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本文认为,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阅读与写作就是吸收输入和倾吐输出的关系,它们都是学生在思维发展中的最直接体现。从其根本目的出发,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而写作水平的提高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就如何实行初中阅读与写作的整合训练从而促进良性互动,试简要阐述之。
一、关于阅读写作整合训练的意义和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语文书是学生的世界”;而新课程理念下则成了“世界是学生的语文书”。本文认为,阅读和写作是学生通向世界、认知世界、反映世界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有些语文教师对于阅读,只是提出量的要求,至于阅读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阅读,却很少进行过深入的探究;写作训练亦是如此。其实,真正的阅读整合并不仅是语文读本内容前后顺序的调整,也并不只是对语文课本内容的一种简单充实,而是要更加讲究两者之间的相互通融、相互映衬和相互关联。如在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有人增加了《致文学》(赵丽宏)这篇文章,是出于以下考虑:第一,初一学生对“文学”一词的概念还比较陌生或是模糊,增加此文完全有这个必要;第二,后者本身就是前者的一个部分,增加此文使之更趋完整;第三,两者语言风格完全相同。另外,为了兼顾写作训练,可以增加《未上锁的门》(选自《读本》)。因为前一扇门是形象生动的比喻义,后一扇门则是社会生活中的实在义,两“门”并放一起,有助于学生从“字面”进到“字里”再走出“字外”进行深刻地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还有,教材所安排的单元习作教学,无论从训练的量上来说,还是从训练内容上来说,都是实在不足取的。笔者从实践中总结认为,实行“随学而读、随读而写”的读写链接,既能取得活学活用、一举两得的学习效果,又能有效实现“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双赢目的。如在展开《为你打开一扇门》等内容阅读的同时,可以设计“我眼中的文学”和同样具有双义的“路”的两个层次写作训练。这种优化整合的训练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趁热打铁之中加强消化和巩固,还能充分显现出教学之乐、创造之美。
二、关于阅读写作整合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阅读和写作同属于能力素养范畴,是语文教学“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终极性体现。加强读写训练,能不断提升语文素养,有效实现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教学”,对于语文学习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良性循环效用。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读写整合的有效训练呢?
1.立足教材内容,展开读写整合,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方向和依据,我们只有努力创建多维教学结构,通过对讲读内容和推荐阅读篇目进行解析,逐步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在深化阅读情感的同时,注重历练学生阅读创新的能力和素养,并逐步将之与写作迁移链接,从而实现厚积薄发、学用结合的目标。一是注重对教材内容的阅读感悟,扩大词汇量的吸纳储存,提升学生遣词造句的学用能力,以此完成知识的原始积累。二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感受,让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中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从中逐步完成世界观的自我塑造和审美体验的沉淀过程。如吴晗在《谈骨气》中强调的“中国人骨气”,余光中在《乡愁》中谈及的“思乡爱国情感”,《七律长征》之中洋溢着的“气势磅礴的革命情怀”,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显现的“人间正义”等等,都是永不过时的灵魂真谛。学生在“吟哦讽诵”和“学牛吃草”中,终会渐有所得、丰而实之。三是让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剖析和评价,逐步学会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完成思维的求异拓展过程。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对于同样的一棵树、一株草和一丛花,为什么有人视而不见,而有些人却能心生波澜、浮想联翩呢?为什么久违中举与真正中举,对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都是同样的不幸?诸如此类,这些由阅读思维直通写作的构思和立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四是在立足于教材时注重拓展,在读写中实行有效迁移。“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汉代刘向眼里,书是“医愚良药”;在高尔基眼里,书是“救命面包”;而在歌德眼里,书则是“高尚之人”。一言以蔽之,让学生徜徉在优秀作品中与之对话,能从中汲取源源的精神食粮。
2.增加课外阅读,展开读写整合,有效实现素养的迁移运用
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 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一是读书可以启迪智慧、改造思维,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可以树立全新形象。通过读书,帮助学生构建规范化道德标准,养成辨证思维习惯,学会逆向思维方式。以思维训练和素养提升为纽带,能够有效串起读写环节,写作的积累和提高也能得到体现与落实。二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意味着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体现在写作中,同时也是有效阅读的不可缺失要素。在写作中势必涉及选题、择材、立意、谋篇布局、写法运用等环节,蕴藏期间的情感锤炼对阅读过程足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在有效阅读中,无论是字词句的读悟解析,还是文章结构、写法的把握,都是知识的积累和素养的提高,对写作会产生帮助和支撑;换言之,在写作中积累形成的写法和经验对提升阅读也会提供反支撑作用。此外,要引导学生在关注生活中学会个性化体验,学会用书中的个性来熏染自我个性,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生成创造之花。如果能够从书本和现实中获得感受和新意,离创作之路也就一步之遥了。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之余,可通过扩补改写和续写的方式进行仿写或迁移训练,以“再造作文”的形式来实现读写整合。
3.坚持读书动笔,展开读写整合,有效形成牢靠的读写链接
首先,我们要努力创设环境和条件,培养学生“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意识,并使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其次,要本着“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善于突破创新,能够对现有作品进行慎问和质疑:一是着力从环境出发,善于对作品人物和情节适当质疑。比如,对于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的分析评价,不应当离开相应的历史环境。二是善于从事理出发,对小说主题和写作技法大胆质疑。当然,阅读质疑不只是为了加深对作品的认读,更多的应是教会学生个性化思维方法,让他们能够形成反判思维。俗话说情由景生、言由心生,只要形成反判性思维,自然就会有话可说。笔者曾经负责读写兴趣小组,从中探索到一套读写做法:一是引导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就其整体或重要方面来评读,进而感知文本大意,学会概括初写;二是深刻感知作品的语言温度,学会挖掘再写;三是与作者对话,在填补文本空白时,敢于与作者质疑商榷。这一想法难道没有社会道理吗?四是在悟读基础上,通过“以赛激趣促学”,开展读写链接。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效果比较显著。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一、关于阅读写作整合训练的意义和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语文书是学生的世界”;而新课程理念下则成了“世界是学生的语文书”。本文认为,阅读和写作是学生通向世界、认知世界、反映世界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有些语文教师对于阅读,只是提出量的要求,至于阅读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阅读,却很少进行过深入的探究;写作训练亦是如此。其实,真正的阅读整合并不仅是语文读本内容前后顺序的调整,也并不只是对语文课本内容的一种简单充实,而是要更加讲究两者之间的相互通融、相互映衬和相互关联。如在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有人增加了《致文学》(赵丽宏)这篇文章,是出于以下考虑:第一,初一学生对“文学”一词的概念还比较陌生或是模糊,增加此文完全有这个必要;第二,后者本身就是前者的一个部分,增加此文使之更趋完整;第三,两者语言风格完全相同。另外,为了兼顾写作训练,可以增加《未上锁的门》(选自《读本》)。因为前一扇门是形象生动的比喻义,后一扇门则是社会生活中的实在义,两“门”并放一起,有助于学生从“字面”进到“字里”再走出“字外”进行深刻地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还有,教材所安排的单元习作教学,无论从训练的量上来说,还是从训练内容上来说,都是实在不足取的。笔者从实践中总结认为,实行“随学而读、随读而写”的读写链接,既能取得活学活用、一举两得的学习效果,又能有效实现“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双赢目的。如在展开《为你打开一扇门》等内容阅读的同时,可以设计“我眼中的文学”和同样具有双义的“路”的两个层次写作训练。这种优化整合的训练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趁热打铁之中加强消化和巩固,还能充分显现出教学之乐、创造之美。
二、关于阅读写作整合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阅读和写作同属于能力素养范畴,是语文教学“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终极性体现。加强读写训练,能不断提升语文素养,有效实现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教学”,对于语文学习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良性循环效用。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读写整合的有效训练呢?
1.立足教材内容,展开读写整合,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方向和依据,我们只有努力创建多维教学结构,通过对讲读内容和推荐阅读篇目进行解析,逐步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在深化阅读情感的同时,注重历练学生阅读创新的能力和素养,并逐步将之与写作迁移链接,从而实现厚积薄发、学用结合的目标。一是注重对教材内容的阅读感悟,扩大词汇量的吸纳储存,提升学生遣词造句的学用能力,以此完成知识的原始积累。二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感受,让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中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从中逐步完成世界观的自我塑造和审美体验的沉淀过程。如吴晗在《谈骨气》中强调的“中国人骨气”,余光中在《乡愁》中谈及的“思乡爱国情感”,《七律长征》之中洋溢着的“气势磅礴的革命情怀”,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显现的“人间正义”等等,都是永不过时的灵魂真谛。学生在“吟哦讽诵”和“学牛吃草”中,终会渐有所得、丰而实之。三是让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剖析和评价,逐步学会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完成思维的求异拓展过程。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对于同样的一棵树、一株草和一丛花,为什么有人视而不见,而有些人却能心生波澜、浮想联翩呢?为什么久违中举与真正中举,对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都是同样的不幸?诸如此类,这些由阅读思维直通写作的构思和立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四是在立足于教材时注重拓展,在读写中实行有效迁移。“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汉代刘向眼里,书是“医愚良药”;在高尔基眼里,书是“救命面包”;而在歌德眼里,书则是“高尚之人”。一言以蔽之,让学生徜徉在优秀作品中与之对话,能从中汲取源源的精神食粮。
2.增加课外阅读,展开读写整合,有效实现素养的迁移运用
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 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一是读书可以启迪智慧、改造思维,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可以树立全新形象。通过读书,帮助学生构建规范化道德标准,养成辨证思维习惯,学会逆向思维方式。以思维训练和素养提升为纽带,能够有效串起读写环节,写作的积累和提高也能得到体现与落实。二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意味着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体现在写作中,同时也是有效阅读的不可缺失要素。在写作中势必涉及选题、择材、立意、谋篇布局、写法运用等环节,蕴藏期间的情感锤炼对阅读过程足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在有效阅读中,无论是字词句的读悟解析,还是文章结构、写法的把握,都是知识的积累和素养的提高,对写作会产生帮助和支撑;换言之,在写作中积累形成的写法和经验对提升阅读也会提供反支撑作用。此外,要引导学生在关注生活中学会个性化体验,学会用书中的个性来熏染自我个性,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生成创造之花。如果能够从书本和现实中获得感受和新意,离创作之路也就一步之遥了。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之余,可通过扩补改写和续写的方式进行仿写或迁移训练,以“再造作文”的形式来实现读写整合。
3.坚持读书动笔,展开读写整合,有效形成牢靠的读写链接
首先,我们要努力创设环境和条件,培养学生“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意识,并使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其次,要本着“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善于突破创新,能够对现有作品进行慎问和质疑:一是着力从环境出发,善于对作品人物和情节适当质疑。比如,对于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的分析评价,不应当离开相应的历史环境。二是善于从事理出发,对小说主题和写作技法大胆质疑。当然,阅读质疑不只是为了加深对作品的认读,更多的应是教会学生个性化思维方法,让他们能够形成反判思维。俗话说情由景生、言由心生,只要形成反判性思维,自然就会有话可说。笔者曾经负责读写兴趣小组,从中探索到一套读写做法:一是引导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就其整体或重要方面来评读,进而感知文本大意,学会概括初写;二是深刻感知作品的语言温度,学会挖掘再写;三是与作者对话,在填补文本空白时,敢于与作者质疑商榷。这一想法难道没有社会道理吗?四是在悟读基础上,通过“以赛激趣促学”,开展读写链接。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效果比较显著。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