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受到欧美国家职业教育理念趋势影响,史无前例地逐步成为具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的教育机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基础是政府倡导的“双元制”,这种模式意在满足企业岗位人才的培养目标;“学徒制”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岗位技能训练。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模式主要倡导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式,提倡按典型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这种技能研究型教学模式正在适应我国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历史时期要求。本文综合阐述了在新形势下,高等技能大赛对技能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以及举办大赛以来所面临的困难和瓶颈。
关键词:技能大赛;工商管理课程;实践教学
一、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现状概述
技能大赛是培养全面技能研究型人才教学模式的一个初步探索。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还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上,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有很大差距。职业技能大赛注重塑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大赛促进了高职教学的改革,将学生实践能力与理论脱节的地方有机结合。同时,职业大赛的优势在于引领教学环节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促进和加强国际化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结合扩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大赛的举办促进校企合作项目切实有效开展,体现了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因而成为职业院校师生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追梦舞台。
(一)技能大赛能促进教学目的明确化
对于参赛学生来说,职业技能大赛不只是软件操作或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大赛关注的是选手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把握、操作技能的灵活运用,注重的是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对企业工作岗位的进一步理解。通过大赛“残酷”的竞争锻炼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的组织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二)职业技能大赛能促进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大赛能有效推动大众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别差异,便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优势不同,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让学生学有多长,提高毕业后的竞争力。
(三)技能大赛能促进高职院校对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应为社会提供输送大量技术型和操作型的人才。技能大赛可进一步指导高职院校以服务市场经济发展为核心,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设施。以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为例,由于近年来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也逐年上升。由于物流管理是一个新型和交叉学科,从物资管理和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的时间较短,其理论体系本身也不甚完善,因此物流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模依然很小,无法满足物流产业升级、物流业对外开放和物流业的迅速发展所产生的人才需求。通过技能大赛,学院更加注重教师的实践水平,也更加注重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
二、作为职业院校的新生事物,职业技能大赛仍不免出现一些疏漏
(一)职业技能大赛受众面不够广
职业技能大赛是一场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是一场“精英群体”的选拔过程。绝大多数参赛院校师生怀着梦想、信心满满地认真备赛,但比赛结果往往让绝大多数参赛师生们望尘莫及。这种让少数学生脱颖而出、获得荣誉,而让绝大多数比赛师生扼腕叹息的结果值得大赛组委会和承办组织机构深入思考。
(二)职业技能大赛的组织中教师管理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优秀的指导教师是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有力保障,在大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大赛的组织人员都由教务处或二级学院担任,是根据赛程安排和工作要求临时抽调的教师,并且每一年度的比赛组织人员往往难以保持一致,不少曾经获得过大赛奖励的指导教师和组织管理人员,在下一届的大赛中无法参与进来,导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无法应用到新的大赛中去,是一种无形的损失。
(三)职业技能大赛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在教育领域大力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是2012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革命。传统的职业技能竞赛中对信息化的应用程度并不算高,在大赛的组织、选手的选拔与训练、比赛观摩、赛事通讯、评选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信息化必然也是职业技能大赛在组织管理模式上需要突破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职业技能大赛尚缺乏标准化管理机制
职业技能大赛连续多年在全国举办,这就对大赛的管理机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大赛的全局性和复杂性以及客观条件、主观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职业技能大赛标准化管理机制欠缺仍然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1.管理制度标准化有待提高。由于大赛组织,特別是承办经验尚且不足,各高职院校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标准化管理规定。很多高职院校上到宏观指导性的竞赛工作规范下到细化的各类各级竞赛的认定、竞赛项目的分类、实施细则等都未形成系统的汇编文件,无法形成管理的规范性。2.人员配备标准化欠缺。没有固定的大赛管理机构,没有常态化的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其权利和义务、奖惩措施等不够明确,无法形成精干高效的大赛管理团队。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直受到就业的困扰,在工商企业中的就业岗位较少,毕业生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对口工作岗位,例如,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在现实的工商企业中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基层工作岗位非常少。毕业生能够胜任的基层管理岗位除了营销管理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岗位就是基层物流管理相关岗位。因此,物流管理课程、企业管理课程以及中小企业创业课程的职业技能大赛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的一个重要阶段,这种探索和研究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本身具有很大的意义,对高职其他专业的改革也有借鉴意义。目前,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无论在相关政策方面,还是机制体制方面,都在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关键词:技能大赛;工商管理课程;实践教学
一、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现状概述
技能大赛是培养全面技能研究型人才教学模式的一个初步探索。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还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上,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有很大差距。职业技能大赛注重塑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大赛促进了高职教学的改革,将学生实践能力与理论脱节的地方有机结合。同时,职业大赛的优势在于引领教学环节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促进和加强国际化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结合扩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大赛的举办促进校企合作项目切实有效开展,体现了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因而成为职业院校师生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追梦舞台。
(一)技能大赛能促进教学目的明确化
对于参赛学生来说,职业技能大赛不只是软件操作或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大赛关注的是选手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把握、操作技能的灵活运用,注重的是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对企业工作岗位的进一步理解。通过大赛“残酷”的竞争锻炼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的组织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二)职业技能大赛能促进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大赛能有效推动大众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别差异,便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优势不同,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让学生学有多长,提高毕业后的竞争力。
(三)技能大赛能促进高职院校对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应为社会提供输送大量技术型和操作型的人才。技能大赛可进一步指导高职院校以服务市场经济发展为核心,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设施。以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为例,由于近年来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也逐年上升。由于物流管理是一个新型和交叉学科,从物资管理和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的时间较短,其理论体系本身也不甚完善,因此物流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模依然很小,无法满足物流产业升级、物流业对外开放和物流业的迅速发展所产生的人才需求。通过技能大赛,学院更加注重教师的实践水平,也更加注重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
二、作为职业院校的新生事物,职业技能大赛仍不免出现一些疏漏
(一)职业技能大赛受众面不够广
职业技能大赛是一场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是一场“精英群体”的选拔过程。绝大多数参赛院校师生怀着梦想、信心满满地认真备赛,但比赛结果往往让绝大多数参赛师生们望尘莫及。这种让少数学生脱颖而出、获得荣誉,而让绝大多数比赛师生扼腕叹息的结果值得大赛组委会和承办组织机构深入思考。
(二)职业技能大赛的组织中教师管理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优秀的指导教师是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有力保障,在大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大赛的组织人员都由教务处或二级学院担任,是根据赛程安排和工作要求临时抽调的教师,并且每一年度的比赛组织人员往往难以保持一致,不少曾经获得过大赛奖励的指导教师和组织管理人员,在下一届的大赛中无法参与进来,导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无法应用到新的大赛中去,是一种无形的损失。
(三)职业技能大赛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在教育领域大力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是2012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革命。传统的职业技能竞赛中对信息化的应用程度并不算高,在大赛的组织、选手的选拔与训练、比赛观摩、赛事通讯、评选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信息化必然也是职业技能大赛在组织管理模式上需要突破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职业技能大赛尚缺乏标准化管理机制
职业技能大赛连续多年在全国举办,这就对大赛的管理机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大赛的全局性和复杂性以及客观条件、主观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职业技能大赛标准化管理机制欠缺仍然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1.管理制度标准化有待提高。由于大赛组织,特別是承办经验尚且不足,各高职院校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标准化管理规定。很多高职院校上到宏观指导性的竞赛工作规范下到细化的各类各级竞赛的认定、竞赛项目的分类、实施细则等都未形成系统的汇编文件,无法形成管理的规范性。2.人员配备标准化欠缺。没有固定的大赛管理机构,没有常态化的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其权利和义务、奖惩措施等不够明确,无法形成精干高效的大赛管理团队。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直受到就业的困扰,在工商企业中的就业岗位较少,毕业生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对口工作岗位,例如,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在现实的工商企业中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基层工作岗位非常少。毕业生能够胜任的基层管理岗位除了营销管理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岗位就是基层物流管理相关岗位。因此,物流管理课程、企业管理课程以及中小企业创业课程的职业技能大赛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的一个重要阶段,这种探索和研究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本身具有很大的意义,对高职其他专业的改革也有借鉴意义。目前,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无论在相关政策方面,还是机制体制方面,都在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