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传承和发展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ana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促进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使其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编写的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增加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相应的教学内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了语文课程和教材体系。可见,课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此,就如何依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借鉴部编教材的思路和内容,更好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探讨。
  一、解密方块字,感受其中的文化含义
  汉字的造型、历史和读音体现着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先哲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各种文化要素和特征,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汉字起源于生活实践,每一个汉字都与生活中的事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和生命的意蕴。从某种意义上讲,汉字教学是一个解密中华文化、了解先贤智慧的过程。因此,汉字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音、形、义上,要深入挖掘汉字的文化基因,让学生充分感受并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
  例如,《沉香救母》一课中的“孝”字就很有意味。孝:“老”在上,“子”在下。父母年纪大了,行动不方便了,孩子就要背起年迈的父母,这就是“孝”。一个“孝”就是一幅感人的画,可以不着痕迹地把“孝”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而《花瓣飘香》一课中的“捧”字也很有意蕴。“捧”字的篆书,上面是“玉”,左边是一只手,右边是一只手,下边还是一只手。一个“捧”就是一幅画,生动形象地把“捧”所包含的特殊意蕴展现在学生眼前。小女孩对花瓣的呵护,对母亲的一片孝心,尽在这个“捧”字之中。这两个汉字的形虽不同,但都有温度,表达了人间的真情,弥漫着文化的气息。
  一个方块字就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给人思维的空间、心灵的震撼、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滋养。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走近古老的文字,共同穿越时空、追本溯源,由画及字、由字及情,从先贤的智慧中撷取汉字的“真味”,让传统文化如同春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灵。久而久之,潜移默化的熏陶,润物无声的熏染,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品味古诗文,体悟其中的思想情感
  古诗文不仅是一种文学表现方式,也体现了古人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不仅语言优美、朗朗上口,而且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每一册小学语文教材都安排了古诗文的学习,根据《指导纲要》编写的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整个小学的12册教材中共选编了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古诗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其文体特征,通过诵读感受语言的优美,还要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字里行间都流淌着诗人深切的爱国之情。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抓住文中的“喜”字,会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泪满衣衫、漫卷诗书、白日放歌、纵酒言欢、回乡心切的复杂心情。在教学《示儿》时,抓住文中的“悲”字,会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不见九州同”的悲痛、悲愤和悲壮。将两首诗对比起来读,一“喜”一“悲”,直抵心灵。
  古诗文里蕴藏着作者浓浓的情意,教学时可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品味、感悟,让学生触摸到作者炽烈的心跳,领悟作者及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品格,体会古诗词不朽的魅力。古诗文要品,更要诵,在诵读的过程中,方能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节奏美、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和意蕴美。
  对古诗文的学习、积累,既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也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化,将赋予学生丰富的精神内涵。
  三、体验传统习俗,汲取其中的文化营养
  传统习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经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传统习俗包括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作为生活化、大众化、社会化、民族化的文化样式,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习俗积淀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不同传统习俗相关的学习内容,教学时,应在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深挖传统习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例如,《姥姥的剪纸》一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深刻理解“熟能生巧”的含义,又要让学生能够欣赏“喜鹊登枝”“五谷丰登”“百鸟朝凤”等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进而感受传统习俗所承载的寓义,感悟作者对“姥姥”的深切思念。而在教学《春联》一文时,则可通过一些经典春联,让学生理解春联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特点,领悟文字所描绘的美好形象、所抒发的美好愿望,感受春联文化的深远意义。
  剪紙和楹联都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见于中国的婚庆与节日活动中。剪纸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教师要整体把握这些优秀传统习俗所承载的多重人文功能,注重对学生民族品质的塑造、民族精神的培育、高尚道德情操和高雅审美情趣的培养。
  另外,教材中还有关于小古文、古典小说、古代科技、历史人物和故事、物质文化遗产、爱国主义传统等内容,都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到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将这种了解和认识转化成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在课堂上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
  总之,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就必须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准确把握文化传承的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让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在课堂上得以传承和发展。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据报道,为保佑考研顺利通过,山东农业大学的考生们把目光投向了校园里的孔子雕塑,他们在孔子雕塑上摆满了各种吃的,有人还给孔子写了“求过信”。有评论认为,这种活动充满仪式感,并且有类似定心剂的作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祈求孔子保佑自己考研顺利通过,这与去庙里拜神求佛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这不是仪式,而是迷信。孔子是实实在在的人,并不是传说中的神,作为一个被现代文明浸润的青年学生,怎么能把孔子当作神来膜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园林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园林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分析了园林工程施工质量差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的对策。
1 羊舍建筑修建羊舍应地势高燥,离地面80~100cm铺垫竹木条,也可利用山区梯田高低级差铺造高位栅床.离地饲养有利于减少疾病发生,符合山羊习性,比地面关养增重速度可提高10%.
1 加强饲养管理母猪空怀期、怀孕中期和哺乳后期应多喂粗料,适当喂给精料;怀孕初期、后期及哺乳初期则需供给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丰富的精料和青绿多汁饲料.同时要给母猪
“好你个丫头片子,看我回头不收拾你。”我努力压制住内心的怒火,不断暗自嘀咕着。从教二十多年,竟碰到这样的学生,敢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儿,惹我这个班主任生气,是可忍熟不可忍。  这胆大妄为的女生名叫小月,从入学到现在,我们已打了两年半的交道,凭心而论,小月这孩子学习做事上都很踏实、认真,尤其是语文学习上,很有灵性。她爱好阅读,善于言辞,加上一手漂亮隽秀的钢笔字,读她的习作总给人惬意的享受。因此,批阅作文
期刊
摘 要:在生物教学中,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合理配置资源是保证生物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物教学活动的实践体会,研究生物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74-01   课程资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条件,从广义上讲,一切在
通过对葡萄花油层地层压力状况及影响压力因素分析,指出地层条件差异和注采关系差异是造成地层压力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压力分析指导开发调整,对今后油田开发具有重
2014年9月23日,由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山西农业大学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参与的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太行山西侧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在
多年来,身处石化科技卫星城(燕山地区)的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以石化科技教育为专题引领,以校本课程为主渠道,以理化生学科拓展实验为主旋律,以实践基地和实验室为主阵地,深入开展石化科技专题教育实践及教学研究,取得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校企合作,开发建设石化科技教育资源  开发利用地域石化科技资源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资源开发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学科组为主导,通过走访、
为进一步提高养羊生产的经济效益,利用当年培育母羊,在达到配种体重和体尺时,采用促性腺激素刺激使母羊同步发情,进行配种繁殖试验.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