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学校的经济条件和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等现状,以及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成功率的分析比较。最终决定把本实验的实验材料鸡血改为香蕉或者洋葱,这样可以降低成本、难度,同时提升实验的成功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DNA(白色丝状物);二苯胺试剂;氯化钠;水浴加热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实验是中学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开展实验,如何优化实验过程,如何进行生物实验设计是对教师能力的基本要求。本文是“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成功与否的总结。“DNA粗提取实验”在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中是学生A级考点的必修实验,该实验以鸡血为材料进行。但因为实验操作中出现很多缺点与不足:如鸡血不易采集,费用较高;实验步骤繁琐,操作要求高,实验成功率低,学生一堂课很难完成。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和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所以本人通过近二个月的实验,研究,探索出一个新的实验材料和方法以便提高实验效率,缩短实验时间,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1.实验原理
遗传物质DNA为白色丝状物,在细胞中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绝大部分存在于细胞核中,在浓度较高的氯化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中,核蛋白容易解聚,游离出DNA。而DNA在浓度较高的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很高,钠离子与带负电荷的DNA结合成DNA钠盐,这时DNA在溶液中呈溶解状态。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溶于酒精溶液,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进一步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本实验中鉴定DNA的方法为二苯胺法。二苯胺法鉴定DNA的原理是:DNA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其嘌呤碱与脱氧核糖间的糖苷键断裂,生成嘌呤碱、脱氧核糖和脱氧嘧啶核苷酸,而2-脱氧核糖在酸性环境中加热脱水生成ω-羟基-γ-酮基戊醛,与二苯胺试剂反应生成蓝色物质。
2.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方法,观察提取出来的DNA物质。
3.材料用具
香蕉或者洋葱,研钵,洗洁剂,漏斗,纱布,烧杯,玻璃棒,量筒,鐵架台,酒精灯,试管,无水乙醇,3mol/L的氯化钠溶液,二苯胺试剂。
4.方法步骤
由于选择了与课本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也作了相应的删减。原则是紧扣实验原理,简化实验步骤:
⑴称取30克香蕉或者洋葱 ,切碎,放入研钵中,加入一定量的洗洁剂,再倒入10mL3mol/L的氯化钠溶液(用3mol/L的氯化钠溶液,是因为DNA在0.14mol/L氯化钠溶液的溶解度点后,随氯化钠溶液浓度的增加,DNA的溶解度增加),充分研磨。研磨的目的主要是使香蕉或者洋葱细胞破裂,使DNA溶于3mol/L的氯化钠溶液,必需将香蕉研成粥糊状,这样才会使DNA容易从细胞中出来;如果使用洋葱,就不必将洋葱研成粥糊状,研成粥糊状,反而给过滤带来一定的麻烦。(使用洋葱时,被破坏的洋葱细胞会释放一种名为蒜胺酸酶的蒜酶。在它的作用下,洋葱挥发性油脂中的含硫化合物,会被转化为一种气体状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刺激人眼部角膜的神经末梢,使人流泪难受。为了不让这种物质的产生,可以先把洋葱放到冰箱里冷藏24小时后,再拿出来用。)
⑵研磨后,用漏斗和纱布将汁液过滤到小烧杯中,得到滤液。
⑶向滤液中加入冷却的无水乙醇15mL,沿烧杯壁缓缓倒入,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卷起白色的丝状物——DNA。
⑷鉴定:取两支试管,编为1、2号,各加入3mol/L的氯化钠溶液4mL,再向1号试管中加入用玻璃棒卷起的白色丝状物,振荡使其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5分钟。
5.结果及分析
1号试管溶液变蓝,是因白色丝状物DNA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其嘌呤碱与脱氧核糖间的糖苷键断裂,生成嘌呤碱、脱氧核糖和脱氧嘧啶核苷酸,而2-脱氧核糖在酸性环境中加热脱水生成ω-羟基-γ-酮基戊醛,与二苯胺试剂反应生成蓝色物质(使用洋葱做实验材料时,看到的颜色要浅一些,香蕉做实验材料时,看到的颜色要深一些,因为洋葱是二倍体,只有24条染色体,香蕉是三倍体,共有33条染色体,所以相同重量下香蕉所含的DNA含量多)。2号试管溶液无变化。因2号试管在这里只作为1号试管的对照,未加DNA,故无颜色变化。
6.注意事项
6.1二苯胺试剂的配制
A液: 1g二苯胺溶于100mL 冰醋酸中,再加10mL浓硫酸,用棕色瓶保存。注意:二苯胺的量不能过多,太多会使颜色变深成黑色,同时浓硫酸的量也不能太少,不然也观察不到颜色的变化现象。
B液:1mL40%的乙醛溶液+199mL的蒸馏水。
二苯胺试剂:A液与B液混合:10滴B液(用滴管来定量B液,可以降低实验操作难度,节约时间)滴加到10mL A液中,摇匀。且要现配现用,时间长了混合液会变成浅蓝色或者绿色,导致不能使用。(二苯胺试剂有毒,使用时注意不要让药液接触到皮肤或身体的其他部位,也不要近距离观察)
6.2水浴热的温度
加热时,温度一定要达到100℃,否则不会出现蓝色。因为嘌呤碱与脱氧核糖间的糖苷键不断裂,2-脱氧核糖无法生成ω-羟基-γ-酮基戊醛,无法与二苯胺试剂反应生成蓝色物质。
6.3研磨时,加入的洗洁剂的量要适量
洗洁剂可以溶解细胞的细胞壁,破坏细胞膜,同时也能使蛋白质变性。当细胞膜破坏后,细胞就释放出核酸与蛋白质形成的复合物——核糖核蛋白(RNP)和脱氧核糖核蛋白(DNP),这两种复合物在不同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解度有较大差异。所以洗洁剂的量不能太少,但也不能太多,太多会给研磨带来困难。且洗洁剂是粘稠物,无法用量筒来决定它的使用量。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适当的使用量。
6.4提取过程中尽量少用或不用玻璃仪器(玻璃棒除外)
盛放细胞液的容器和实验中的烧杯和试管最好也是塑料制的。由于玻璃表面带电荷,DNA中的磷酸基也带电荷而被吸附于玻璃表面,故实验中用塑料烧杯和试管可减少DNA的损失。
6.5加入冷却无水乙醇
冷却的无水乙醇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抑制核酸水解酶活性,防止DNA降解;二是降低分子运动,易于形成沉淀析出;三是低温有利于增加DNA分子柔韧性,减少断裂。此时悬浮于溶液中的DNA丝状物相对含杂质较少,如果出现的丝状物较少,可以将此混合液再放入冰箱中冷却几分钟。浓缩后的DNA丝状物,一定要顺一个方向缓缓旋转玻璃棒的方法卷起(因为玻璃棒有吸附DNA的作用)。
6.6研磨要充分,有助于DNA的溶解
研磨这是本实验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研磨充分,有利于DNA分子的溶解;如果研磨不充分,那么细胞中DNA的量本身就不多,再少量溶解流出,这样整个实验的现象就不明显。
6.7二次溶解DNA分子,要充分振荡
二次溶解DNA分子,要充分振荡,使溶液完全混合均匀,否则会出现分层现象:上层是白色杂质,下层是蓝色溶液。如果振荡均匀,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7.实验具体情况比较 [科]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学仪器与实验》第25卷2009,(10).
[3]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DNA(白色丝状物);二苯胺试剂;氯化钠;水浴加热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实验是中学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开展实验,如何优化实验过程,如何进行生物实验设计是对教师能力的基本要求。本文是“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成功与否的总结。“DNA粗提取实验”在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中是学生A级考点的必修实验,该实验以鸡血为材料进行。但因为实验操作中出现很多缺点与不足:如鸡血不易采集,费用较高;实验步骤繁琐,操作要求高,实验成功率低,学生一堂课很难完成。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和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所以本人通过近二个月的实验,研究,探索出一个新的实验材料和方法以便提高实验效率,缩短实验时间,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1.实验原理
遗传物质DNA为白色丝状物,在细胞中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绝大部分存在于细胞核中,在浓度较高的氯化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中,核蛋白容易解聚,游离出DNA。而DNA在浓度较高的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很高,钠离子与带负电荷的DNA结合成DNA钠盐,这时DNA在溶液中呈溶解状态。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溶于酒精溶液,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进一步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本实验中鉴定DNA的方法为二苯胺法。二苯胺法鉴定DNA的原理是:DNA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其嘌呤碱与脱氧核糖间的糖苷键断裂,生成嘌呤碱、脱氧核糖和脱氧嘧啶核苷酸,而2-脱氧核糖在酸性环境中加热脱水生成ω-羟基-γ-酮基戊醛,与二苯胺试剂反应生成蓝色物质。
2.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方法,观察提取出来的DNA物质。
3.材料用具
香蕉或者洋葱,研钵,洗洁剂,漏斗,纱布,烧杯,玻璃棒,量筒,鐵架台,酒精灯,试管,无水乙醇,3mol/L的氯化钠溶液,二苯胺试剂。
4.方法步骤
由于选择了与课本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也作了相应的删减。原则是紧扣实验原理,简化实验步骤:
⑴称取30克香蕉或者洋葱 ,切碎,放入研钵中,加入一定量的洗洁剂,再倒入10mL3mol/L的氯化钠溶液(用3mol/L的氯化钠溶液,是因为DNA在0.14mol/L氯化钠溶液的溶解度点后,随氯化钠溶液浓度的增加,DNA的溶解度增加),充分研磨。研磨的目的主要是使香蕉或者洋葱细胞破裂,使DNA溶于3mol/L的氯化钠溶液,必需将香蕉研成粥糊状,这样才会使DNA容易从细胞中出来;如果使用洋葱,就不必将洋葱研成粥糊状,研成粥糊状,反而给过滤带来一定的麻烦。(使用洋葱时,被破坏的洋葱细胞会释放一种名为蒜胺酸酶的蒜酶。在它的作用下,洋葱挥发性油脂中的含硫化合物,会被转化为一种气体状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刺激人眼部角膜的神经末梢,使人流泪难受。为了不让这种物质的产生,可以先把洋葱放到冰箱里冷藏24小时后,再拿出来用。)
⑵研磨后,用漏斗和纱布将汁液过滤到小烧杯中,得到滤液。
⑶向滤液中加入冷却的无水乙醇15mL,沿烧杯壁缓缓倒入,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卷起白色的丝状物——DNA。
⑷鉴定:取两支试管,编为1、2号,各加入3mol/L的氯化钠溶液4mL,再向1号试管中加入用玻璃棒卷起的白色丝状物,振荡使其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5分钟。
5.结果及分析
1号试管溶液变蓝,是因白色丝状物DNA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其嘌呤碱与脱氧核糖间的糖苷键断裂,生成嘌呤碱、脱氧核糖和脱氧嘧啶核苷酸,而2-脱氧核糖在酸性环境中加热脱水生成ω-羟基-γ-酮基戊醛,与二苯胺试剂反应生成蓝色物质(使用洋葱做实验材料时,看到的颜色要浅一些,香蕉做实验材料时,看到的颜色要深一些,因为洋葱是二倍体,只有24条染色体,香蕉是三倍体,共有33条染色体,所以相同重量下香蕉所含的DNA含量多)。2号试管溶液无变化。因2号试管在这里只作为1号试管的对照,未加DNA,故无颜色变化。
6.注意事项
6.1二苯胺试剂的配制
A液: 1g二苯胺溶于100mL 冰醋酸中,再加10mL浓硫酸,用棕色瓶保存。注意:二苯胺的量不能过多,太多会使颜色变深成黑色,同时浓硫酸的量也不能太少,不然也观察不到颜色的变化现象。
B液:1mL40%的乙醛溶液+199mL的蒸馏水。
二苯胺试剂:A液与B液混合:10滴B液(用滴管来定量B液,可以降低实验操作难度,节约时间)滴加到10mL A液中,摇匀。且要现配现用,时间长了混合液会变成浅蓝色或者绿色,导致不能使用。(二苯胺试剂有毒,使用时注意不要让药液接触到皮肤或身体的其他部位,也不要近距离观察)
6.2水浴热的温度
加热时,温度一定要达到100℃,否则不会出现蓝色。因为嘌呤碱与脱氧核糖间的糖苷键不断裂,2-脱氧核糖无法生成ω-羟基-γ-酮基戊醛,无法与二苯胺试剂反应生成蓝色物质。
6.3研磨时,加入的洗洁剂的量要适量
洗洁剂可以溶解细胞的细胞壁,破坏细胞膜,同时也能使蛋白质变性。当细胞膜破坏后,细胞就释放出核酸与蛋白质形成的复合物——核糖核蛋白(RNP)和脱氧核糖核蛋白(DNP),这两种复合物在不同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解度有较大差异。所以洗洁剂的量不能太少,但也不能太多,太多会给研磨带来困难。且洗洁剂是粘稠物,无法用量筒来决定它的使用量。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适当的使用量。
6.4提取过程中尽量少用或不用玻璃仪器(玻璃棒除外)
盛放细胞液的容器和实验中的烧杯和试管最好也是塑料制的。由于玻璃表面带电荷,DNA中的磷酸基也带电荷而被吸附于玻璃表面,故实验中用塑料烧杯和试管可减少DNA的损失。
6.5加入冷却无水乙醇
冷却的无水乙醇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抑制核酸水解酶活性,防止DNA降解;二是降低分子运动,易于形成沉淀析出;三是低温有利于增加DNA分子柔韧性,减少断裂。此时悬浮于溶液中的DNA丝状物相对含杂质较少,如果出现的丝状物较少,可以将此混合液再放入冰箱中冷却几分钟。浓缩后的DNA丝状物,一定要顺一个方向缓缓旋转玻璃棒的方法卷起(因为玻璃棒有吸附DNA的作用)。
6.6研磨要充分,有助于DNA的溶解
研磨这是本实验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研磨充分,有利于DNA分子的溶解;如果研磨不充分,那么细胞中DNA的量本身就不多,再少量溶解流出,这样整个实验的现象就不明显。
6.7二次溶解DNA分子,要充分振荡
二次溶解DNA分子,要充分振荡,使溶液完全混合均匀,否则会出现分层现象:上层是白色杂质,下层是蓝色溶液。如果振荡均匀,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7.实验具体情况比较 [科]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学仪器与实验》第25卷2009,(10).
[3]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