母仇父的一种情感情绪体验,这是一股不能反抗的内在驱动力,是个人人格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情感。事实上,顾城对于女性的崇拜正是缘于其内心的“恋母情结”。顾城小时候很难见到母亲,母爱对于他来说仅仅是一种亲情关系。母爱的缺失使女性在顾城的心中具备了一种神性力量。
  1936年, 张贤亮出生于南京。父亲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商学院,9·18事变后,回到国内,先后结交戴笠和张学良等人。1949年,父亲作为旧社会官员被判处监禁。受父亲拖累,张贤亮18岁就结束了学生时代。1954年,张贤亮与母亲和妹妹离开北京,在贺兰山下扎根,与母亲相依为命。1957年张贤亮因为在《延河》上发表署名为《大风歌》的诗歌,被打成了右派,受到劳教、管制、监禁达10多年。劳改使他与母亲发生分离,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痛苦,不仅如此,阶级斗争甚至要求他与母亲划清界线,从而激发了他对母亲的依恋,深深地影响了他以后的文学创作道路。
  由于顾城和张贤亮的人生经历、生存环境、精神气质不同,所以他们身上的“恋母情结”的具体体现也是不同的,顾城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第一恋母情结”即当儿童的爱的天性萌发之时,就是其内心的“恋母情结”发生之时。母亲对顾城的溺爱,让他产生了依恋,在“文革”中,母亲长期缺席仍然无法改变他心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张贤亮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第二恋母情结”,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父亲是经常不在身边的,其长期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开始扮演父亲的角色,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照顾母亲和妹妹,她们成了他的精神依靠与支撑。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恋母情结”并不属于同一种类的“恋母情结”。
  (二)不同生平经历产生的相同影响
  顾城和张贤亮的人生经历不同,童年的顾城母亲长期缺席,他没有机会享受无微不至的母爱。而张贤亮与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形成深深的依恋。生活境遇不同,为何都具有“恋母情结”呢?其实,“恋母情结”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恋母情结”是最根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关系,生活中的各种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情结”的影响。以后产生的各种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三到六岁产生的是“第一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以后产生的是“第二恋母情结”,“第二恋母情结”的主体不再局限于父母而可能是别人,可以是朋友。这样就可以解释二人的“恋母情结”了。顾城的“恋母情结”是 “第一恋母情结”。而在张贤亮身上表现出来的就是他进入青春期之后产生的“第二恋母情结”,这也就可以解释顾城和张贤亮人生经历、性格、生存环境、精神气质和个性才情不同,而同时具有“恋母情结”了。
  二、“恋母情结”的差异性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一)《英儿》与《初吻》中“恋母情结”的不同点
  在小说中,雷是顾城的妻子,也是他的母亲。雷精心地照顾着顾城的生活,“G对他的夫人C依赖到了惊人的程度。不要说是钱,钥匙,证件这样的事情, 统归他的夫人掌管,就连他写信,出门找袜子、上衣,也少不了要向他的夫人请教。”只有这样顾城才能从内心获得一种欢畅的感觉,雷像母亲一样照顾顾城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忍受着他孩子似的任性,生活好转之后,顾城把英儿接来了,构建一种一夫二妻的关系。雷一直都在默默地忍受着,她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深爱着这个男人,也就以自己母性的包容去接受顾城的任性与天真。顾城对妻兼母亲的雷的心态可以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来解释。顾城曾经自己讲到:“雷其实只有你要过我,但这不是因为爱情要的,而是光芒。这不是情感,也不骄傲,在别人看来是骄傲。你就用这个东西爱护了我。”这个“光芒”即是爱情与母爱混杂的复杂之爱,雷给予顾城母亲般的呵护,每次顾城精神病复发时英儿总是吓得尖叫着躲得远远的,而雷却总是握着顾城的手说:“没事,没事。”为了占有雷全部的复杂之爱,顾城把自己的儿子小木耳寄养给别人,不让他留在雷的身边。
  在《初吻》中,“我”上学的途中要经过一座由铁栅栏围着的红色洋房。一天,在上学途中听到红色洋房里有个清脆的女孩的声音在叫“我”,让我过去找她,以后“我”经常去和她聊天和玩耍,和这个女孩成了好朋友。后来“我”知道了这个女孩是个瘫子,再后来我们接了吻,最后这女孩去了台湾……弗洛伊德认为,在青春期时,生理发育成熟,进入人格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个人的兴趣开始逐渐从物质的满足转变为渴望建立与异性的关系。当“我”看到她的脖颈、肩膀、微微隆起的乳房时,在“我”的心中忽然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感觉。当“我”和她接吻时,“我的头猛地感到晕眩,并且奇怪的是感觉到身体失去了知觉”。晚上,当“我”一个人睡在床上回想着她当时发出的声音和动作时,我感到一种不能用语言来表现的情感和欲望,我的身体燃烧起来。“我”对接吻既有神秘的饥饿感,又有一种犯罪的恐惧,好像“我”坠进了深渊,怕遭到什么惩罚…… 通过它我们可以全面而具体地看到隐藏于张贤亮内心深处的“恋母情结”从表面层次上来看,小说仿佛只是描绘一个终日幻想着“英雄救美”的章家小少爷与一位残疾女孩之间一段浪漫朦胧的爱情。事实上,假如我们能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去对待这部小说,就会发现小说中年长的,美丽的和悲戚的形象,她的真实身份应该就是章家小少爷的母亲的化身,在幻想中,“我”那个常常与丈夫关系不和,常含眼泪的母亲逐渐被演变成一个残疾而孤单的大女孩,常常以“英雄”自居的“我”对她进行了拯救,尽管在显性意识文本上《初吻》描述的是一场“初恋”情感,但是,其在潜意识文本中却指向了深层次意义上的“恋母情结 ”,在一定程度上,章家小少爷是张贤亮潜意识中“本我”的化身,而残疾的大女孩则是他母亲的隐喻。并且,从《初吻》中解析出的“恋母情结”是非常典型和真实的, 它具有青春期的原发性。
  综上所述,在《英儿》中体现出来的是顾城的“第一恋母情结”,对雷生活上和精神上的过度依赖。在《初吻》中,体现的是担负起“英雄救美”的责任,是另一种“恋母情结”的表现。
  (二)《英儿》与《初吻》中“恋母情结”的共同点
  在小说《英儿》中,顾城表现出来的是“第一恋母情结”,表现为顾城对雷的任性、霸占,渴望获得雷全部的爱。而《初吻》中,章家小少爷和残疾的女孩之间存在的是“第二恋母情结”,虽然这样两种“恋母情结”在具体的表现上略有不同,但是他们是存在内在必然联系的,这种联系就是对母亲精神上的依恋,“恋母情结”是循序渐进的发展的,并且是从“第一恋母情结”向“第二恋母情结”展开过渡的,二者之间都是人类集体无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觉醒,向本我的一种回归。这样一种表现不同的个人无意识存在虽然稍有不同,但是确实都体现了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集体无意识中储存了人类生存的所有密码和人类最深层的渴望,而“恋母”即是这种人类的最深层的渴望。“恋母”这种原型观念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存在,变现在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对于我们研究作家心理是怎样影响文学创作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3]顾城,雷米.英儿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
  [4]张贤亮.初吻[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
  [5]张贤亮.满纸荒唐言[J].飞天,1981(3).
  [6]顾盼盼.弗洛伊德心理学中的恋母情结与中国当代文学[J].文教资料.2007(3).
  [7]黄佑和.浅析《黄金时代》的性爱描写.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3(6).
其他文献
实验目的:  本研究利用2’,7’-二氯荧光素染料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负染蛋白质检测新技术,并针对2’,7’-二氯荧光素与蛋白质相结合的具体的检测机制展开讨论。  实验方法: 
连锁店最大的好处是能直接借用总部的金字招牌,并借助总部的经验,从而降低投资和经营的风险。但是,对于加盟者来说,“复制”完总部经营场所的环境、气氛和产品后,并不代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在经营过程中,加盟者一定会涉及到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开拓市场、同行竞争等诸多因素,而且各个加盟店会因为地方习俗、所处市场、竞争环境等的不同,与总部存在很大差异。英中创业实验室根据持续的研究分析得出:要想稳定地获利,加
10年前,年仅16岁的他怀揣着仅有的700元钱,孤身一人走出大山,踏上北上的火车,开始北漂征途;10年后,他在京城站稳脚根,注册成立北京同创互达科技有限公司,业绩突破6000万元。10余年来,他用勤奋、踏实、不服输的韧劲,实现了北漂草根的华丽转身,成为老家年轻人在外创业发展的骄傲。他就是年仅27岁的北京同创互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储五金。  开启草根创业梦  1987年,储五金出生于安徽岳西县温泉镇
作者简介:胡怡(1995.2-),女,湖北武汉人,2013级武汉大学文学院人文科学试验班本科生。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恐怕,也真的是只有像这样细腻之人才会写出“天堂就是一万年抱在一起”、“海鸥是上帝的泳衣,在飞”、“山楂树是高大女神的自行车”等惊艳
南山脚下,披星戴月,  采菊东篱,在田园里耕耘,  地里点瓜种豆。  雪白的木棉花,  在秋风中恬静地微笑;  那一树欢乐,  是压枝低的黄柿子,  还有遍地躺着圆圆肚子的瓜。  一树木棉花,  站在高高的枝头,  有着无边无际的遐思:  大地上,春耕秋收,  是人类的勤劳与智慧;  大地孕产了遍地的瓜果。  甜甜的笑脸映着五谷丰登,  衣锦无忧,大地和谐!  但木棉花也只是木棉花而已!  一群燕
作者简介:孔静(1994-),女,江苏镇江人,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你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用着几度的微笑面对并不太温暖的城市。  突然的一场雨,街上到处是抱头捂包奔走的行人,他们尖叫着谩骂着推搡着,用手遮挡着,他们踩过地上的积水,溅出的水花,浸湿了裤脚,终于跑到栖身之所擦拭着发丝上的雨水……那时的你,是否若无其事的撑开伞冷眼旁观?  我一直觉得自己在逆光生长。拼命的想要活出自
值举国同庆,畅由心生。金秋十月,云淡风轻,余自汉至宁,尽揽千古风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城郭点点星映台。宁汉皆江城,余衔高铁而行,汉始而宁终,一时二刻有余,昔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今者,疾于奔而迅于风,可谓日新月异矣。  宁,南京者,六朝古都是也,余观夫金陵一城,繁华锦绣地,温柔富贵乡。背沪杭而望江汉,扼水道以镇东南。丘陵曲水,集江南之灵秀,异于苏杭;雄墙阔路,聚江北之豪气,迥乎淮扬。食者,集
期刊
DL1502是一种提取自蓼科中药植物的单体化合物,有着显著的抗炎作用。但该药物经口服后存在着腹泻的毒副作用,这导致了DL1502成药的不可行性及已有药物的下市。通过转换药物晶型及给药方式,有可能在保证药效的基础上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本文对获得的DL1502化合物5个晶型的颗粒度、平衡溶解度及DL1502与1%透明质酸混悬液性质进行检测,并进一步对其在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得到了体内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