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创造者,她自身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科院徐匡迪院长希望教师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他引用一位教育家的心得勉励教师: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一、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
教育是事业,但不是普通的事业,而是阳光下最辉煌的事业,因为它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我国古代的孔夫子主张“有教无类”,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今天,有人提出这样的口号: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教育,确实值得我们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
“献身”,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在工作中充满激情和诗意。任何教师想有大的成就和高的水准,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少走弯路,不致荒废时间和精力。
同其他事业相比,教育具有更高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它要求教师富有更高的灵性和激情。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因而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拥有冲动、激情、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才能够提出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从而创造富有诗意的教育生活。写诗是要有灵感、激情和冲动的,真正的教育家也应该具备这样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当生活没有梦时,教育也就没有意义了。
“献身”,就是要不断挑战自我。一个人永远不会超过他追求的目标;同样,一个人也永远不会超过对自己的评价。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估,往往是这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标志。自信使人自强,适度而合理的“骄傲”使人成功。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才华发挥到极致,决不能因一时的挫折而丧失自信。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善于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可爱之处和伟大之处。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追求成功,二是坚信自己能够成功。
“献身”,就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收入而淡化了人格的塑造。在当今社会里,不少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收入而忘记了最根本的职责,采用以金钱抵分数换取入学资格的方式。教师呢,采用上课留一手,课余搞家教的方式来增加收入,或者向经济高收入地区流动。这些,都值得反思和警觉。教师的价值取向,当然会受到现实社会变化的冲击。当前最突出的就是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与现实的功利主义之间的矛盾。但市场经济从来就不是指导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而唯一的准则,我们万万不能简单地把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与教师崇高的追求等同起来。
作为教师,永远都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桥梁,是克服人类无知与恶习的最重要的社会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人物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教师的价值和人格,决不能以经济收入的高低来衡量,绝不可以用升学率来衡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的力量所施加的影响。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现实的态度,都对学生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对我们整个民族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千万别忽视了教师的人格魅力,放松了对自己人格的塑造。
四十多年来,我一直为争当名教师而奋斗。1990年被评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1991年被评为县模范校长。但我没有停留,退休以后,还在继续努力。2000年9月,获得了“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和《中国教育报》颁发的《中国教研骨干教师》证书。对金钱,我是看得很淡的。退休以后,我如果到外地贵族学校去,年薪10万左右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我追求的是事业,重视的是人格,钱财的多少,我是不在乎的。为了本地的教育,我筹办了紫石中学,每月只拿500元补贴。
二、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在“应试教育”阴影的长期笼罩下,不少教师形成了不少错误的看法,他们把加重学生负担看成是关心学生,把加班加点看成是自己对工作负责,把追求升学率看作是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如此等等。而不知这一切都是反科学的虚假现象。因此,要在教育里“求真”,还得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做起。
要想“求真”,就要勤于学习,充实自我。一要有广泛浓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二要有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三要有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苏州大学教授教育哲学博导朱永新要求“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他认为:不和人类崇高的精神进行对话,眼界怎么开阔。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大学教师要专,中小学教师要博。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孩子的年龄越小,对教师的期望值就越高,他就越易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学生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一问三不知,他们会非常失望?
要想“求真”,就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育不光是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教师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果教师整天关心的是名次、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心胸怎么能够开阔?校内校外应该是息息相通的,而现在却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里面的日子很难过”。因此,要使学生更好地生活,要使今后的社会更加完美,首先要净化我们的校园,对学生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们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理想的追求。
要想“求真”,就要善于合作,敢于创新。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他走不了太远,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因为我们的学生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时刻受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我们也只有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才能取得成功。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一滴水只有汇注于江河湖海之中,才能发挥作用。学校、班级、教师之间相互封锁,拒绝合作的态度,是绝对错误的。
要想“求真”,就要做一个“有心”人。一个教师的成就,决不能用教龄的长短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成就,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人,应该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他的生命才会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我工作一生,别无家产,书倒是有三大橱。我的书以文学为主,哲学、美学、历史、美术、音乐、书法等都有一些。评特级教师时,江苏省教委中教局局长说我是个“杂家”,因为我从工作实践中,深切感到中学教师知识面一定要广。当了副校长之后,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自己崇高的职责,在减轻学生负担、推行素质教育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三、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长说过:“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要“创新”,先得有一颗“爱心”。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一个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把他们看作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有很多教师教了几十年,从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涌起一种爱的热潮。这样的教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每个教师只有投入全部心力去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爱心能使我们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们去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敢于创新,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也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全部力量,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地献给学生,献给教育事业。
要“创新”,就要全面发展。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指出:教育的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只突出科技而忽视人文学的发展的策略,必然导致工具主宰一切理性而价值沟通及目的、理想黯然不彰的消极后果。“人”为万物之“灵长”,“人本教育”即以人为世间万物的最可尊贵者,以人为世间万物的根本,人本身的存在和需要应被视为我们认识问题和价值取舍的最终依据和标准。
徐匡迪院长提出,教师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十分重要,它可以影响学生领悟和体验生活与艺术,让学生学会不仅用眼睛而且用心去感受真、善、美。几乎所有古今中外伟大的教育家都把审美教育认作教育的主要使命。在我国,从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到王国维的“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都是这一唯美主义教育思想的反映。审美活动使人从自然状态升华到自由状态,使人的一切活动具有一种自由的超越生物的特质和意义。
1980年我担任学校副校长以后,注意审美教育。在高中部开设音乐欣赏选修课,我在高一开《美育》选修课,每周四课外活动时,进行文艺和科普专题讲座。此外,每年还举行“春潮”音乐会、校园十大歌手评比等活动。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表了长达5000字的论文《影视文化与语文教学》,就是这一阶段学校开展审美教育的总结。当时,学校高考升学率连续8年居全市第一。全国数、理、化学科竞赛的成绩在全市也是8连冠。学校第一个江苏省高考状元王溯舸,全省第一个国际奥赛金牌得主王庆根,也都是这时培养出来的。审美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爱和美是密不可分的。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极大减轻了学生负担,活跃了学生身心,体现了对学生的一份爱心。所以说:“审美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就是创新教育。
中科院徐匡迪院长希望教师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他引用一位教育家的心得勉励教师: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一、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
教育是事业,但不是普通的事业,而是阳光下最辉煌的事业,因为它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我国古代的孔夫子主张“有教无类”,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今天,有人提出这样的口号: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教育,确实值得我们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
“献身”,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在工作中充满激情和诗意。任何教师想有大的成就和高的水准,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少走弯路,不致荒废时间和精力。
同其他事业相比,教育具有更高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它要求教师富有更高的灵性和激情。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因而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拥有冲动、激情、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才能够提出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从而创造富有诗意的教育生活。写诗是要有灵感、激情和冲动的,真正的教育家也应该具备这样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当生活没有梦时,教育也就没有意义了。
“献身”,就是要不断挑战自我。一个人永远不会超过他追求的目标;同样,一个人也永远不会超过对自己的评价。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估,往往是这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标志。自信使人自强,适度而合理的“骄傲”使人成功。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才华发挥到极致,决不能因一时的挫折而丧失自信。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善于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可爱之处和伟大之处。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追求成功,二是坚信自己能够成功。
“献身”,就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收入而淡化了人格的塑造。在当今社会里,不少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收入而忘记了最根本的职责,采用以金钱抵分数换取入学资格的方式。教师呢,采用上课留一手,课余搞家教的方式来增加收入,或者向经济高收入地区流动。这些,都值得反思和警觉。教师的价值取向,当然会受到现实社会变化的冲击。当前最突出的就是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与现实的功利主义之间的矛盾。但市场经济从来就不是指导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而唯一的准则,我们万万不能简单地把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与教师崇高的追求等同起来。
作为教师,永远都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桥梁,是克服人类无知与恶习的最重要的社会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人物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教师的价值和人格,决不能以经济收入的高低来衡量,绝不可以用升学率来衡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的力量所施加的影响。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现实的态度,都对学生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对我们整个民族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千万别忽视了教师的人格魅力,放松了对自己人格的塑造。
四十多年来,我一直为争当名教师而奋斗。1990年被评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1991年被评为县模范校长。但我没有停留,退休以后,还在继续努力。2000年9月,获得了“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和《中国教育报》颁发的《中国教研骨干教师》证书。对金钱,我是看得很淡的。退休以后,我如果到外地贵族学校去,年薪10万左右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我追求的是事业,重视的是人格,钱财的多少,我是不在乎的。为了本地的教育,我筹办了紫石中学,每月只拿500元补贴。
二、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在“应试教育”阴影的长期笼罩下,不少教师形成了不少错误的看法,他们把加重学生负担看成是关心学生,把加班加点看成是自己对工作负责,把追求升学率看作是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如此等等。而不知这一切都是反科学的虚假现象。因此,要在教育里“求真”,还得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做起。
要想“求真”,就要勤于学习,充实自我。一要有广泛浓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二要有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三要有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苏州大学教授教育哲学博导朱永新要求“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他认为:不和人类崇高的精神进行对话,眼界怎么开阔。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大学教师要专,中小学教师要博。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孩子的年龄越小,对教师的期望值就越高,他就越易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学生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一问三不知,他们会非常失望?
要想“求真”,就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育不光是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教师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果教师整天关心的是名次、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心胸怎么能够开阔?校内校外应该是息息相通的,而现在却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里面的日子很难过”。因此,要使学生更好地生活,要使今后的社会更加完美,首先要净化我们的校园,对学生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们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理想的追求。
要想“求真”,就要善于合作,敢于创新。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他走不了太远,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因为我们的学生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时刻受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我们也只有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才能取得成功。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一滴水只有汇注于江河湖海之中,才能发挥作用。学校、班级、教师之间相互封锁,拒绝合作的态度,是绝对错误的。
要想“求真”,就要做一个“有心”人。一个教师的成就,决不能用教龄的长短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成就,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人,应该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他的生命才会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我工作一生,别无家产,书倒是有三大橱。我的书以文学为主,哲学、美学、历史、美术、音乐、书法等都有一些。评特级教师时,江苏省教委中教局局长说我是个“杂家”,因为我从工作实践中,深切感到中学教师知识面一定要广。当了副校长之后,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自己崇高的职责,在减轻学生负担、推行素质教育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三、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长说过:“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要“创新”,先得有一颗“爱心”。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一个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把他们看作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有很多教师教了几十年,从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涌起一种爱的热潮。这样的教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每个教师只有投入全部心力去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爱心能使我们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们去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敢于创新,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也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全部力量,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地献给学生,献给教育事业。
要“创新”,就要全面发展。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指出:教育的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只突出科技而忽视人文学的发展的策略,必然导致工具主宰一切理性而价值沟通及目的、理想黯然不彰的消极后果。“人”为万物之“灵长”,“人本教育”即以人为世间万物的最可尊贵者,以人为世间万物的根本,人本身的存在和需要应被视为我们认识问题和价值取舍的最终依据和标准。
徐匡迪院长提出,教师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十分重要,它可以影响学生领悟和体验生活与艺术,让学生学会不仅用眼睛而且用心去感受真、善、美。几乎所有古今中外伟大的教育家都把审美教育认作教育的主要使命。在我国,从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到王国维的“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都是这一唯美主义教育思想的反映。审美活动使人从自然状态升华到自由状态,使人的一切活动具有一种自由的超越生物的特质和意义。
1980年我担任学校副校长以后,注意审美教育。在高中部开设音乐欣赏选修课,我在高一开《美育》选修课,每周四课外活动时,进行文艺和科普专题讲座。此外,每年还举行“春潮”音乐会、校园十大歌手评比等活动。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表了长达5000字的论文《影视文化与语文教学》,就是这一阶段学校开展审美教育的总结。当时,学校高考升学率连续8年居全市第一。全国数、理、化学科竞赛的成绩在全市也是8连冠。学校第一个江苏省高考状元王溯舸,全省第一个国际奥赛金牌得主王庆根,也都是这时培养出来的。审美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爱和美是密不可分的。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极大减轻了学生负担,活跃了学生身心,体现了对学生的一份爱心。所以说:“审美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就是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