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农很吃香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123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国家电视台曾经做过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结果出人意料,农业学科成为学生最愿意报考的几个热门专业之一,也是就业率最高的三大专业之一。为什么在很多国家成为“老大难”的农业大学生,在德国却成了“抢手货”?记者为此走访了德国有关机构。
  
  城市学生占八成
  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是欧洲综合实力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学。谈起农业学科,现任校长李比希教授对记者说,农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德国政府历来特别重视农业教育。根据德国有关法规,任何农民都必须接受农业教育,持证上岗。
  目前,德国的农业教育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大学培养农业专门人才,另一种是通过职业培训和进修达到国家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其中,农业大学毕业的约占40%左右。
  李比希教授说,农业学科在德国可是限制专业,10名学生报考才录取1人。报考学生既要有优秀的中学毕业成绩,又要具备半年以上的“学徒”经历。大学学习包括3~4年专业理论学习和1年专业实践。毕业后可获得“农业工程师”头衔。
  至于学生的来源,除了“子承父业”的农村学生外,竟有8成的学生来自城市。对此,霍恩海姆大学学生部的负责人卡特斯博士并不奇怪,她说,近年来青年就业形势严峻。由于农业劳动人口的减少、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以及支持青年安置等相应政策的出台,农业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普遍好于其他产业。所以,愿意“务农”的城市青年越来越多,农业学科也越来越吃香。
  
  从大学一年级起参加农业实践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德国各大学的农业专业设置。这些专业以市场为导向,富有时代气息。比如,哥廷根大学农业科学系的马学,在传授马匹养殖的科学基础外,授课内容还包括关于马的体育运动及经济学知识;基尔大学的牛奶生产专业,得掌握牛奶及其衍生产品如奶酪、酸奶等产业链知识;而柏林洪堡大学,则设有跨学系的有机农业学群;其他还有营养科学、植物药理、乡村不动产管理、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新兴的实用专业。
  留学洪堡大学的中国学生冯严说,德国农业学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课程安排很广泛,国民经济、企业管理学、基础社会学、法律等也在教学大纲之内,同时,学生还需具备商业头脑及沟通合作能力。当然,德国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市场需求和个人志向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
  此外,学生必须到农场、公司等参加生产实践,并帮助其完成某一生产课题,解决生产实践问题后才能毕业。在基尔大学的实践基地,记者看到,一年级学生每人分一块一米多宽、十余米长的土地作为试验田,根据课程进度在这里种植蔬菜,每种菜种十几棵,这是学生要向老师交的作业。三年级学生则每人分1英亩(约6.07亩)土地,从种植计划到播种、管理、收获全部由学生完成,根据经济收益评定成绩,并偿还学校的投入。如果亏损了,成绩评定将为不及格。四年级学生则直接进入农村实践。
  
  对口工作干得好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90%以上的农业大学生毕业后,学以致用“扎根”农村。他们的工作五花八门,有的成了有机蔬菜生产商,有的担任农技员,还有的在各级农村机构当“村官”。
  在下萨克森州东部的维希德村,记者见到了鲁卡斯。他头戴一顶鸭舌帽,身穿T恤和牛仔裤,一点也不像印象中的农民。农业大学毕业后,经过几年的奋斗,鲁卡斯已拥有一个100多公顷的农场,一个养猪场,一个养牛场,一座粮食仓库。鲁卡斯高兴地说,他很愿意在农村创业,生活也很方便。而且国家给予农业大学毕业生很多优惠政策,比如有权买地或租地,申请建立自己的农场和农业企业;可以得到低息的政府贷款;创办农场的第一年,可以得到政府的资助和补贴;开始6年可以减免税收等。德国还有自上而下的“农协组织”,从“种”管到“收”,向农民提供各种无偿服务。当记者问他是否担心德国农民的未来?他肯定地回答:“不用担心,因为德国的农业是知识型的,最能经得起全球化市场的考验。”
   环球网
其他文献
在加快推进小康建设的进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就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河南省唯一的大型国有现代农业示范农场——黄泛区农场而言,当务之急便是如何培育农场农工。  一、 黄泛区农场基本情况  黄泛区农场位于河南省西华县城西10公里处。1951年建场以来,经过几代农垦人60多年的辛勤建设,已成为一个拥有土地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万亩、总人口5.84万人的省属
由于河北省春小麦种植面积很小,因此分析明确冬小麦的栽培技术原理,采取相应技术对策,对于提高全省小麦生产能力十分必要。  一、 小麦分蘖期较长,容易达到足够的分蘖数  河北省冬小麦的分蘖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0月中下旬至11月底或12月初的冬前分蘖期,二是翌年返青到起身期的春季分蘖期。分蘖期长,分蘖较多,容易达到需要成穗的分蘖数。冬前蘖的成穗率较高。为争取冬前的分蘖数量和质量,应保证底墒和底肥充足,
几年来,北京市农广校在市农委、市农业局、农职院的领导支持下,紧紧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需求,探索出了“‘两校’合一,‘三证’结合,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为首都郊区培养了近5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了农民教育培训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为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一、培育特征  (一)“两校”合一,扎实开展农民中
在四川省大巴山腹地的巴中市巴州区,只要一提起农广校王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从深山中走出来的“书香门第”之子,有着大山般的坚强和执着。自1985年毕业分配到农广校至今,他已在农广战线上奋斗了30个春秋。30年,弹指一挥间,农广教育事业的生涯,既是漫长的,也是美好的;既是艰辛的,更是自豪的。  摸底调查 扎实深入教学  参加工作后,王德一年中先后深入到巴州区上百个村调查摸底,拉开了他艰苦创业的大
帅长东曾是江西省九江县港口街镇一位普通青年农民,高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几年间学得一门谋生的技术,又升为车间管理人员。他和其他老乡相比并无任何高明之处,只有能吃苦的韧劲,让他在打工路上走的更快一点;融入社会的快一点,让帅长东返乡创业的路快了一大步,他也成为当地返乡创业的典范,引领着更多年轻人走上了创业逐梦的路。  时至2007年,帅长东在港口街镇创建的蔬菜生产基地——九江县东龙农业园,已经颇具规模,
河北省宽城县农广校自2004年开始实施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以来,已开展引导性培训10050人,技能性培训2544人,农业科技培训2042人。阳光工程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转移就业技能,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笔者在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工作中,深深体会到综合利用媒体资源的重要性,现就如何发挥媒体资源优势,提高培训效果,谈几点看法。  一、媒体
栏目名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三农早报》  播出频率: AM720千赫 播出时段: 6:00-6:30  栏目定位: 播报三农信息 关注三农热点 解读三农政策  根据农业农村部近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消息,为应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提升我国农产品國际竞争力,农业农村部加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探索构建绿色种植制度,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
河南省农广校开发的农广通客户端,主要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农技推广、技术咨询、农业培训服务。通过软件,农民与专家一对一沟通交流,同时发布各种供求信息,快速解决农业相关信息;查看农业最新动态,了解各种国家农业政策法规等。
网络大讲堂往期各培训课程在卫星网第一频道循环播放,播出时间为每个工作日8:30-17:00。农业部网站( www.moa.gov.cn)和中国农业信息网(www.agri.gov.cn)开设“农科讲堂”专栏,“农广在线”(www.ngonline.cn)开设“农业专业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专栏,发布往期培训课程的网络课件,供在线学习。  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作为国家战略已经全面确立和总体部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繁重复杂,涉及到诸多培育环节,其中通过教育培训使农民参加职业教育,既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一环,又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果的重要体现。加强相关教材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是培育工作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质量。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长期致力于农民教育培训的探索和实践,不仅为我国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