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自娱,白酒消愁,红酒解闷

来源 :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k8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在留学生涯中,我们都是寂寞的,饮酒是留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调剂,品尝和研究国外的各种酒也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探索西方文化的大门。
  在出国之前,我不能说是滴酒不沾,但基本上被归为“不会喝酒”的那一类人。那时的我对酒兴趣不大,啤酒和白酒几乎不碰,偶尔喝点红酒,还是因为红酒颜色美艳有点甜。真正开始饮酒,是因为美国小镇留学生活的寂寞,和酒在那段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岁月里带给我的快乐。
  徒手拧瓶盖 能饮一杯无
  在美期间,我就读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以下简称IUB)的法学院。同住的室友美达和小博特别喜欢喝啤酒,只要在家吃饭,他们都要饶有兴致地来上一瓶。刚开始我总是拒绝,但近墨者黑,加上法学院的学习压力以及超市的酒价便宜,我开始尝试,逐渐也爱上了这杯中之物。
  最初我对美国啤酒的兴趣,源于他们神奇的啤酒瓶。瓶体看上去跟国内的没有任何区别,但瓶盖竟然可以直接用手轻轻拧开,如同拧开一瓶可乐。我曾经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给一位刚从浙大到IUB的交换生小奕表演空手拧开啤酒瓶盖,她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来,觉得我是在变魔术。
  在异国小镇留学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归隐;一边读书,一边像陶渊明一样“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更是一种诗意的人生。布鲁明顿的冬天极其寒冷,经常是零下十几度到几十度。于是在布鲁明顿大雪纷飞的周末夜晚,我时常也会“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炸鸡啤酒不是《星你》专利
  在IUB法学院求学期间,每天都有上百页的阅读任务,常常看书到深夜。此时我已经养成了饮酒的习惯,并且需要肉食相伴。美国超市里最便宜的肉食就是炸鸡翅,3美元一大盒,放冰箱里可以吃很久。每次微波炉加热后,均匀地撒上我们四川纯正的辣椒面,舌尖上的中西美食在这夜半时分奇妙地相逢。迫不及待地大啖三只,满嘴流油,全身出汗,这就是我在深夜学习之余的充饥之物和娱乐之术。
  炸鸡当然得配啤酒,村上春树在《大学村Snobbism的兴亡》中提到,在普林斯顿这座大学城,百威和米勒这些在电视上吵吵嚷嚷的美国啤酒主要面向工人阶级;作为大学之士,学究之徒,则必须喝更高雅更讲究文人情趣的欧洲啤酒,喝喜力、贝克才算是Correct。我不知道布鲁明顿有没有这个规矩,反正我跟村上一样,对以百威为代表的甜丝丝的美国啤酒喝得津津有味。
  我在美国只喝过一次中国的白酒。法学院的JD诸豪同学有一次在家里办party,他开了一瓶从国内带来的茅台,在美国“屌丝”留学生的世界,这算得上奢侈之物了。茅台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让现场很多美国朋友和台湾同胞都赞不绝口。大家一边品酒,一边谈风月,论国事。
  跟啤酒和白酒相比,我更喜欢红酒,好喝好看、价格实惠。在沃尔玛这样的超市里,产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美国……各式红酒琳琅满目。国外的红酒质量好,价格比国内同等品质的红酒也便宜不少,不到10美元就能买到我认为很好喝的红酒。当然也有很贵的,但我只去10美元以内的红酒柜台选酒。每次经过那些陈列着高档红酒的柜台的时候,我都是如孔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一样,“过之,必趋”。
  买酒规矩大,驾照常傍身
  开始自己买酒后我才发现,美国还有很多中国没有的“酒规矩”。比如,美国法律规定年满21岁才能买酒。美国对于这一限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20年,美国宪法第十八条修正案(又称“禁酒法案”)实施,这条争议巨大的修正案并没有带来禁酒效果,反而导致了非法酿造、出卖和走私酒类饮料等犯罪行为。因而在1933年,美国国会又颁布了宪法第二十条修正案,废止了禁酒令,但未成年人不能喝酒的规定却因此在各州以不同的年龄限制被保留下来。最终于1984年,国会通过了《全国最低饮酒年龄法案》(National Minimum Drinking Age Act of 1984),该法案将最低饮酒年龄限定为21岁。
  在美国去酒吧必须出示身份证明,以证明自己的年龄符合法律规定;如果是去超市,买酒顾客在结账时,也必须出示身份证明,否则收银员可以拒绝出售。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的身份证明其实就是驾驶执照。国际学生如果没有驾驶执照,就只能出示护照。这使得很多即使不准备买车的同学,也纷纷去考驾照,就是为了可以不随身携带护照,因为护照丢了补办起来太麻烦。美国没有户籍制度,美国人也没有户口,成年人都是靠驾照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由此也可以看出驾照在美国的普及。
  当然,在中国,驾照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全替代身份证的。如果要证明自己的身份,学生证、工作证、甚至单位介绍信都比驾照管用得多。
  布鲁明顿的超市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星期日不卖酒。这倒不是全美统一的规定,但在我所居住的印第安纳州的确如此。很多超市一到周日,就会在卖酒的区域打出提示:今日不售酒。据说这个规定的文化背景源于《圣经》,因为周日是安息日,不能喝酒。我们之前并不知情,好几次都被这个规定所限制,怏怏而归。之后,我们索性平时先把酒买了,周日在家里喝。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在留学生涯中,我们都是寂寞的,饮酒是留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调剂,品尝和研究国外的各种酒也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探索西方文化的大门。我开始爱上了于周末的夜晚在房间里开怀畅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寒冷的冬日,偶有朋友雪中来访,我也会“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其他文献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指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借着这股“东风”,许多国外的创业者亦纷纷涌入中国,随着北京签证政策和注册机制的逐步开放,国外大、中、小型企业纷至沓来,欲在北京生根发芽。而北京市也早在七年前就藉着“海聚工程”“凤凰计划”亮明了自己的态度:
身着简洁的灰色格子衬衫,戴着一串白色菩提子,梳一个非著名但典型的“海归发型”,话不多但简明扼要,甚至连坐姿都是严谨而理性的。这就是陈起永给《留学》杂志记者的第一印 象。  “就是只做美国留学”  看到桌上摆好的、做满标注的采访提纲,陈起永似乎更像个认真的小学生,预习好题目,等着《留学》记者发问。这个形象很难与“今年刚融资2500万”、“啄木鸟教育总裁”、“17家分公司”这样的信息联系起来。更难以想
终场哨响,辽宁男篮的球员将球高高抛向球馆上空,而浙江男篮的吴前站在中圈附近,双手撑着膝盖,默默低下了头。  这时,郭艾伦走到吴前跟前,一把抱过他,在他耳边说了一句:“你今天太疯了”。  辽宁男篮以127比123艰难击败了浙江稠州,赢下最后一个晋级四强的席位。然而,吴前却凭着9记三分球和全场最高的48分,硬生生抢走了辽宁男篮的光芒,把自己送进社交网络的热搜。  “#吴前好厉害#”、#吴前48分#这样
2016年5月27日微课堂(根据微信语音整理而成)  主题:论英语口语代入式学习  主讲人:夏木老师国内某大型国际教育集团语言培训讲师,外企公司翻译官  夏木老师拥有让人羡慕的纯正口语发音,今天就请夏木老师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通过代入式学习提升自己的英语口语。  今天主要和大家交流一下如何提升同学们英语交流过程中口语的水平。英语口语的学习主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语音语调,二是词汇句型,三是英语文化思
希拉里和特朗普,这两名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施政方针会不会对在美留学生和立志赴美留学的学生产生影响呢?本文或可帮助你认清这一问题。  继7月19日美国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正式获得美国总统选举共和党候选人提名后,2016年7月27日,美国前国务卿、民主党人希拉里·克林顿在民主党全国大会以8票的优势赢得总统提名人,成为美国主要两党首位女总统候选人,也是1872年以来美国首位竞选总统的女性。这意味着,美国大
Yes, I am a Witch  坦白讲,我们都活在一个道德家们深忧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对待艺术的包容性也远不及之前。值得理解的是,太平盛世、和平年代,很多行径难逃 “无病呻吟”,“炒作无下限”的尴尬。然而,有那么一些人、一些群体,遗世独立多年,他们专注创作,无暇顾及其他,也便在惶惶然后熬出了头,为艺术真身正了名。  201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高调宣布举办名为“小野洋子·一个女人
PREFACE 前言  在我看来,女人是敏感而羸弱的动物,生行于火中,泯灭于水里。墨西哥国宝级女画家弗里达便是这样一个人群中特殊的存在,于乱世尘嚣间风情地摆弄着,撩拨着;在病痛与才华间孤独地穿行着,逡巡着。她将爱与痛编织成一张无形的艺术之网,羁绊了他人,也缠住了自己。上帝总是公平的,赐予了她花样的容貌与惊世的才华,却让病痛与爱恨情仇尾随其终身。她的作品,吊诡而神秘。她说自己不过是信笔一画,反正我是
当一所大学没有校园的围墙,没有固定的校址,甚至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它还能算是一所大学吗?  当美国顶尖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已大同小异,不走寻常路的密涅瓦大学给出了与众不同的答案。当入学标准不再以SAT为参考,当学校不再有围墙和固定校址,当学习成为在世界各大城市的体验和游历,密涅瓦在世界的瞩目下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教育蓝图。但是,如此“先锋”的教育模式能否培养出他们理想中的人才?它是否真的代表了传统大学未
在同学们一如既往的抱怨学习中的种种不如意,生活在美国南部的种种不便利之时,我毅然决定结束这让我感受不到激情与梦想存在的一切,赌一把,去努力撞开另一扇通往梦想之梦的大门——哈佛。  编辑_彭杏月 供图_凌霜若锋 设计_ 胡婷  2015年6月,当在美国第一年的研究生课程结束,周围的人纷纷沉浸在放暑假的欢悦中时,我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休学回国,我要申请哈佛。  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一开
苏笑嫣,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媒体人,有微信公众平台[苏笑嫣]。 作品曾在《人民文学》《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星星》《诗潮》《诗林》《青年文学》《民族文学》《美文》等报刊发表。出版有个人文集《蓝色的,是海》;长篇小说《外省娃娃》《终与自己相遇》;长篇童话《紫贝天葵》;诗集《脊背上的花》。 曾获第六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称号,《诗选刊》2010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