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学生总是有“好的”、“差的”。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教师,既要关心“绩优生”更要关心“学困生”。其中,重要的是洞察“学困生”的心理并研究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转变 “学困生” 方法 策略
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是一种自我牺牲,是一种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新世纪的人民教师,既要关心“绩优生”,又要关心“学困生”。关心“绩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绩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绩优生”往往各个方面表现都不错,教师从情感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的也比较多。“学困生”则不然。有些“学困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给出的某个问题,尽管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不断地犯着同样的错误,你的话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学困生”想让教师从心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认为,作为一个好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成长。
一、洞察学困生的类型
1.从德、智、体全面发展来看。有的学生思想端正,品德优良,但学习成绩长期处于班级和同年级的尾部;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方面却有欠缺,不遵守校规校纪,惹是生非;有的学生则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不错,但身体差又徒增了不少麻烦;还有学生身体不差,品德和学习成绩都很差,所谓“双差生”,当然这样的学生是极少数,更应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2.从智力角度看。有的学生的确不聪明,虽不一定称作弱智,但反应的确较一般学生要迟钝,再加上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对头,所以尽管他要学,但积重难返,成绩一直在低位滞留,这种情况以女生为多;有的学生智力并不差,只是态度不够端正、贪玩、不肯下苦功夫,因此成绩也一直上不来,此情况以男生为多。
3.从心理行为看。有的学生虽竭尽全力,也难有所成,尝够了失败的痛苦,故面对学习产生厌学的情绪;有的学生则平时学习尚可,但一到考试就紧张导致行为失常,且越是大考试越紧张,越失常;有的学生则认为眼下努力为时尚早,自己从小学一直都是临阵磨枪,靠开夜车干出来的,现在“苦读”不合算,不如到时候再说,故而成绩也难有起色。
二、“學困生”的心理
“学困生”类型的不同,取决于“学困生”心理的不尽相同。本人接触了一些“学困生”,与他们进行了交谈,了解了他们的一些心理状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埋怨型。埋怨父母没有给自己一颗聪明的脑袋,更恨自己“笨”“无以成大事”。这种心理主要是那些学习态度尚端正,但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他们也努力过、拼搏过,却一次一次尝到失败的滋味,于是他们动摇了,乃至最后失去了自信心。
1.瞎混型。这类学生尽管是“学困生”,但往往家庭条件优越,他们只是热衷于穿名牌、广交朋友、崇拜歌星、影星、纯粹的“享乐”。不想向学习努力的人学习,只是为了混一个毕业证。
2.懊悔型。这部分“学困生”,只是后悔自己从前没有努力学习,后悔又在某一方面给自己造成了损失,也感叹眼下与人相距甚远,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他们困惑,他们苦闷。
3.“破罐子破摔”型。这也是当今中学生一种较普遍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或是在品德上、或是在学习上已经是“学困生”了,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认为自己是“朽木不可雕也”,即使再怎么努力,那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因此他们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丧失了信心,也就自暴自弃了。
三、我的方法和策略
身为新世纪的人民教师,对学困生要特别做到:关心和了解学生;尊重、信任学困生;爱严结合,循循善诱,把无私的爱奉献给学生。
1.关心和了解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从表面上看,学生之间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主动去和学生交往,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倾听他们的呼声,特别是要主动地接近那些学困生,让他们在教师面前敞开心扉,以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去帮助他们。
2.尊重、信任学困生。首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认识到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也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讲道理,更是为促使学生成长、成人而创造条件。要让学生相信你,愿意你为他服务,一定要以诚待人、以诚取信。处理某些具体问题又要宽以待人,即使对于那些犯了较严重错误的同学也要慎重处理,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动辄定为“品质”问题,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都是正常的。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我一般不给学生以处分,而是教育从严、处理从宽。
3.爱严结合,循循善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这是教师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但一般来说,教师爱的“甘露”洒向那些聪明伶俐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多;洒向那些学习成绩差,行为规范差的学生则较少。我认为“学困生”更需要爱。较之于好生,“学困生更需要关怀,需要老师爱的滋润”。对于犯错的学生对他们也要爱严结合,帮助“学困生”,要落到实处!只要我们大家都来关心“学困生”,“学困生”就不会再差下去!让我们为了学困生的将来,像马卡连柯说的那样:“教师的心应该充满着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已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很多的事情。”
让我们把无私的爱、更多的爱献给“学困生”吧!
参考文献:
彦宏涛.《教师道德修养读本》
关键词:转变 “学困生” 方法 策略
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是一种自我牺牲,是一种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新世纪的人民教师,既要关心“绩优生”,又要关心“学困生”。关心“绩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绩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绩优生”往往各个方面表现都不错,教师从情感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的也比较多。“学困生”则不然。有些“学困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给出的某个问题,尽管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不断地犯着同样的错误,你的话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学困生”想让教师从心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认为,作为一个好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成长。
一、洞察学困生的类型
1.从德、智、体全面发展来看。有的学生思想端正,品德优良,但学习成绩长期处于班级和同年级的尾部;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方面却有欠缺,不遵守校规校纪,惹是生非;有的学生则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不错,但身体差又徒增了不少麻烦;还有学生身体不差,品德和学习成绩都很差,所谓“双差生”,当然这样的学生是极少数,更应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2.从智力角度看。有的学生的确不聪明,虽不一定称作弱智,但反应的确较一般学生要迟钝,再加上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对头,所以尽管他要学,但积重难返,成绩一直在低位滞留,这种情况以女生为多;有的学生智力并不差,只是态度不够端正、贪玩、不肯下苦功夫,因此成绩也一直上不来,此情况以男生为多。
3.从心理行为看。有的学生虽竭尽全力,也难有所成,尝够了失败的痛苦,故面对学习产生厌学的情绪;有的学生则平时学习尚可,但一到考试就紧张导致行为失常,且越是大考试越紧张,越失常;有的学生则认为眼下努力为时尚早,自己从小学一直都是临阵磨枪,靠开夜车干出来的,现在“苦读”不合算,不如到时候再说,故而成绩也难有起色。
二、“學困生”的心理
“学困生”类型的不同,取决于“学困生”心理的不尽相同。本人接触了一些“学困生”,与他们进行了交谈,了解了他们的一些心理状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埋怨型。埋怨父母没有给自己一颗聪明的脑袋,更恨自己“笨”“无以成大事”。这种心理主要是那些学习态度尚端正,但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他们也努力过、拼搏过,却一次一次尝到失败的滋味,于是他们动摇了,乃至最后失去了自信心。
1.瞎混型。这类学生尽管是“学困生”,但往往家庭条件优越,他们只是热衷于穿名牌、广交朋友、崇拜歌星、影星、纯粹的“享乐”。不想向学习努力的人学习,只是为了混一个毕业证。
2.懊悔型。这部分“学困生”,只是后悔自己从前没有努力学习,后悔又在某一方面给自己造成了损失,也感叹眼下与人相距甚远,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他们困惑,他们苦闷。
3.“破罐子破摔”型。这也是当今中学生一种较普遍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或是在品德上、或是在学习上已经是“学困生”了,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认为自己是“朽木不可雕也”,即使再怎么努力,那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因此他们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丧失了信心,也就自暴自弃了。
三、我的方法和策略
身为新世纪的人民教师,对学困生要特别做到:关心和了解学生;尊重、信任学困生;爱严结合,循循善诱,把无私的爱奉献给学生。
1.关心和了解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从表面上看,学生之间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主动去和学生交往,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倾听他们的呼声,特别是要主动地接近那些学困生,让他们在教师面前敞开心扉,以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去帮助他们。
2.尊重、信任学困生。首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认识到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也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讲道理,更是为促使学生成长、成人而创造条件。要让学生相信你,愿意你为他服务,一定要以诚待人、以诚取信。处理某些具体问题又要宽以待人,即使对于那些犯了较严重错误的同学也要慎重处理,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动辄定为“品质”问题,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都是正常的。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我一般不给学生以处分,而是教育从严、处理从宽。
3.爱严结合,循循善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这是教师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但一般来说,教师爱的“甘露”洒向那些聪明伶俐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多;洒向那些学习成绩差,行为规范差的学生则较少。我认为“学困生”更需要爱。较之于好生,“学困生更需要关怀,需要老师爱的滋润”。对于犯错的学生对他们也要爱严结合,帮助“学困生”,要落到实处!只要我们大家都来关心“学困生”,“学困生”就不会再差下去!让我们为了学困生的将来,像马卡连柯说的那样:“教师的心应该充满着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已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很多的事情。”
让我们把无私的爱、更多的爱献给“学困生”吧!
参考文献:
彦宏涛.《教师道德修养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