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计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zhe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大力倡导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本人深感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引用经典历史小故事发问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数学课堂应该从问题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我们可以先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而此时其他学生还在一个数一个数地挨个相加。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
  二、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问
  对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易于被学生认知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合理配置,应像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达到逐步掌握知识、提高积极性、培养能力的目的。如,在教授“函数f(x)=x+■”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它的定义域是什么?(2)它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3)它的图象具有怎样的对称性?(4)它有怎样的单调性?(5)它的值域是什么?(6)你可以画出它的图象吗?然后可以安排如下问题:(1)已知奇函数(偶函数)f(x)在[a,b]上是减函数,试问:它在[-b,-a]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2)奇、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规律?这样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可以有效突破教学的难点,突出教学的重点。
  三、在学生容易出错之处设问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反思。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如,若函数f(x)=ax2+2ax+1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学生因思维定式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2a)2-4a<0,得出0  四、在课堂结尾之时留问
  一堂好课也应该在问题中结束,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像我国的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数学课堂何尝不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应该是词虽尽而意无穷。如,在解不等式■时,教师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即采用解两个不等式组来解决,接着,又用如下的解法:原不等式可化为:(x2-3x+2)(x2-2x-3)即(x-1)(x-2)(x-3)(x+1)<0,所以原不等式解集为:{x|-1  (作者单位 福建省晋江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旋律,无论是教育教学改革,还是考试模式改革,都是有利于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一道浙江高考答题的分析、思考,提出了相关的应试技巧。本文旨在强化对浙江高考题目的认识,进而提高中学生学习与应试的技能。  【关键词】浙江高考 数学试题 发散思维 变形  浙江一直处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沿,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充分体现出浙江作为教育大省的魅力。综观浙江近
在当今社会,企业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企业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诸如社会 In today’s society, enterprises play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