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现读写整合 有效促进良性互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yudei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本文认为,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阅读与写作就是吸收输入和倾吐输出的关系,它们都是学生在思维发展中的最直接体现。从其根本目的出发,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而写作水平的提高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就如何实行初中阅读与写作的整合训练从而促进良性互动,试简要阐述之。
  一、关于阅读写作整合训练的意义和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语文书是学生的世界”;而新课程理念下则成了“世界是学生的语文书”。本文认为,阅读和写作是学生通向世界、认知世界、反映世界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有些语文教师对于阅读,只是提出量的要求,至于阅读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阅读,却很少进行过深入的探究;写作训练亦是如此。其实,真正的阅读整合并不仅是语文读本内容前后顺序的调整,也并不只是对语文课本内容的一种简单充实,而是要更加讲究两者之间的相互通融、相互映衬和相互关联。如在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有人增加了《致文学》(赵丽宏)这篇文章,是出于以下考虑:第一,初一学生对“文学”一词的概念还比较陌生或是模糊,增加此文完全有这个必要;第二,后者本身就是前者的一个部分,增加此文使之更趋完整;第三,两者语言风格完全相同。另外,为了兼顾写作训练,可以增加《未上锁的门》(选自《读本》)。因为前一扇门是形象生动的比喻义,后一扇门则是社会生活中的实在义,两“门”并放一起,有助于学生从“字面”进到“字里”再走出“字外”进行深刻地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还有,教材所安排的单元习作教学,无论从训练的量上来说,还是从训练内容上来说,都是实在不足取的。笔者从实践中总结认为,实行“随学而读、随读而写”的读写链接,既能取得活学活用、一举两得的学习效果,又能有效实现“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双赢目的。如在展开《为你打开一扇门》等内容阅读的同时,可以设计“我眼中的文学”和同样具有双义的“路”的两个层次写作训练。这种优化整合的训练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趁热打铁之中加强消化和巩固,还能充分显现出教学之乐、创造之美。
  二、关于阅读写作整合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阅读和写作同属于能力素养范畴,是语文教学“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终极性体现。加强读写训练,能不断提升语文素养,有效实现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教学”,对于语文学习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良性循环效用。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读写整合的有效训练呢?
  1.立足教材内容,展开读写整合,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方向和依据,我们只有努力创建多维教学结构,通过对讲读内容和推荐阅读篇目进行解析,逐步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在深化阅读情感的同时,注重历练学生阅读创新的能力和素养,并逐步将之与写作迁移链接,从而实现厚积薄发、学用结合的目标。一是注重对教材内容的阅读感悟,扩大词汇量的吸纳储存,提升学生遣词造句的学用能力,以此完成知识的原始积累。二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感受,让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中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从中逐步完成世界观的自我塑造和审美体验的沉淀过程。如吴晗在《谈骨气》中强调的“中国人骨气”,余光中在《乡愁》中谈及的“思乡爱国情感”,《七律长征》之中洋溢着的“气势磅礴的革命情怀”,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显现的“人间正义”等等,都是永不过时的灵魂真谛。学生在“吟哦讽诵”和“学牛吃草”中,终会渐有所得、丰而实之。三是让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剖析和评价,逐步学会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完成思维的求异拓展过程。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对于同样的一棵树、一株草和一丛花,为什么有人视而不见,而有些人却能心生波澜、浮想联翩呢?为什么久违中举与真正中举,对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都是同样的不幸?诸如此类,这些由阅读思维直通写作的构思和立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四是在立足于教材时注重拓展,在读写中实行有效迁移。“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汉代刘向眼里,书是“医愚良药”;在高尔基眼里,书是“救命面包”;而在歌德眼里,书则是“高尚之人”。一言以蔽之,让学生徜徉在优秀作品中与之对话,能从中汲取源源的精神食粮。
  2.增加课外阅读,展开读写整合,有效实现素养的迁移运用
  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 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一是读书可以启迪智慧、改造思维,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可以树立全新形象。通过读书,帮助学生构建规范化道德标准,养成辨证思维习惯,学会逆向思维方式。以思维训练和素养提升为纽带,能够有效串起读写环节,写作的积累和提高也能得到体现与落实。二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意味着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体现在写作中,同时也是有效阅读的不可缺失要素。在写作中势必涉及选题、择材、立意、谋篇布局、写法运用等环节,蕴藏期间的情感锤炼对阅读过程足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在有效阅读中,无论是字词句的读悟解析,还是文章结构、写法的把握,都是知识的积累和素养的提高,对写作会产生帮助和支撑;换言之,在写作中积累形成的写法和经验对提升阅读也会提供反支撑作用。此外,要引导学生在关注生活中学会个性化体验,学会用书中的个性来熏染自我个性,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生成创造之花。如果能够从书本和现实中获得感受和新意,离创作之路也就一步之遥了。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之余,可通过扩补改写和续写的方式进行仿写或迁移训练,以“再造作文”的形式来实现读写整合。
  3.坚持读书动笔,展开读写整合,有效形成牢靠的读写链接
  首先,我们要努力创设环境和条件,培养学生“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意识,并使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其次,要本着“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善于突破创新,能够对现有作品进行慎问和质疑:一是着力从环境出发,善于对作品人物和情节适当质疑。比如,对于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的分析评价,不应当离开相应的历史环境。二是善于从事理出发,对小说主题和写作技法大胆质疑。当然,阅读质疑不只是为了加深对作品的认读,更多的应是教会学生个性化思维方法,让他们能够形成反判思维。俗话说情由景生、言由心生,只要形成反判性思维,自然就会有话可说。笔者曾经负责读写兴趣小组,从中探索到一套读写做法:一是引导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就其整体或重要方面来评读,进而感知文本大意,学会概括初写;二是深刻感知作品的语言温度,学会挖掘再写;三是与作者对话,在填补文本空白时,敢于与作者质疑商榷。这一想法难道没有社会道理吗?四是在悟读基础上,通过“以赛激趣促学”,开展读写链接。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效果比较显著。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历史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离开历史时间也就不存在历史,更谈不上历史思维以及历史教学了。也就是说要想学好历史一定要掌握好历史时间。虽然新的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历史时间,但从近两年的广东文综高考历史试题来看,依然要求学生拥有基本的时空观念。但是,山区高中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普遍对历史时间产生恐惧感和在高考答卷过程中普遍存在历史时空观不强的现象。可见,山区高中学生掌握历史时间的能力非常不理想
人是历史的主体,在历史教学中突出人物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以人物为线索,把零碎的史实串联成一个整体,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完整的历史。本文以《难忘九一八》一课为例论述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教学法。  【教学思路】  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的发展进程。”因此,我在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一课时做了这样的处理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实例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学生角度考虑,探讨了生活实例的高效选取,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实践等因素,通过调查、统计、举例等做了必要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实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20123  地理新课标做出明确说明: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
“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这是2013年江苏省高考的一道历史题目。近年来高考试卷有多个试题涉及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考查,这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历史学科能力测试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新要求。分析、总结这些试题的设计方式和考查特点
[摘 要]少教多学是一个理念,一种策略,一种思想。教师的“少教”,是重视教材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多元性等,以此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多学”则是从知识的广度入手,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学什么,要有所为而学,带着目标去学,这是需要教师培养的,也是少教多学的关键。阐述了少教多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的有效实践。  [关键词]少教多学 古诗
[摘要]由于我国立法的滞后和实务操作中存在的缺陷,造成了滥征农民土地,侵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村民合法权益,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土地的合理利用,导致土地纠纷日益增多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在土地征收补偿中显现出来的问题,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借鉴国外在土地征收补偿中立法和实务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理性分析征收补偿的概念和征收补偿的原则等,并据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五四爱国运动”为例,在研读课标基础上,由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对四个板块进行知识点填充,将每一个知识点落实到思维导图中,可运用图片、文字、颜色、形状等多种因素加深记忆。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应对课程重难点。最后总览全图,查漏补缺,升华思想,巩固知识体系,因此思维导图对师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思维导图 五四运动 思
[摘 要]新课程为高中选修课的设置提供了多种可能,比如对学生普遍认为充斥负能量的张爱玲作品的阅读与探讨。通过对张的代表作《金锁记》的个人赏析,勉力推送这位“眼极冷,心肠极热”的奇女子。  [关键词]张爱玲 “负能量” 阅读深度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31  很多高中生在读张爱玲时,常常会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张的文章太冷血,充
语法是从交际中来,到交际中去的一种语言规范。语法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规范使用语言的能力。然而,在实际的语法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脱离语境。缺乏情景创设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沉闷的课堂,给学生留下了语法难、繁和杂的印象,以致学生怕学语法。二是模式僵化。大部分教师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简单的演绎法,先呈现规则,花大量的时间讲解语法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模仿和简单重
[摘 要]中学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度研课必须服从这一目的。具体到《鸦片战争》这一课,首先要确定其教学立意,即鸦片战争告诉我们,中国必须实现现代化,主动融入世界潮流。然后要讲清楚三个问题:偶然与必然;平等与不平等;觉醒与反思。这样的历史教学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深度研课 鸦片战争 课程性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