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提问,可以及时检查学生,开拓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一、提问的原则
1.启发思维的原则。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因为课堂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满堂间”其实是“满堂灌”的另一种翻版,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种负担。这与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是相悖的。因此,所提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力。
2.激发兴趣的原则。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教师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人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
3.难易适度的原则。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如果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与此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视其具体情况而把握难易分寸,使全体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欢愉和乐趣。
二、提问的先决条件
面对问题,教师须精心设计。而提问需要技巧与准备。在准备关键问题时,教师应考虑:①教学目的;②根据提问目的确定哪些类型的问题最适于化解重点、难点;③选择答题的学生并给予适当地反馈;④通过提问能在多大范围内实现目的。
教师应事先将问题准备好,以免忽略重要的知识。不留意间提些不相干的琐碎细节问题。所以,教师备课时可将关键问题写在教案中。
三、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一门艺术,是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和慎重对待的。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交谈提问,注意情感性。教师应当以愉快、友好、从容、谈话式的态度来提问。提问时,如果既能保持自由自在、不拘礼节的气氛,又能说话举止得体,师生就能融入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比如,在教学《新交际英语》第7册Lesson ll Season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组问题引出教学:Do you like?Why?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summer in Zhuhai?What eaR/can’t you do in SummerWhat is your favourite season?Why?通过聊天学生自然进入角色,并产生学习英语的迫切愿望。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交谈式的提问让学生对所学语言产生亲切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交流情感,在师生情感和谐的状态下训练语言。
2.适时而问,注意时效性。在全体学生参与的情况下提问,教师一般是先提出问题,让全班学生思考,然后再指定某个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做能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对问题进行思考。比如,我在教学《新交际英语》第6册Lesson 5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Who is the girl?Where is the girl from?我并没有让学生立刻回答,而是拿出一幅Nancy的人物图相,请学生来说一说,假如你是她,你怎么自我介绍?一位同学走上来自我介绍说:“My name is Nancy.I’m from Britain.I’m girl….学生在思考倾听的同时多了一次思考问题的机会,结果举手如林。相反,如果教师每提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有一两秒钟,学生还没充分思考,教师就重新组织问题或者另请一位学生回答。这种做法看起来似乎是控制时间的机智表现,实际上被提问的学生却有可能失去回答问题的信心,或者懒于思考,甚至学习积极性会逐渐下降。
3.因材施问,注意针对性。“教学要以人为本”,这就要教师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既要顾及到more ablestuents(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想到less ablestudents(学习较困难的学生)。
提问对教师来说可能只是一件平常事,但对学生来说,则可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我班有这样一个学生,考试时,语文、数学两门课加起来也考不到50分,可以说成绩很差。因此,平时上课老师很少叫她回答问题。可是,上英语课时我发现她的积极性非常高,也经常举手,只是叫她回答时她又答不出。课堂上我并没有批评她。为了给她鼓励,课后我告诉她,以后老师提问时,要是真会,就举右手,不会就举左手。这样,我就经常利用她举右手的机会提问她,并且及时表扬她,她的学习也慢慢好起来了。通过这一例子,我们可看出提问对有的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知识点掌握的问题,更是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问题,是学生平等发展权的问题。因此,教师切不可忽视提问对学生的意义,我们要通过提问去塑造去保护学生。
4.面向全体,注意主体性。美国Gillian Brown教授说:“教师的提问如果引起了全体学生的思考,这便是成功的提问。”有些教师只将目光盯在自己所确定的正确答案上,只要有学生能将这个答案说出,便对其他学生依然举着的手视而不见,继续自己的教学。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种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些对问题还有自己看法的学生是否能完全接受老师所给的答案,令人怀疑。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教师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教学的模式仍旧停留在传统的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上,而不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对问题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新交际英语》第7册Lesson 13的Let’s Say可用来引导学生看看想想,提一些wh开头的疑问句:What was wrongwith the boy/gift?Why was he/she ill?学生可在观察思索后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问题的答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各种观点的比较,去伪存真,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思路是什么,自己的观点错在什么地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观点,同时训练了学生在思维与表达上的一致性与逻辑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5.认真评讲,注意鼓励性。教学中常常发现,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时,不少教师不是搭桥引导,而是另请高明;或者“恨铁不成钢”,语言中带有批评,语调上带有责备,情绪中带有烦躁等。学生遭受如此失败的体验,会情绪低落,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从而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接受信息快。课堂上我发现:当一学生尤其是差生答对问题受到表扬时,他会激动不已,整堂课都会昂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鼓励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教师要耐心地铺路搭桥,尽可能引导学生找出答案,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答对时,教师要多用“You’rethe best!You’re very clever!”等激励语适时表扬。
总之,提问属于艺术的范畴,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问”具有“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反馈信息”等多种教育功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地、科学地、艺术地对待和运用“提问”。
一、提问的原则
1.启发思维的原则。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因为课堂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满堂间”其实是“满堂灌”的另一种翻版,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种负担。这与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是相悖的。因此,所提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力。
2.激发兴趣的原则。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教师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人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
3.难易适度的原则。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如果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与此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视其具体情况而把握难易分寸,使全体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欢愉和乐趣。
二、提问的先决条件
面对问题,教师须精心设计。而提问需要技巧与准备。在准备关键问题时,教师应考虑:①教学目的;②根据提问目的确定哪些类型的问题最适于化解重点、难点;③选择答题的学生并给予适当地反馈;④通过提问能在多大范围内实现目的。
教师应事先将问题准备好,以免忽略重要的知识。不留意间提些不相干的琐碎细节问题。所以,教师备课时可将关键问题写在教案中。
三、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一门艺术,是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和慎重对待的。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交谈提问,注意情感性。教师应当以愉快、友好、从容、谈话式的态度来提问。提问时,如果既能保持自由自在、不拘礼节的气氛,又能说话举止得体,师生就能融入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比如,在教学《新交际英语》第7册Lesson ll Season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组问题引出教学:Do you like?Why?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summer in Zhuhai?What eaR/can’t you do in SummerWhat is your favourite season?Why?通过聊天学生自然进入角色,并产生学习英语的迫切愿望。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交谈式的提问让学生对所学语言产生亲切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交流情感,在师生情感和谐的状态下训练语言。
2.适时而问,注意时效性。在全体学生参与的情况下提问,教师一般是先提出问题,让全班学生思考,然后再指定某个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做能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对问题进行思考。比如,我在教学《新交际英语》第6册Lesson 5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Who is the girl?Where is the girl from?我并没有让学生立刻回答,而是拿出一幅Nancy的人物图相,请学生来说一说,假如你是她,你怎么自我介绍?一位同学走上来自我介绍说:“My name is Nancy.I’m from Britain.I’m girl….学生在思考倾听的同时多了一次思考问题的机会,结果举手如林。相反,如果教师每提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有一两秒钟,学生还没充分思考,教师就重新组织问题或者另请一位学生回答。这种做法看起来似乎是控制时间的机智表现,实际上被提问的学生却有可能失去回答问题的信心,或者懒于思考,甚至学习积极性会逐渐下降。
3.因材施问,注意针对性。“教学要以人为本”,这就要教师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既要顾及到more ablestuents(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想到less ablestudents(学习较困难的学生)。
提问对教师来说可能只是一件平常事,但对学生来说,则可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我班有这样一个学生,考试时,语文、数学两门课加起来也考不到50分,可以说成绩很差。因此,平时上课老师很少叫她回答问题。可是,上英语课时我发现她的积极性非常高,也经常举手,只是叫她回答时她又答不出。课堂上我并没有批评她。为了给她鼓励,课后我告诉她,以后老师提问时,要是真会,就举右手,不会就举左手。这样,我就经常利用她举右手的机会提问她,并且及时表扬她,她的学习也慢慢好起来了。通过这一例子,我们可看出提问对有的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知识点掌握的问题,更是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问题,是学生平等发展权的问题。因此,教师切不可忽视提问对学生的意义,我们要通过提问去塑造去保护学生。
4.面向全体,注意主体性。美国Gillian Brown教授说:“教师的提问如果引起了全体学生的思考,这便是成功的提问。”有些教师只将目光盯在自己所确定的正确答案上,只要有学生能将这个答案说出,便对其他学生依然举着的手视而不见,继续自己的教学。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种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些对问题还有自己看法的学生是否能完全接受老师所给的答案,令人怀疑。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教师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教学的模式仍旧停留在传统的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上,而不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对问题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新交际英语》第7册Lesson 13的Let’s Say可用来引导学生看看想想,提一些wh开头的疑问句:What was wrongwith the boy/gift?Why was he/she ill?学生可在观察思索后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问题的答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各种观点的比较,去伪存真,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思路是什么,自己的观点错在什么地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观点,同时训练了学生在思维与表达上的一致性与逻辑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5.认真评讲,注意鼓励性。教学中常常发现,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时,不少教师不是搭桥引导,而是另请高明;或者“恨铁不成钢”,语言中带有批评,语调上带有责备,情绪中带有烦躁等。学生遭受如此失败的体验,会情绪低落,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从而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接受信息快。课堂上我发现:当一学生尤其是差生答对问题受到表扬时,他会激动不已,整堂课都会昂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鼓励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教师要耐心地铺路搭桥,尽可能引导学生找出答案,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答对时,教师要多用“You’rethe best!You’re very clever!”等激励语适时表扬。
总之,提问属于艺术的范畴,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问”具有“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反馈信息”等多种教育功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地、科学地、艺术地对待和运用“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