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c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堂则给德育教育提供了契机,教师可根据对初中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 体育;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1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了解当代初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认清德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初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因为其心理水平的半成熟和半幼稚性,往往处于矛盾状态,表现为他们由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但另一方面,由于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的幼稚,使得他们的思维虽然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比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所以,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
  二、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体育课是以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为主体的课程,基于以上对初中生心理特征的理解,学生在体育课活跃的运动中,其思想觉悟、优点、弱点往往都会在言行上表露出来,因此教师可利用体育课的每一部分、每一个环节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体育课达到既可体育,又可育心的目的,把德育贯穿于全过程。当然,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规范,德育必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收到卓有成效的理想效果。
  三、体育课渗透德育的几种方法
  1.明确目的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目的和意义做出简明扼要的阐述,让学生在思想上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为顺利实施教学做好铺垫。如在队列、队形的教学中,教师先要阐述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团结协作的重要性,然后要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教育他们在练习中要刻苦认真,遵守纪律,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2.适时表扬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所表现出的良好思想行为及时做出充分的肯定,对在练习中完成任务好的学生,教师可安排他们去进行一些他们所喜爱的球类项目练习,这样对其他学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对以往表现差的学生要积极创造环境和机会,使他们有机会去闪光,并实事求是的给予表扬,做到一视同仁。
  3.感染熏陶法。体育教学过程学生的身体活动呈现各种姿态,其思想活动亦如此,在体力活动中出现的思想活动,往往是一闪而过,是很微小的,这就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发现,积极引导,抓紧教育。让好的思想行为得以感染熏陶其他学生,从而使体育教学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
  4.活动教育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要承受极大的肌肉疲劳,教师应有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已忍受的练习,将获得相应的回报,使他们在练习中更加刻苦、认真,如做1分钟仰卧起座时,应该先告诉学生,当你做到35次时,肌肉就会感到酸痛,所以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否则你的成绩永远只能停止而不能进步,让他们在坚持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又如在中长跑的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清楚明白地阐述“极点”这一生理现象,在他们练习出现“极点”现象时,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去战胜“极点”现象,逐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
  5.竞争引入法。社会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出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体育教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
  如在接力跑教学中,可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规定最后一组到达终点的同学要做俯卧撑,让学生认识到胜利和失败会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教师便可抓住时机,培養他们的竞争意识,鼓励他们在下一次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又如在球类项目中,也可把他们分成几个组,轮流进行比赛,打败的组没有参赛资格,其它组继续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尽最大力量战胜对手,保证本组能继续打比赛,从而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
  6.问题讨论法。如在武术课教学中,可用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些电影片或小说中的问题,如“习武以什么为先”,然后由学生来回答,使他们对“习武以德为先”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尊师重教,讲礼守信,宽以待人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7.榜样激励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体育课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英雄模范人物以及教师所展示出的良好师德和表率作用来熏陶学生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养成优良的品质好行为习惯。
  8.场地设置法。体育课场地的布局和设置的整齐、合理、有趣,能给学生以文明、有序的气氛,从而得到美的陶冶,激发他们跃跃欲试的情趣。
  如在教跑、单双脚跳时,可以利用器械把场地设置成山谷、小河等,让学生时而穿过山谷,时而跃过小河,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情境氛围内,让学生的态度积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1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经济社会进入了全面发展关键时期,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也处于重要发展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状况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全面进步,深入研究反腐倡廉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把握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规律、发展趋势。  一、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原
【摘 要】 青少年宫就是隶属团委并加强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素质教育的唯一的校外教育机构。青少年宫以培养兴趣、激发潜能、发展特长、全面发展为宗旨,是进行校外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笔者作为一名青少年宫教育工作者,结合着自己这几年的声乐教学经验,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就如何在校内开展声乐教学进行探讨,以次为今后校外声乐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声乐教学;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G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1  “有效教学”教育理念认为,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老师有没有教完课的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主要是看学生在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有无进步或发展。但是教师们现在却觉得课堂教学越来越难以把握了,因为学生知道开卷了,更不在意课堂的学习了,尤其是传统式的课堂,对学生根本没有吸引力,也就无法去谈教学是否
【摘 要】 心理健康与否,对于领导干部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领导者,应该深刻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并自觉地进行心理调适和修养,学会工作压力管理,以便不断适应环境,胜任工作,提高领导者以及组织的绩效。  【关键词】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调适  【中图分类号】G6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1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健康,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1  随着我市标准化学校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逐渐被各级教育工作者所看重,许多学校改扩建了图书馆用房,新建校预留了图书馆楼,但就如何使图书馆正常运转起来,为师生和教育教学工作服务。许多教育管理者还不知如何着手。存在很多误区。为此,笔者就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模式简单发表自己的看法。 
目的:探讨江苏省人群耳鸣的分布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在江苏省常住人口中抽样,凡在被调查户居住6个月以上者,不分性
【摘 要】 表扬是一门艺术,作为班主任,应讲究工作艺术,充分运用表扬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上进心,能更好地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引起学生心里的共鸣。使班级的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更有成效。  【关键词】 表扬;艺术;魅力;技巧;适度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1  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作为学生,更希望得
【摘 要】 卫生类高职院校早期专业型岗位体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体现,根据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早期岗位体验的实践,总结出岗位体验的成效,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早期;专业型;岗位体验;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2  高校学生的岗位体验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相关性
【摘 要】 目前我国单亲家庭的数目正呈上升趋势。处于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心理更易出现偏差。这一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的心理发展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借鉴了已有的成果,立足于当前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阐述。  本文首先结合自身教育实际,班级中单亲家庭子女的状况,分析该类孩子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实际情况,介绍该类孩子的行为特征;最后结合本区域本学校的特点,研究一些对单亲家庭学生的一些辅导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