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天山中段数字化地震波资料,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2006年11月23日新疆乌苏5.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的变化情况,得到如下结果:(1)在空间分布上,乌苏5.1级地震前,波速比形成一个近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天山中段数字化地震波资料,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2006年11月23日新疆乌苏5.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的变化情况,得到如下结果:(1)在空间分布上,乌苏5.1级地震前,波速比形成一个近似椭圆形低值异常区,且椭圆长半轴约为70km,短半轴约为55km,椭圆走向NW,地震就发生在该椭圆区域的西北部边缘;(2)在时间进程上,乌苏5.1级地震前出现近9个月的波速比低值异常,震前未出现明显的高值突跳点。波速比呈现正常—降低—发震的模式。而乌苏地震后,波速比值出现一段时间的低值,2007年以后,波速比值出现高、低值起
其他文献
运用随机函数理论,将滇西北至滇南地区的地震活动能量场看作时间和空间的随机函数,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研究主要能量场的时间权重系数变化曲线、空间等值线图和研究时段内的均值能量场空间分布。结果发现,能量场的时间权重系数变化曲线较大幅度的升、降变化异常预示了可能发生强震的时间段,而等值线图的高值变化异常对应了可能发生强震的区域。
总结了2008年3月11日河北卢龙Ms3.9地震的前兆异常特征、异常分析的过程及预测实践,结果表明:伸缩应变可能对发震的方向具有一定指示意义;多学科综合运用,对准确预报天津及附近地
介绍了测震仪器健康状态数据交换软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主要使用了TCP/IPSock.et编程、并发程序设计和JMS消息机制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与多种地震数据采集器的并
摘要:基于皖东北地区多层砌体校舍抗震性能调查,结合汶川地震的震害,对皖东北地区中小学多层砌体校舍的特点、抗震能力进行阐述,运用易损性概率分析法对所调查的校舍进行震害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震减灾对策,以期为该地区校舍安全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层砌体;中小学校舍;抗震性能;震害预测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P315.9 文章编号:1000—0666(2012)01—0086—06 前言
摘要:结合国内岩溶工程建设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分析岩溶区的地质特点、基础选型及震害特征,总结了目前我国对岩溶区建筑的抗震措施及研究现状,并展望今后岩溶区建筑工程的抗震研究。 关键词:岩溶地质;建筑结构;震害分析;抗震 中图分类号:P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3)03-0401-06 0引言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
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subsp.rhamnosus)生产乳酸的培养基组分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影响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得到一个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优化
摘要:针对甘肃省前兆台网部分仪器不能并入“十五”前兆数据库的问题,提出一种兼备灵活性和扩展性的软件解决策略。基于此策略实现的数据转换软件,采用了动态编译机制,理论上可以实现对任意格式前兆数据并入“十五”数据库前的处理工作,具备较高的推广价值。实施中该软件将非“十五”标准数据转换为“十五”标准格式,顺利完成了非“十五”标准仪器的自动并网工作。 关键词:前兆台网;数据转换;非“十五”前兆数据;动态编
摘要:利用数字地震记录反演了河北地区Mr≥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对震源机制解各参数的统计分析,发现应力轴的优势取向和华北构造应力场完全吻合,反映它们受到大区域动力因素的制约。进行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计算,并对一致性参数进行空间平面插值,得到了2006年文安地震前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空间动态的变化特征。文安地震前在震源区附近出现了大范围的一致性参数低值区域,并且低值区域面积随时间增长逐渐扩大,
采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分析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震中周围区域和沿玉树断裂带地震能量场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发生在高能量释放的背景上。
摘要:运用小波变换方法,以不同的小波时间尺度分析了华北地区1480~2009年M≥5.0和1970~2009年M≥4.0地震的贝尼奥夫应变数据,得到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分析表明:目前华北地区从1480年以来的M≥5.0地震活动刚过活跃期,处于应力积累阶段,而1970年以来M≥4.0地震存在7年左右的活动周期,目前正在进入4级以上地震的活跃期。 关键词:贝尼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