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的设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改革,同时也给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把握好“兴趣”这一因素,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下面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音乐兴趣;音乐教学;新课程
一、巧妙导入,事半功倍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授课前五分钟,是学生兴致高昂,注意力最佳时期,音乐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精心设计好“开场白”,为上好整节课奠定基础。关于课前导入的形式多样,那本人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多媒体导入,它已成为当今音乐教师的标志。例如,我在上三年级的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时,课前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我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你们走进一个美丽的少数民族游览观光,看看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生活的?还要告诉老师是哪个民族呦?”这时教室里静了下来,每个同学拭目以待,我立即播放课件,映入同学们眼帘的是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同学们看得入神,听得仔细,不时为美丽的“石林风光”、优美的“竹竿舞”表演和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的热闹场面而赞叹。一开始已遨游在彝族音乐世界里,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营造了氛围。有时,因制作课件受时间、内容的限制,且课程内容题材单一,相对具有独立性时,也可直接播放光盘、录像、磁带,只要能起到引情入意,烘托气氛的效果即可。
二、创设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课堂是教学实践的场所,是师生合作、共同学习的新天地,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 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比如说,我在上《江南好》一课时,在上课之前,我先在音乐教室的墙壁上贴了很多关于江南水乡的照片,然后一边用多媒体放映更多关于江南的图片,一边播放江南小调,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好像走进了江南水乡的感觉。通过我用委婉的声音去向学生介绍江南人文知识和分析歌曲,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情境的熏陶,形成一定氛围。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激发学习音乐兴趣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改变。音乐由以往不受重视而发展成倍受重视,使很多孩子加入到音乐学习中来。学校也把音乐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同时也增添了很多的音乐教学资源,随着这些新的资源进入课堂,让许多农村孩子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逐渐在音乐课中表现出来,使他们也在随着音乐动起来。我的工作单位是一所农村小学,我的学生跟城里的学生最大区别就是想动而不敢动、不会动。所以,我在上课时尽量鼓励他们动起来,树立自信心,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动起来的勇气,特别注重第一次,他们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下次就会想着怎样去动,用动的方式去感受和理解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孩子的兴趣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音乐要靠学习者去亲身感悟,决不能靠教师讲述完成。正如柏拉图所说:“强迫学习的知识是不会存在的。”所以,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情感体验中,才能获得积极的情感因素,包括音乐爱好、价值观,并为终身音乐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强迫的学习,他们的参与性被教师所控制,课堂气氛显得很安静,于是造就了一批“人云亦云”的缺乏独立见解的学生。
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参与性,积极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我在教四年级(下)第四单元《唱脸谱》时,等学生基本掌握戏曲旋律时,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各种脸谱的特点,在课堂上即兴画出适合自己的脸谱,把脸谱遮在自己的脸上,然后跟着音乐自行组织一小组一小组地上台实践表演,亲身感受戏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动手、动脑的主动能力,增强了学习戏曲音乐的兴趣。
五、音乐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同行们一直在谈: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是一个引导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可往往都难以做到,于是苦思冥想,最后不了了之,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我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所采取的方法是用教师角色转换的方式,那么怎样转换呢?班级授课制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知识的传授,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缺乏互动交流过程。按新课程的要求,师生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和销售共同讨论、交流所学的内容,建立起平等和谐、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我在上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南海风情》这一单元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曲目,上台表演,自己评价,如果学生需要,我也可以跟他们合作表演,这样既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法和师生关系,培养了他们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品德,也更增加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六、用课外活动,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以上五条是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除此之外,我还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比如对舞蹈、声乐、器乐有独特爱好的学生加强训练。我在工作中还经常还经常组织一些文艺汇演,让这些有才华的学生尽可能地得到施展,培养他们自信心,同时也把这种自信带给其他学生,让他们做全校学生的榜样,去感染、激发更多的学生来学习音乐。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必须做到的就是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完善我们的教学活动,不断地去启发学生想象、感受等意识,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用音乐自身的独特魅力去构筑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坚信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一定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而我们也将为此感到骄傲,并会更加努力地在教改道路上不断的探索、奉献。
参考文献:
[1]陈艳帆. 如何让学生爱上音乐课[J]. 福建教学研究,2009(1)
[2]崔萍.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J]. 试题与研究,2013(26)
关键词:音乐兴趣;音乐教学;新课程
一、巧妙导入,事半功倍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授课前五分钟,是学生兴致高昂,注意力最佳时期,音乐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精心设计好“开场白”,为上好整节课奠定基础。关于课前导入的形式多样,那本人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多媒体导入,它已成为当今音乐教师的标志。例如,我在上三年级的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时,课前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我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你们走进一个美丽的少数民族游览观光,看看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生活的?还要告诉老师是哪个民族呦?”这时教室里静了下来,每个同学拭目以待,我立即播放课件,映入同学们眼帘的是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同学们看得入神,听得仔细,不时为美丽的“石林风光”、优美的“竹竿舞”表演和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的热闹场面而赞叹。一开始已遨游在彝族音乐世界里,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营造了氛围。有时,因制作课件受时间、内容的限制,且课程内容题材单一,相对具有独立性时,也可直接播放光盘、录像、磁带,只要能起到引情入意,烘托气氛的效果即可。
二、创设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课堂是教学实践的场所,是师生合作、共同学习的新天地,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 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比如说,我在上《江南好》一课时,在上课之前,我先在音乐教室的墙壁上贴了很多关于江南水乡的照片,然后一边用多媒体放映更多关于江南的图片,一边播放江南小调,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好像走进了江南水乡的感觉。通过我用委婉的声音去向学生介绍江南人文知识和分析歌曲,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情境的熏陶,形成一定氛围。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激发学习音乐兴趣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改变。音乐由以往不受重视而发展成倍受重视,使很多孩子加入到音乐学习中来。学校也把音乐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同时也增添了很多的音乐教学资源,随着这些新的资源进入课堂,让许多农村孩子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逐渐在音乐课中表现出来,使他们也在随着音乐动起来。我的工作单位是一所农村小学,我的学生跟城里的学生最大区别就是想动而不敢动、不会动。所以,我在上课时尽量鼓励他们动起来,树立自信心,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动起来的勇气,特别注重第一次,他们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下次就会想着怎样去动,用动的方式去感受和理解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孩子的兴趣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音乐要靠学习者去亲身感悟,决不能靠教师讲述完成。正如柏拉图所说:“强迫学习的知识是不会存在的。”所以,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情感体验中,才能获得积极的情感因素,包括音乐爱好、价值观,并为终身音乐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强迫的学习,他们的参与性被教师所控制,课堂气氛显得很安静,于是造就了一批“人云亦云”的缺乏独立见解的学生。
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参与性,积极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我在教四年级(下)第四单元《唱脸谱》时,等学生基本掌握戏曲旋律时,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各种脸谱的特点,在课堂上即兴画出适合自己的脸谱,把脸谱遮在自己的脸上,然后跟着音乐自行组织一小组一小组地上台实践表演,亲身感受戏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动手、动脑的主动能力,增强了学习戏曲音乐的兴趣。
五、音乐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同行们一直在谈: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是一个引导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可往往都难以做到,于是苦思冥想,最后不了了之,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我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所采取的方法是用教师角色转换的方式,那么怎样转换呢?班级授课制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知识的传授,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缺乏互动交流过程。按新课程的要求,师生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和销售共同讨论、交流所学的内容,建立起平等和谐、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我在上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南海风情》这一单元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曲目,上台表演,自己评价,如果学生需要,我也可以跟他们合作表演,这样既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法和师生关系,培养了他们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品德,也更增加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六、用课外活动,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以上五条是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除此之外,我还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比如对舞蹈、声乐、器乐有独特爱好的学生加强训练。我在工作中还经常还经常组织一些文艺汇演,让这些有才华的学生尽可能地得到施展,培养他们自信心,同时也把这种自信带给其他学生,让他们做全校学生的榜样,去感染、激发更多的学生来学习音乐。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必须做到的就是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完善我们的教学活动,不断地去启发学生想象、感受等意识,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用音乐自身的独特魅力去构筑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坚信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一定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而我们也将为此感到骄傲,并会更加努力地在教改道路上不断的探索、奉献。
参考文献:
[1]陈艳帆. 如何让学生爱上音乐课[J]. 福建教学研究,2009(1)
[2]崔萍.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J]. 试题与研究,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