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迷失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想起十几年前刚刚毕业的我,意气风发、雄心勃勃,满腔的工作热情让我无暇也无心去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甚至自负地认为自己是没有错误的。星转斗移,年华似水,随着教学阅历的增加,年龄的增长,那份狂热逐渐冷却,那份浮躁逐渐沉稳,在淡泊宁静中我常常陷入反思,自己执教语文多年,我教给了学生什么?在反思中逐渐醒悟,我已和不少语文教师一样在忙碌的教学中迷失了方向,甚至违背了某些语文教学的宗旨、规律。
  迷失一: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我认为语文的人文性尤其重要。试想一个没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怎么会对国家作出贡献,又怎能推进社会的进步呢?可是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吧!除了字词的识记,课文的泛读,就是满堂的肢解式无效提问,大量的课堂练习。语文学习的技巧训练充斥着课堂的每一分钟。人文性也就仅仅体现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归纳上,抑或联想一些名人事迹,让学生牵强附会的发表一下豪言壮语罢了。别说上完一课、两课,就是上完…学期、一一学年,学生的精神面貌又有多大的变化昵?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于漪老师…段痛心疾首的感慨:“……语文学科是最开放,最有创造性的。可是现在统统变成了一个模式,把语文教学搞得一潭死水,学生的创造性、灵气都被磨掉了!我们整个教育到底是培养人,还是仅仅培养知识和技能?我觉得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淡化了……”也就是人文性丢失了!
  迷失二:重讲解,轻诵读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听了几节市级优质课。被选定的参赛文章都是当代一些著名的散文大家文采斐然、形质兼美的作品。每一篇文章都个性化的体现了作者的人生理念、处世之态。其中让我记忆特深的是季羡林的一篇《神奇的丝瓜》。本文表达了季老曾经磨难可仍泰然、悠然、坦然、怡然的处世态度。这包含在文中的禅意,必须在了解作者的人生际遇后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方能悟到。参赛的选手们都八仙过海各显身手地在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技巧上着实下了不少功夫。有的是电教手段运用得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有的是标新立异的画了一黑板形象逼人的丝瓜,也不只是作何用途:还有的富有创意的跳跃式教学环节让听者云里雾里跟着跑,也弄不明白个所以然来。可大部分教师就是吝啬地不舍得留出充足的时间去品读文本,结果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课文资源。想想连市级公开课都把语文课上变味了,更可想而知我们每天上的课就更不姓“语”了。
  迷失三:重题海,轻练笔
  由于“应试教育”始终阴魂不散的主宰着中国的教育界,压得千千万莘莘学子和千千万辛勤的园丁喘不过气来,所以题海战术在学校里始终保持着它旺盛的生命力,语文教学又怎能例外呢?可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不能目光短浅的仅仅为了追求高分,而将学生视为做题的机器,那单调枯燥的题海训练将有可能扼杀学生终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可怕的是浪费了他们宝贵的大好年华。我们应该高瞻远瞩的认识到只有文笔优秀的学生才能在语文考试中脱颖而出,而出采的文章必须靠平时厚实的练笔功底。
  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这一现象是不容乐观的。大部分教师的正课时间用在讲析课文上,辅导课时间用在做大量的习题上,每周少得可怜的一、两篇作文练笔还要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甚至每周的两节作文课也用来意犹未尽地继续讲课,有的教师一学期都不知道能否给学生认真批改两篇作文,更不要说什么专题性的写作指导了。这怎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还有一种现象也应引起我们的思索。有的教师改作文特认真,认真到一个星期都改不好一次作文训练的文章,文中的错的标点、字、句等一一给予纠正,篇篇精批。这种认真敬业的态度姑且令人尊敬,可学生的作文水平到底是写出来的,还是我们改出来的呢?我们能不能简批多一些,多留出时间让学生去写?多用鼓励的语言做批注,用多读进步同学作文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写作成为学生一种心灵渲泄的方式,成为他们的一种语文学习习惯。
  迷失四:重教本,轻阅读
  记得去年在市里一个礼堂有幸听了韩军老师的一个报告,让我感受颇深。特别是他以扼腕痛惜的语气说道,中国的语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少、慢、差、费,想想孩子们的青春是何等宝贵,可我们却用这几本薄薄的教科书就将他们耗费掉了。整天死抠教本教参不放,不厌其烦的肢解文本,反复练题,这样的语文教学在发展下去,是多么可怕呀!当时听了他慷慨激昂的呐喊,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我不就是这样的语文教师吗?
  长期以来,我们被“分”的紧箍咒套的死死的,不敢越雷池半步,每天焦头烂额的忙着应付一次次考试,却将我们教学的宗旨忘记,甚至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难道我们不是想培养博学多识的学生吗?不是想培养道德高尚、有崇高理想的学生吗?如果我们连阅读的自由都不:能还给学生,那又怎样让他们在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去吸取精华,去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呢?只能会做题、考高分的学生和机器又有什么区别,又何谈其创造性?
  
  沈虹,教师,现居江苏铜山。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接受美学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界”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所以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然而我又非常困惑:现在的中
在作文教学中,诱导是预设的活动,它是诱导者根据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方法,让被诱导者循序渐进的完成指令,最终实现自己的期待。诱导式作文就是根据“诱导”的基本特征来设计和开展作文教学,因此诱导式作文具有如下特点:  1.诱导性。诱导式作文是在教师诱导下的作文,这种诱导是预设的,教师的预设包括如下内容:(1)明确诱导的目的即教学目标;(2)选择诱导的策略即教学策略和方法;(3)獲取先期经验。即写出下水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甸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①“心折骨惊。”(江淹《别赋》)“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单元导航]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本单元学习重点为鉴赏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注意戏曲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还应把握曲词通俗、多用口语的特点,诗化语言中具有的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古代戏曲常常运用浪漫主义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浪漫主义手法以超现实的想象、夸张、奇异的情节,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借景抒情手法则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注重意境美的传统,是一种形象化和富于诗意的表现人物感情的
大多数孩子讨厌写作,分析一下原因,其中有这样的一个主要方面:无话可写。尤其是农村孩子生活圈子小,学校、家两点一线,活动范围狭窄;老师、同学和家长三点一面,交流对象少。生活单调枯燥,见识面窄,学生脑中无物,面对作文当然无话可说。  要想写好作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走进生活中去,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没有真切的感受,也就没有丰富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
从应试的角度,可以说高考作文有着“两位读者、两分钟”的特点。两位读者,就是每篇作文由两名互不知情的评卷员评改,即便是那些满分作文,在见诸报刊书籍之前,也只有两个读者;两分钟,是评卷员评一份卷的平均时间。  尽管有些媒体、有些人为此愤愤不平,似乎好不容易从全省各地选送来的评卷员、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们都成了草菅人命的刽子手。如果我们理性地算一算时间,的确也只有这么多。问题是两分钟够不够判断一篇作文的优劣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认为,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多读多写,而且要“有分析地多读,多写”。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密切关联,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做有价值的阅读与思考,课文成为摆设,以致学生产生学课文没什么用的错误认识。那么,如何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在日常阅读教学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关键就在于如何发挥读对写的指导作用了。  首先,教师应明确课内阅读教学的三大目标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探索一块块文学“新大陆”。这种读应是学生自己读懂的,而不是老师灌输的,那种浅尝辄止的“挖井式”阅读模式必须改革。  以下我以自己八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片段为例,浅
个性,在心理学上指一个人区别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个人的特质。文章的个性,是指一篇文章所独有的特色。越个性鲜明,越标新立异,越受读者的欢迎。写作活动既培养个性,又负载个性。写作中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都离不开学生的个性见解。反过来,人的个性又制约着写作行为。可以说:文章是个性的外化,个性是文章的生命。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一、感悟生活,积累素材    文章
小小说以其千字左右的篇幅和反映生活的时效性与真实性的特点成为高考作文的新宠。小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是开篇的悬念设计。现在就谈小小说开篇的几种设计方法。    一、直接叙述法    小小说属于写人记事的文章,人物和事物的记叙是其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在开篇直接叙述某人、某物或某事,让读者想知道这人怎么了,这事的结果怎么样,达到设计悬念的目的。例如,《父亲的布底鞋》(2004年全国丙卷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