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的实质是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学生新的发现与提升,最终实现文本知识的传递与学生精神的自然升华,使学生的生命本质与内涵素养获得一种更新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重点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教师的情感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高效完成阅读任务
阅读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兴趣。初中生心理特点表明,课前激趣对学习非常重要。每学一篇文本前,教师都应该设计一段饱含情感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当然,单纯就这一点激趣是不够的,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因此,教师应选择与文本主旨一致或接近的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名篇,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理解文本的契合点,从心理上降低难度指数,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力求语言亲切生动、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以形体语言。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力求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状态下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
二、以适度的设疑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实现高效阅读教学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要针对重点和难点。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中,文章末尾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教学的难点是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然而更应从深层次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逸致的情怀,凸显了其乐观旷达的胸襟。教师还可以提出“我们从苏轼自比闲人中读懂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在阅读中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找到这一答案。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兴趣并非与生俱来的。因此,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活跃思维,开阔思路。仍以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如果只是单纯地翻译理解这一句子,学生既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也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笔者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1)原句改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在原句后增加“近处蝉鸣悦耳,远处蛙声一片”。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考虑是否合适。如此阅读加思考,学生既明确了原句比喻的精妙之处,也深刻体会到了作者营造的幽远空旷的意境,有效地加深了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
三、以善于发现问题、思考探究为阅读教学目的,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应该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问难、研究探讨,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探索,在语文能力的发展上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贾平凹《月迹》中的奶奶,就是一个善于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升华高尚情操的人。孩子在“议月”后那种有所得的满足和喜悦永远刻在了读者的脑海里。奶奶可谓是一个高明的民间教育家。作为语文教师,也应该像“奶奶”一样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从文本中去发现人生真谛。当我们仔细阅读一篇作品的时候,会发现或者感觉到作品中有一些看似多余的东西,而恰恰是这些看似多余的东西,正是作者处心积虑安排的,多余之中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例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段:“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如果是粗读这一段,不会有什么发现,但是仔细一考虑,就会发现这里却有着不寻常的地方。《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万物盎然、生机勃勃的春天图景,这是一幅春意荡漾、诗意洋溢的风景画。既然是风景画,作者为何还要写人们迎春的景象呢?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了这一“多余”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写人、事活动与描绘勃勃生机的春天之间有何联系?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在阅读之后就会明白,《春》这幅迎春图是集中笔墨酣畅淋漓地写人勤春早的“春”,是为了赞美和歌颂充满无限活力和希望的春天。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与疑点阅读,这样不但可以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从而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江苏省教育厅.初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全册)[M].南京:凤凰出版集团,2008.
(责任编辑 吕 行)
一、以教师的情感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高效完成阅读任务
阅读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兴趣。初中生心理特点表明,课前激趣对学习非常重要。每学一篇文本前,教师都应该设计一段饱含情感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当然,单纯就这一点激趣是不够的,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因此,教师应选择与文本主旨一致或接近的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名篇,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理解文本的契合点,从心理上降低难度指数,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力求语言亲切生动、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以形体语言。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力求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状态下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
二、以适度的设疑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实现高效阅读教学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要针对重点和难点。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中,文章末尾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教学的难点是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然而更应从深层次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逸致的情怀,凸显了其乐观旷达的胸襟。教师还可以提出“我们从苏轼自比闲人中读懂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在阅读中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找到这一答案。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兴趣并非与生俱来的。因此,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活跃思维,开阔思路。仍以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如果只是单纯地翻译理解这一句子,学生既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也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笔者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1)原句改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在原句后增加“近处蝉鸣悦耳,远处蛙声一片”。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考虑是否合适。如此阅读加思考,学生既明确了原句比喻的精妙之处,也深刻体会到了作者营造的幽远空旷的意境,有效地加深了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
三、以善于发现问题、思考探究为阅读教学目的,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应该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问难、研究探讨,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探索,在语文能力的发展上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贾平凹《月迹》中的奶奶,就是一个善于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升华高尚情操的人。孩子在“议月”后那种有所得的满足和喜悦永远刻在了读者的脑海里。奶奶可谓是一个高明的民间教育家。作为语文教师,也应该像“奶奶”一样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从文本中去发现人生真谛。当我们仔细阅读一篇作品的时候,会发现或者感觉到作品中有一些看似多余的东西,而恰恰是这些看似多余的东西,正是作者处心积虑安排的,多余之中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例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段:“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如果是粗读这一段,不会有什么发现,但是仔细一考虑,就会发现这里却有着不寻常的地方。《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万物盎然、生机勃勃的春天图景,这是一幅春意荡漾、诗意洋溢的风景画。既然是风景画,作者为何还要写人们迎春的景象呢?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了这一“多余”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写人、事活动与描绘勃勃生机的春天之间有何联系?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在阅读之后就会明白,《春》这幅迎春图是集中笔墨酣畅淋漓地写人勤春早的“春”,是为了赞美和歌颂充满无限活力和希望的春天。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与疑点阅读,这样不但可以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从而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江苏省教育厅.初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全册)[M].南京:凤凰出版集团,2008.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