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课程实验中可以继续探讨的问题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跨校选修课程的开设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当然,在开始阶段更多的是在探索。为了能使信息技术与高中选修课的性质和目的更有效地结合,我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做深入的探讨:
第一个方面,探索如何将课程的统一管理和使其具有教师个性结合起来。由市或区教研部门统一设计课程,有利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学的实施,也有利于区域内教师资源的共享。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让教师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使不同的教师开出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选修课,避免新的“一统天下”的教学。
第二个方面,探索如何将网络远程学习与选修课的特点结合起来。选修课开设的初衷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在理想状态下,选课的多是对该课有浓厚兴趣并愿意对该领域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开课教师也应该对这方面有同样的兴趣并对该课有较多的研究,因此,选修课应是个性色彩突出的课堂。同时,与必修课堂相比,选修课的形式应该更加活泼,例如,有的课程更具探究、动手、户外等实践的性质,有的课程需要更多学生间面对面的合作,有的甚至就可以用研究性学习或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在网络平台上如何照顾到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的种种特点,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目前,北京采用的是分散自学和集中面授相结合,学生用大部分时间网上学习,教师网上辅导并定期安排集中授课,这里的“集中授课”可以弥补网上分散学习的不足之处。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兼顾网络学习和选修课的特点?这一点还可以继续探讨。
第三个方面,如何建立开放和生成的课程资源。网络课程的资源分基础资源、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课程基础资源库因其建设、维护和更新的工作量很大,可以研究如何与互联网上的资源自动链接,加快某些专业信息的更新速度。教师资源取决于区域内能开出选修课的教师数量,可以有主讲教师,也可以有辅导教师。目前,北京地理课程处在刚刚起步的实验阶段,参加实验的三所学校各派一名教师协同建设。课程成熟后,覆盖到没有足够选修课师资的学校,这样一来,学生将可以选修由其他学校教师主讲的课程,选修课的任课教师也会逐渐适应为不同学校、不同背景学生上课的任务。这个过程中培训选修课教师适应网络远程教学也是一个必要的步骤。学生资源是指学生选学过程及其学习结果,这些本身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北京现在的平台技术将记录学生学习的全部信息逐渐积累起来,就可以补充到基础资源库,作为其他学生的学习资源,使整个选修课的课程资源“惟有源头活水来”。 林培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有趣、有效地开展整合教学
以“虚拟教室”整合现实课堂的教学究竟该是什么样子的?如何发挥整合教学这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优势进入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我觉得,一方面,要把教学方式的改革充分开展起来,进行专题教学案例的研究,另一方面则是看重“平时”,使整合教学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去,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我在实践中发现,我们所面临的难题其实不是网络操作,而是对自己教学的不断反思,甚至是对以往教学的否定。对于每个有独特心智和经历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都有着不同的个性需求、不同的个体体验、不同的发展方向。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开发的需求,应该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要借助一篇一篇的课文,但一定不是对一篇篇课文的宣讲。我们需要时时想方设法,让学生不断地多读多写,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经验的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主动。
一要“有趣”。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创造性活动,需要我们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在语文的实践中更需要我们借助多样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冲动,吸引学生主动自觉、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地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充分互动,更易形成强大的“场”效应,推动着师生、生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二要“有效”。在语言实践活动充分、活泼展开的同时,不能不考虑“有效”的问题。有效之“效”,既指“效果”,也指“效率”。任何学科都不能独占学生的宝贵时间,教师的精力也是个定数,在这种情况下,更应思考如何有效地开展整合教学实践。效率的衡量标准应该是学生在单位时间里是否进行了有质量的读写活动。
回顾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在教学方式的改革经历了这样的认识过程:第一步,目标指向“多读多写”;第二步,目标指向“有质量的多读多写”;第三步,目标指向“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多样的读写活动”。这一过程渗透了语文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让自己的教学在活泼有趣中展开,在简洁有效中深化,这一过程也在帮助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地充盈心灵,提升智慧。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感觉真好! 刘葵(北京四中)
发挥“虚拟课堂”优势合理结合现实课堂
在“虚拟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都深刻地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与激励,尤其是学生,普遍对这种教学方式表示认同和接受。由于“虚拟课堂”的运用毕竟是新事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虚拟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互补仍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探索实践过程。在实际操作活动中,需要清醒地认识两种教学方法各自的特点,有策略地融合两种教学方法开展优势互补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反思调查中,学生对“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整合的学习方式有极大的兴趣,他们对于三校跨校组班的形式既有兴趣,又有很多思考。同时,学生对“虚拟课堂”教学最大的担心在于对知识点的落实上。学生基本都是在传统教育中长大的,大多数学生都十分习惯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并且已经对传统教学方法产生了依赖心理。
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教师大多带着全部身心和人生经验进入教室,师生之间存在着情感与人格的交流与互动。在此基础上的相互观摩、模仿、学习、评价的氛围都是网络教育所难以比拟的。从教育学角度看,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其中不仅有信息的传输,更有情感交流与人格的互动。以学为中心的“虚拟课堂”教学是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的,其无形中减少了与现实世界的直接接触。在此种教学方式中,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建构,每个人对情境的体会各不相同,导致知识的学习往往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而应该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任务进行整体把握,灵活采用不同方式,将“虚拟课堂”的教学活动与现实课堂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展开,我们认真研究虚拟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各自的优缺点,力求优势互补,在“虚拟课堂”中借助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平台,在现实课堂中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学,较完整地实现知识的落实,不易产生知识的断层和真空。可见,单一地提倡某一种教学模式而排斥另一种教学模式,有弊无利。我们要扬长避短,各取所长,将“虚拟课堂”教学与现实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目的。 马珏(中关村中学)
怎样成为“虚拟课堂”中的合格教师?
与现实课堂不同,“虚拟课堂”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种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在这里师生、生生之间更加平等。课堂的话语权从教师和少数优秀生、活跃生手中转移到全体学生的手中。平等的话语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互动成为可能,也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前提。“虚拟课堂”这种“大学生、小教师”的特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观念。在教学形式上,从讲授为主,变为组织、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在教学目的上,从针对结论性知识的“学会”,变为针对学习方法的“会学”,完成“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在角色定位上,教师从课堂的主宰、知识的化身,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探究活动中的指导者和合作者。总之,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调动和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真正体现好、运用好“虚拟课堂”的特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传统课堂的延伸和替代手段。
在“虚拟课堂”中,突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力。正好相反,“虚拟课堂”的组织要求教师针对其特点进行更加充分的准备。其一,精心设计论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习方向。其二,关注网络讨论,培养学生骨干,掌控学习过程。其三,掌握学生学情,虚实课堂结合,落实学习效果。当“虚拟课堂”的讨论出现某些共性问题的时候,就可以适当进入现实课堂,利用现实课堂能够高效传递信息的特点进行成果交流,提升学习层次,落实学习效果。 赵鹏(清华附中)
课改与信息化为农村中学注入新的活力
我校是昌平西北部山区的一所农村中学,现代化教学设备与城市中学相比,差距很大。条件如此薄弱的乡镇学校,要想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确实有诸多困难。
昌平区教委为了保证我校顺利实施高中新课改,为我们配备了电脑,新建了网络机房,并在所有的专用教室和高一年级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为高中新课程改革搭建网络平台,努力形成学校的课程资源体系和校本课程。我深有感触的是:北京市高中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育公平有了内涵式发展,在同一理念下,我们农村中学与核心城区学校可以共同参与项目实验,并按照各自的特点进行探索、实践。
2007年秋季开学,我开辟了语文学习的“虚拟课堂”。必修(一)《故乡人》的教学过程尚未结束,我在“虚拟课堂”语文论坛中看到贾晓冉同学为《汪曾祺简介》设计了这样几个标题——“似水似酒汪曾祺”、“国味充溢汪曾祺”、“淳朴善良汪曾祺”等。在“质疑区”里,学生以发帖形式提出了30多个问题,请求解答。我发现汪曾祺的作品已经激活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因势利导,又设置了两个论题以推进学生的网上交流。继而,学生自主发了23个主题帖,探究活动在相当大的范围里开展起来,有些还涉及汪曾祺的老师沈从文的作品。10月底,我和全班同学在现实课堂中对前一阶段“虚拟课堂”的活动进行了总结。“两个课堂”的资源整合使学生对汪曾祺及沈从文的兴趣更浓了。网上活动持续到11月中旬。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为我提供了新的学习资源,使我对汪曾祺及其作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样的作品需要静下心来研读。何不开展合作、探究的专题学习实践活动?期间,有些学生又由沈从文推及乡土文学大家废名。我与学生合作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这就是2008年年初我们启动的选修专题《废名、沈从文、汪曾祺小说赏读——追寻淳朴和谐的境界》的缘起。
作为一所农村普通中学,我们学校的学生也能成为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这不仅是一个具体的成果,更是课程改革与信息技术给我们这样一所农村中学注入发展活力的明证。
如果有人问我:“在选修专题实验中,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我会郑重地回答:“是学生的学习境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自我尊重意识加强了。从学生发帖内容看,不管是转发还是原创作品,学生会注意语言的运用,注意主题帖命名的美感。学生合作交流机会也增多了。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文本,自愿交流心得,逐步完成感悟鉴赏的情感体验。随着学习方式的不断优化,语文教育的功能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 李嫩嫩(北京昌平南口学校)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跨校选修课程的开设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当然,在开始阶段更多的是在探索。为了能使信息技术与高中选修课的性质和目的更有效地结合,我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做深入的探讨:
第一个方面,探索如何将课程的统一管理和使其具有教师个性结合起来。由市或区教研部门统一设计课程,有利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学的实施,也有利于区域内教师资源的共享。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让教师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使不同的教师开出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选修课,避免新的“一统天下”的教学。
第二个方面,探索如何将网络远程学习与选修课的特点结合起来。选修课开设的初衷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在理想状态下,选课的多是对该课有浓厚兴趣并愿意对该领域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开课教师也应该对这方面有同样的兴趣并对该课有较多的研究,因此,选修课应是个性色彩突出的课堂。同时,与必修课堂相比,选修课的形式应该更加活泼,例如,有的课程更具探究、动手、户外等实践的性质,有的课程需要更多学生间面对面的合作,有的甚至就可以用研究性学习或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在网络平台上如何照顾到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的种种特点,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目前,北京采用的是分散自学和集中面授相结合,学生用大部分时间网上学习,教师网上辅导并定期安排集中授课,这里的“集中授课”可以弥补网上分散学习的不足之处。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兼顾网络学习和选修课的特点?这一点还可以继续探讨。
第三个方面,如何建立开放和生成的课程资源。网络课程的资源分基础资源、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课程基础资源库因其建设、维护和更新的工作量很大,可以研究如何与互联网上的资源自动链接,加快某些专业信息的更新速度。教师资源取决于区域内能开出选修课的教师数量,可以有主讲教师,也可以有辅导教师。目前,北京地理课程处在刚刚起步的实验阶段,参加实验的三所学校各派一名教师协同建设。课程成熟后,覆盖到没有足够选修课师资的学校,这样一来,学生将可以选修由其他学校教师主讲的课程,选修课的任课教师也会逐渐适应为不同学校、不同背景学生上课的任务。这个过程中培训选修课教师适应网络远程教学也是一个必要的步骤。学生资源是指学生选学过程及其学习结果,这些本身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北京现在的平台技术将记录学生学习的全部信息逐渐积累起来,就可以补充到基础资源库,作为其他学生的学习资源,使整个选修课的课程资源“惟有源头活水来”。 林培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有趣、有效地开展整合教学
以“虚拟教室”整合现实课堂的教学究竟该是什么样子的?如何发挥整合教学这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优势进入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我觉得,一方面,要把教学方式的改革充分开展起来,进行专题教学案例的研究,另一方面则是看重“平时”,使整合教学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去,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我在实践中发现,我们所面临的难题其实不是网络操作,而是对自己教学的不断反思,甚至是对以往教学的否定。对于每个有独特心智和经历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都有着不同的个性需求、不同的个体体验、不同的发展方向。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开发的需求,应该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要借助一篇一篇的课文,但一定不是对一篇篇课文的宣讲。我们需要时时想方设法,让学生不断地多读多写,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经验的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主动。
一要“有趣”。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创造性活动,需要我们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在语文的实践中更需要我们借助多样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冲动,吸引学生主动自觉、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地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充分互动,更易形成强大的“场”效应,推动着师生、生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二要“有效”。在语言实践活动充分、活泼展开的同时,不能不考虑“有效”的问题。有效之“效”,既指“效果”,也指“效率”。任何学科都不能独占学生的宝贵时间,教师的精力也是个定数,在这种情况下,更应思考如何有效地开展整合教学实践。效率的衡量标准应该是学生在单位时间里是否进行了有质量的读写活动。
回顾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在教学方式的改革经历了这样的认识过程:第一步,目标指向“多读多写”;第二步,目标指向“有质量的多读多写”;第三步,目标指向“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多样的读写活动”。这一过程渗透了语文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让自己的教学在活泼有趣中展开,在简洁有效中深化,这一过程也在帮助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地充盈心灵,提升智慧。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感觉真好! 刘葵(北京四中)
发挥“虚拟课堂”优势合理结合现实课堂
在“虚拟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都深刻地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与激励,尤其是学生,普遍对这种教学方式表示认同和接受。由于“虚拟课堂”的运用毕竟是新事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虚拟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互补仍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探索实践过程。在实际操作活动中,需要清醒地认识两种教学方法各自的特点,有策略地融合两种教学方法开展优势互补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反思调查中,学生对“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整合的学习方式有极大的兴趣,他们对于三校跨校组班的形式既有兴趣,又有很多思考。同时,学生对“虚拟课堂”教学最大的担心在于对知识点的落实上。学生基本都是在传统教育中长大的,大多数学生都十分习惯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并且已经对传统教学方法产生了依赖心理。
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教师大多带着全部身心和人生经验进入教室,师生之间存在着情感与人格的交流与互动。在此基础上的相互观摩、模仿、学习、评价的氛围都是网络教育所难以比拟的。从教育学角度看,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其中不仅有信息的传输,更有情感交流与人格的互动。以学为中心的“虚拟课堂”教学是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的,其无形中减少了与现实世界的直接接触。在此种教学方式中,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建构,每个人对情境的体会各不相同,导致知识的学习往往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而应该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任务进行整体把握,灵活采用不同方式,将“虚拟课堂”的教学活动与现实课堂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展开,我们认真研究虚拟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各自的优缺点,力求优势互补,在“虚拟课堂”中借助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平台,在现实课堂中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学,较完整地实现知识的落实,不易产生知识的断层和真空。可见,单一地提倡某一种教学模式而排斥另一种教学模式,有弊无利。我们要扬长避短,各取所长,将“虚拟课堂”教学与现实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目的。 马珏(中关村中学)
怎样成为“虚拟课堂”中的合格教师?
与现实课堂不同,“虚拟课堂”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种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在这里师生、生生之间更加平等。课堂的话语权从教师和少数优秀生、活跃生手中转移到全体学生的手中。平等的话语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互动成为可能,也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前提。“虚拟课堂”这种“大学生、小教师”的特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观念。在教学形式上,从讲授为主,变为组织、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在教学目的上,从针对结论性知识的“学会”,变为针对学习方法的“会学”,完成“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在角色定位上,教师从课堂的主宰、知识的化身,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探究活动中的指导者和合作者。总之,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调动和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真正体现好、运用好“虚拟课堂”的特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传统课堂的延伸和替代手段。
在“虚拟课堂”中,突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力。正好相反,“虚拟课堂”的组织要求教师针对其特点进行更加充分的准备。其一,精心设计论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习方向。其二,关注网络讨论,培养学生骨干,掌控学习过程。其三,掌握学生学情,虚实课堂结合,落实学习效果。当“虚拟课堂”的讨论出现某些共性问题的时候,就可以适当进入现实课堂,利用现实课堂能够高效传递信息的特点进行成果交流,提升学习层次,落实学习效果。 赵鹏(清华附中)
课改与信息化为农村中学注入新的活力
我校是昌平西北部山区的一所农村中学,现代化教学设备与城市中学相比,差距很大。条件如此薄弱的乡镇学校,要想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确实有诸多困难。
昌平区教委为了保证我校顺利实施高中新课改,为我们配备了电脑,新建了网络机房,并在所有的专用教室和高一年级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为高中新课程改革搭建网络平台,努力形成学校的课程资源体系和校本课程。我深有感触的是:北京市高中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育公平有了内涵式发展,在同一理念下,我们农村中学与核心城区学校可以共同参与项目实验,并按照各自的特点进行探索、实践。
2007年秋季开学,我开辟了语文学习的“虚拟课堂”。必修(一)《故乡人》的教学过程尚未结束,我在“虚拟课堂”语文论坛中看到贾晓冉同学为《汪曾祺简介》设计了这样几个标题——“似水似酒汪曾祺”、“国味充溢汪曾祺”、“淳朴善良汪曾祺”等。在“质疑区”里,学生以发帖形式提出了30多个问题,请求解答。我发现汪曾祺的作品已经激活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因势利导,又设置了两个论题以推进学生的网上交流。继而,学生自主发了23个主题帖,探究活动在相当大的范围里开展起来,有些还涉及汪曾祺的老师沈从文的作品。10月底,我和全班同学在现实课堂中对前一阶段“虚拟课堂”的活动进行了总结。“两个课堂”的资源整合使学生对汪曾祺及沈从文的兴趣更浓了。网上活动持续到11月中旬。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为我提供了新的学习资源,使我对汪曾祺及其作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样的作品需要静下心来研读。何不开展合作、探究的专题学习实践活动?期间,有些学生又由沈从文推及乡土文学大家废名。我与学生合作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这就是2008年年初我们启动的选修专题《废名、沈从文、汪曾祺小说赏读——追寻淳朴和谐的境界》的缘起。
作为一所农村普通中学,我们学校的学生也能成为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这不仅是一个具体的成果,更是课程改革与信息技术给我们这样一所农村中学注入发展活力的明证。
如果有人问我:“在选修专题实验中,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我会郑重地回答:“是学生的学习境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自我尊重意识加强了。从学生发帖内容看,不管是转发还是原创作品,学生会注意语言的运用,注意主题帖命名的美感。学生合作交流机会也增多了。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文本,自愿交流心得,逐步完成感悟鉴赏的情感体验。随着学习方式的不断优化,语文教育的功能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 李嫩嫩(北京昌平南口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