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对生活的反映或呈现,而民俗是民族生活文化史的核心与主体。作家在反映社会生活时,必然会在自己的著作中不同程度地融注进本民族广泛的民俗事象。从作家的成长和创作实践来看,每位作家也会把自己独有的生活画面带进自己的作品中去,使他的作品自觉不自觉地带有家乡风情民俗色彩,并打上自己思想、情感、性格的烙印。可见民俗风情与小说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在小说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通过民俗风情,走入小说教学,可以为小说教学打开一扇色彩斑斓的窗户。
一、借助民俗激发学生小说学习的情感
文学作品浸透了文学家对所反映的生活和人物的情感评价。可以这样说,如果文学家对所反映的生活和人物,没有强烈的爱憎,就不可能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作品就没有感染力和征服力。文章不是无情物,正是由于作家把自己的感情和审美感受,融入到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作品才有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同样,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也要投入感情。不能投入情感的鉴赏,只能沦为作品大意的冷漠的复述,作品主题的冷漠的说明,作品写作艺术的冷漠的介绍。
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艺术手段,通过语文教材中美的内容和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形成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丰富多彩的民俗则为我们拨动学生内心文学阅读鉴赏之弦提供了媒介。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们就可以适当地运用民俗知识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努力寻找课文中与民俗有关的知识进行穿插,娓娓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中学教材中选入了大量鲁迅的小说,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分析,揭露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显示文章的主旨。但由于年代的隔阂和学生的阅历有限,这样做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但若通过小说中所表现的浙东富有特色的民俗入手,则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文学阅读的规律。
二、借助民俗突破小说教学的重难点
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把握作者塑造的形象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是学习的重点。在教学时,我们常常主要分析翠翠的心理活动,爷爷在生活、感情上对翠翠的关怀。其实,从文中的民俗入手,会更容易把握住文章的重点。《边城》节选部分中包含有属于社会民俗的礼仪民俗——“走马路”和“走车路”的婚恋方式。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茶峒人的婚姻方式很有特点:既有通过上门求亲的方式“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月夜唱歌求亲的方式“走马路”。这后一种方式,既表现了这块土地上人们能歌善舞、自由奔放的性情,也表现了湘西民众在婚姻问题上的宽容和自由。通过对这一礼仪民俗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走马路”、唱歌求爱,是湘西民众真实的生活,是他们祖祖辈辈沿袭的民俗。从某种角度说,湘西地方的民俗风习就是该地方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通过边城人们在悠长的生活当中既定的风俗、约定的礼仪,我们更真实地走进了边城人的日常生活。这样学生也自然能体会到《边城》所表现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领悟在这富有诗意的民俗画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把握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三、借助民俗解决经典文本教学的“滞后态”
入选中学教材的小说都是名家名篇。但长期以来经典文本教学有一种突出的“滞后态”现象,即传统名篇的教学长期处于一种“诠释的模式化”境地,常常以经典的恒久不变的话语来形容、解释文本。经典文本的 “滞后态”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审美意趣的老化和思想观念的局限。模式化的经典文本教学,会导致教学中缺乏多元视点的审美意趣,新课标所提倡的个性化阅读更是无从谈起。而从民俗视野回望经典文本,或许是解决语文教学“滞后态”的途径之一。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的近当代著名作家鲁迅、周作人、老舍、沈从文、赵树理等的作品,都是从作家自己熟悉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入手的,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老舍作品里北京风味的大杂院、小胡同、铺户、茶馆、戏园、市场、各行各业人员的服饰;鲁迅小说中祝福用的祭品、祭皿,江南水乡的菱角、罗汉豆,酒店里的曲尺柜台……读他们的作品如果忽视对其中民俗文化的分析和鉴赏,仅仅只是从社会性、时代背景、政治背景出发进行解读,就很难品味到文章独特的个性和丰富内涵。
经典文本教学的“滞后态”,不仅表现为诠释的模式化,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粗放化。比如小说教学只满足于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篇章结构的解剖分析,或者是语言文字的浅尝辄止。正如龙协涛所言:“一个文化层次低的读者,读小说全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描写打斗和肉欲的故事情节。虽然他们也津津乐道,终究与审美无缘。”{1}从民俗文化视野回望经典文本,可以使我们从粗放的小说教学回归到对文本的细读。
比如高中语文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作者用“半旧”一词描写了贾政王夫人的内室陈设:“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据此,汪筱涛老师于《读写月报》(综合版1998年第7期)著文,认为:“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末世的繁荣,再也掩饰不了破落颓败的前景。”殊不知这正是经典文本教学长期“滞后态”的结果。其实洞悉《红楼梦》创作过程的脂砚斋在“半旧”词目下,早就作了很好的审美评述。他说:“此处则一色旧的,可知前正室中亦非家常之用度也。可笑近之小说中,无论何处,则曰商彝周鼎、绣幕珠帘、孔雀屏、芙蓉褥等样字眼。”脂砚斋的意思是:这里是内室,是“家常用度”,不关门面上事,即便是大富大贵,也免不了有几件有感情而不忍废弃之半旧物件。从风俗民情上来讲,这样才入情入理,不失艺术之真。
四、借助民俗文化资源衍化语文课程文化
(一)挖掘民俗文化,构建课外资源。现代课程论将课程资源分为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民俗文化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还是构建语文课外资源的重要源泉。语文课程建设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忽视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就容易使课程建设受到局限。传统的课程仅仅归结为教材,缺乏教材的延伸,语文课程被窄化了,失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特征,失去了飞扬的灵性和鲜活的生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看来,挖掘民俗文化,可以有效地丰富和延伸语文教学,构建出富有地方特色的课外资源。
(二)本土文化走进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掘民俗文化资源,有利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选修课的设置中,还列入了“民俗文化专题”。可见,将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引入语文课内课外,是落实语文教育改革中所提出的“大语文”理念,将学生引向社会和生活的必然之举。徐州蕴含着丰富的汉文化资源,有着富有特色的岁时风俗、民间文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利用当地优秀的民俗文化教育学生,更容易为学生认同和接纳,同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能弥补国家课程体系中地域文化不足的缺陷,丰富语文课程文化资源。
(三)民俗文化可促进综合学科的建设。钟启泉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前言中指出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从课程文化建设的层面,可以利用学生普遍关注民俗文化价值取向的心态之“势”去“导”语文课程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增强“民俗文化”意识,用深厚的民族感情去“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有学科兴趣,又不失人文价值取向;既培养学生对大语文的敏感,又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力。
民俗文化资源的有效运用,还可增进各学科的联系。民俗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它既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集成。将民俗文化资源引入教学可以整合相关学科知识。例如鲁迅先生的《药》,教学中可抓住“几个兵”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及衣上“暗红色的镶”等有关服饰习俗,以及人血馒头治痨病(肺病)的陋习,让学生判断《药》这个故事发生的朝代、年月、地方,从中获得历史学的相关知识;同样,历史教学中老师也可引导学生从《药》来分析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学科知识兼容,综合学科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民俗文化资源博大精深,这是语文课程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
注释:
{1}龙协涛.文学阅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一、借助民俗激发学生小说学习的情感
文学作品浸透了文学家对所反映的生活和人物的情感评价。可以这样说,如果文学家对所反映的生活和人物,没有强烈的爱憎,就不可能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作品就没有感染力和征服力。文章不是无情物,正是由于作家把自己的感情和审美感受,融入到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作品才有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同样,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也要投入感情。不能投入情感的鉴赏,只能沦为作品大意的冷漠的复述,作品主题的冷漠的说明,作品写作艺术的冷漠的介绍。
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艺术手段,通过语文教材中美的内容和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形成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丰富多彩的民俗则为我们拨动学生内心文学阅读鉴赏之弦提供了媒介。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们就可以适当地运用民俗知识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努力寻找课文中与民俗有关的知识进行穿插,娓娓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中学教材中选入了大量鲁迅的小说,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分析,揭露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显示文章的主旨。但由于年代的隔阂和学生的阅历有限,这样做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但若通过小说中所表现的浙东富有特色的民俗入手,则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文学阅读的规律。
二、借助民俗突破小说教学的重难点
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把握作者塑造的形象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是学习的重点。在教学时,我们常常主要分析翠翠的心理活动,爷爷在生活、感情上对翠翠的关怀。其实,从文中的民俗入手,会更容易把握住文章的重点。《边城》节选部分中包含有属于社会民俗的礼仪民俗——“走马路”和“走车路”的婚恋方式。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茶峒人的婚姻方式很有特点:既有通过上门求亲的方式“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月夜唱歌求亲的方式“走马路”。这后一种方式,既表现了这块土地上人们能歌善舞、自由奔放的性情,也表现了湘西民众在婚姻问题上的宽容和自由。通过对这一礼仪民俗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走马路”、唱歌求爱,是湘西民众真实的生活,是他们祖祖辈辈沿袭的民俗。从某种角度说,湘西地方的民俗风习就是该地方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通过边城人们在悠长的生活当中既定的风俗、约定的礼仪,我们更真实地走进了边城人的日常生活。这样学生也自然能体会到《边城》所表现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领悟在这富有诗意的民俗画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把握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三、借助民俗解决经典文本教学的“滞后态”
入选中学教材的小说都是名家名篇。但长期以来经典文本教学有一种突出的“滞后态”现象,即传统名篇的教学长期处于一种“诠释的模式化”境地,常常以经典的恒久不变的话语来形容、解释文本。经典文本的 “滞后态”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审美意趣的老化和思想观念的局限。模式化的经典文本教学,会导致教学中缺乏多元视点的审美意趣,新课标所提倡的个性化阅读更是无从谈起。而从民俗视野回望经典文本,或许是解决语文教学“滞后态”的途径之一。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的近当代著名作家鲁迅、周作人、老舍、沈从文、赵树理等的作品,都是从作家自己熟悉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入手的,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老舍作品里北京风味的大杂院、小胡同、铺户、茶馆、戏园、市场、各行各业人员的服饰;鲁迅小说中祝福用的祭品、祭皿,江南水乡的菱角、罗汉豆,酒店里的曲尺柜台……读他们的作品如果忽视对其中民俗文化的分析和鉴赏,仅仅只是从社会性、时代背景、政治背景出发进行解读,就很难品味到文章独特的个性和丰富内涵。
经典文本教学的“滞后态”,不仅表现为诠释的模式化,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粗放化。比如小说教学只满足于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篇章结构的解剖分析,或者是语言文字的浅尝辄止。正如龙协涛所言:“一个文化层次低的读者,读小说全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描写打斗和肉欲的故事情节。虽然他们也津津乐道,终究与审美无缘。”{1}从民俗文化视野回望经典文本,可以使我们从粗放的小说教学回归到对文本的细读。
比如高中语文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作者用“半旧”一词描写了贾政王夫人的内室陈设:“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据此,汪筱涛老师于《读写月报》(综合版1998年第7期)著文,认为:“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末世的繁荣,再也掩饰不了破落颓败的前景。”殊不知这正是经典文本教学长期“滞后态”的结果。其实洞悉《红楼梦》创作过程的脂砚斋在“半旧”词目下,早就作了很好的审美评述。他说:“此处则一色旧的,可知前正室中亦非家常之用度也。可笑近之小说中,无论何处,则曰商彝周鼎、绣幕珠帘、孔雀屏、芙蓉褥等样字眼。”脂砚斋的意思是:这里是内室,是“家常用度”,不关门面上事,即便是大富大贵,也免不了有几件有感情而不忍废弃之半旧物件。从风俗民情上来讲,这样才入情入理,不失艺术之真。
四、借助民俗文化资源衍化语文课程文化
(一)挖掘民俗文化,构建课外资源。现代课程论将课程资源分为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民俗文化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还是构建语文课外资源的重要源泉。语文课程建设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忽视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就容易使课程建设受到局限。传统的课程仅仅归结为教材,缺乏教材的延伸,语文课程被窄化了,失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特征,失去了飞扬的灵性和鲜活的生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看来,挖掘民俗文化,可以有效地丰富和延伸语文教学,构建出富有地方特色的课外资源。
(二)本土文化走进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掘民俗文化资源,有利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选修课的设置中,还列入了“民俗文化专题”。可见,将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引入语文课内课外,是落实语文教育改革中所提出的“大语文”理念,将学生引向社会和生活的必然之举。徐州蕴含着丰富的汉文化资源,有着富有特色的岁时风俗、民间文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利用当地优秀的民俗文化教育学生,更容易为学生认同和接纳,同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能弥补国家课程体系中地域文化不足的缺陷,丰富语文课程文化资源。
(三)民俗文化可促进综合学科的建设。钟启泉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前言中指出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从课程文化建设的层面,可以利用学生普遍关注民俗文化价值取向的心态之“势”去“导”语文课程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增强“民俗文化”意识,用深厚的民族感情去“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有学科兴趣,又不失人文价值取向;既培养学生对大语文的敏感,又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力。
民俗文化资源的有效运用,还可增进各学科的联系。民俗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它既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集成。将民俗文化资源引入教学可以整合相关学科知识。例如鲁迅先生的《药》,教学中可抓住“几个兵”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及衣上“暗红色的镶”等有关服饰习俗,以及人血馒头治痨病(肺病)的陋习,让学生判断《药》这个故事发生的朝代、年月、地方,从中获得历史学的相关知识;同样,历史教学中老师也可引导学生从《药》来分析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学科知识兼容,综合学科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民俗文化资源博大精深,这是语文课程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
注释:
{1}龙协涛.文学阅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