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探索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去享受快乐。各种版本的物理教材在编写时已体现了这一思想,教材中大量的实验和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现在的中考也突出了对实验的考查,尤其对能力方面的要求较以往有所提高。以往的实验复习多是采用先拉网式复习再习题训练的形式,但结果往往不理想。如何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让实验的复习变得高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研读课标明确点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是决定考试的难易程度、考点分布的重要依据。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及考试说明,对课标中理解层次的知识点及要求学生能独立操作的基本仪器要了然于胸。这部分内容应花大力气重点复习,如密度、电阻的测量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复习中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建立方向感。对于课标中属于了解、知道层次的知识点复习时就不能同等对待。如课标中对平面镜成像的要求是:“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这说明课标强制性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学习。但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并没有终结性的要求,也就是允许学生的探究不完整。事实上现在对平面镜成正立的像这一说法已淡化,只强调对称。对这样的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就一定要避免挖得过深、过细,绝不能剑走偏锋。对课标中有些STS内容在复习时不能掉以轻心,或干脆不复习。如课标要求“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在复习时就要抓住能量这一主线,将声、光、热、力、电与磁、化学的、生物的、自然的等各种能量串起来。包括对一些常见的生活和社会现象以及生动有趣的小实验的解释,同时要注意学科间的渗透。近几年这部分内容也成为了考试的热点。
2梳理课本穿成线
课标体现的是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并没有直接规范教材的内容,所以对课本的全面梳理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以本地区使用的苏科版《物理》为例,仅八年级上册教材中出现的插图就达到243幅,安排的学生活动35个。如果不对这些实验进行有效地梳理,分好类,整个复习就会显得杂乱无章。笔者把整个实验分为三类来进行复习。
2.1观察类
这类实验以课本出现的图片、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主。基本涉及不到测量仪器的使用,在复习时只要求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物理现象,得到正确的物理结论。如声音中“把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的小实验,只要学生知道,现象是感觉到声带在振动,结论是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就可以了。由于这类实验在教材中的数量特别多,在复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回归课本,熟悉每一幅图片,并能用规范的物理语言来描述现象及结论。另外,在课本后的练习题中对此类实验也有所提及,复习时不能遗漏。
2.2探究类
这类实验对学生的要求比第一类要高,实验中需要对现象或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探究内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探究规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要求学生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能对实验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探究的步骤、规律的应用、注意点都是考查的重点;第二种是探究影响因素。这类实验对学生的要求又比探究规律类要高,特别是对数据的处理,有时要作定量分析。如“探究电流大小的影响因素”,除了考查探究的过程,还突出了物理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的考查。对结论的表达,应强调规范,要围绕实验目的,不能答非所问。对实验的注意点、异常情况的处理都应和学生作深入讨论。这部分实验应指导学生做好整个初中阶段的整理,让学生掌握方法,触类旁通,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测量类
这类实验数量不多,但由于用到测量工具,有时还要进行间接测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大部分学生觉得比较困难,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按照能否进行直接测量,可将此类实验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基本仪器的使用。初中阶段共介绍了10个测量工具,共同的要求就是要知道量程、最小分度值、零刻度线等基本知识。其中电能表、电阻箱、秒表的使用,课标要求较低,只要能掌握读数就可以。而温度计、刻度尺、量筒、天平、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要求则较高。不仅要知道注意点,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还要能对使用错误后导致的后果有所了解。特别是天平、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困难。教师在复习时如条件允许,可让学生重温这些仪器的使用;第二种是间接测量。这类实验的共同特点是需要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仪器测量,最后通过公式进行计算。比如密度、电阻、机械效率的测量,速度、功率的估测等,这些知识点课标的要求均定位在“理解”水平上,重点考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实验的原理、仪器的选择、器材的作用、方案的设计、数据的分析、实验的评价都可成为考点。当然这部分实验虽然较复杂,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复习时可紧扣住实验原理来展开,因为从原理可推导出需测量的物理量,选择所需的仪器,进而就可确定实验的步骤,最终完成实验。对于缺少器材时的处理,如只有一个电表时电阻的测量,教师要做专题指导,让学生建立起等量代换的思想。如缺少电流表,可让电流相等,设计成串联电路,通过测电压算电流的方法来完成实验。其实测算类的实验也可以认为是公式的应用,不同的是数据的出现是靠实验测得的。
3回归生活结成网
点线都确定之后,如果能回归到生活应用,将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或相似的实验组成网络,则效率自然会提高。如铅笔是学生常用的文具,复习时就可利用它将一些实验串联起来。如“探究声音的产生”、“观察光的折射”、“比较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筷子提米”、“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模拟滑动变阻器”等。让学生自己对这些实验回顾、整理,学生的积极性高了,效果也好了。当然,类似的器材还有直尺、电灯泡、老虎钳等,复习时教师要做好相关的积累。再如电学部分的“探究影响电流的因素”、“伏安法测电阻”、“测定小电灯泡的功率”,由于实验采用的电路图相同,完全可以合并复习。同时让学生去讨论发现实验中一些细节方面的差异,如滑动变阻器的作用、电表量程的选择、实验数据的处理等。既提高了效率,又让学生掌握了一类实验的复习。
物理实验复习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在复习过程中如果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化繁为简,将零散的实验知识点穿成线,结成网,实验复习自然会变得高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回顾,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研读课标明确点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是决定考试的难易程度、考点分布的重要依据。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及考试说明,对课标中理解层次的知识点及要求学生能独立操作的基本仪器要了然于胸。这部分内容应花大力气重点复习,如密度、电阻的测量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复习中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建立方向感。对于课标中属于了解、知道层次的知识点复习时就不能同等对待。如课标中对平面镜成像的要求是:“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这说明课标强制性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学习。但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并没有终结性的要求,也就是允许学生的探究不完整。事实上现在对平面镜成正立的像这一说法已淡化,只强调对称。对这样的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就一定要避免挖得过深、过细,绝不能剑走偏锋。对课标中有些STS内容在复习时不能掉以轻心,或干脆不复习。如课标要求“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在复习时就要抓住能量这一主线,将声、光、热、力、电与磁、化学的、生物的、自然的等各种能量串起来。包括对一些常见的生活和社会现象以及生动有趣的小实验的解释,同时要注意学科间的渗透。近几年这部分内容也成为了考试的热点。
2梳理课本穿成线
课标体现的是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并没有直接规范教材的内容,所以对课本的全面梳理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以本地区使用的苏科版《物理》为例,仅八年级上册教材中出现的插图就达到243幅,安排的学生活动35个。如果不对这些实验进行有效地梳理,分好类,整个复习就会显得杂乱无章。笔者把整个实验分为三类来进行复习。
2.1观察类
这类实验以课本出现的图片、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主。基本涉及不到测量仪器的使用,在复习时只要求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物理现象,得到正确的物理结论。如声音中“把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的小实验,只要学生知道,现象是感觉到声带在振动,结论是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就可以了。由于这类实验在教材中的数量特别多,在复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回归课本,熟悉每一幅图片,并能用规范的物理语言来描述现象及结论。另外,在课本后的练习题中对此类实验也有所提及,复习时不能遗漏。
2.2探究类
这类实验对学生的要求比第一类要高,实验中需要对现象或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探究内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探究规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要求学生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能对实验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探究的步骤、规律的应用、注意点都是考查的重点;第二种是探究影响因素。这类实验对学生的要求又比探究规律类要高,特别是对数据的处理,有时要作定量分析。如“探究电流大小的影响因素”,除了考查探究的过程,还突出了物理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的考查。对结论的表达,应强调规范,要围绕实验目的,不能答非所问。对实验的注意点、异常情况的处理都应和学生作深入讨论。这部分实验应指导学生做好整个初中阶段的整理,让学生掌握方法,触类旁通,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测量类
这类实验数量不多,但由于用到测量工具,有时还要进行间接测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大部分学生觉得比较困难,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按照能否进行直接测量,可将此类实验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基本仪器的使用。初中阶段共介绍了10个测量工具,共同的要求就是要知道量程、最小分度值、零刻度线等基本知识。其中电能表、电阻箱、秒表的使用,课标要求较低,只要能掌握读数就可以。而温度计、刻度尺、量筒、天平、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要求则较高。不仅要知道注意点,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还要能对使用错误后导致的后果有所了解。特别是天平、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困难。教师在复习时如条件允许,可让学生重温这些仪器的使用;第二种是间接测量。这类实验的共同特点是需要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仪器测量,最后通过公式进行计算。比如密度、电阻、机械效率的测量,速度、功率的估测等,这些知识点课标的要求均定位在“理解”水平上,重点考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实验的原理、仪器的选择、器材的作用、方案的设计、数据的分析、实验的评价都可成为考点。当然这部分实验虽然较复杂,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复习时可紧扣住实验原理来展开,因为从原理可推导出需测量的物理量,选择所需的仪器,进而就可确定实验的步骤,最终完成实验。对于缺少器材时的处理,如只有一个电表时电阻的测量,教师要做专题指导,让学生建立起等量代换的思想。如缺少电流表,可让电流相等,设计成串联电路,通过测电压算电流的方法来完成实验。其实测算类的实验也可以认为是公式的应用,不同的是数据的出现是靠实验测得的。
3回归生活结成网
点线都确定之后,如果能回归到生活应用,将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或相似的实验组成网络,则效率自然会提高。如铅笔是学生常用的文具,复习时就可利用它将一些实验串联起来。如“探究声音的产生”、“观察光的折射”、“比较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筷子提米”、“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模拟滑动变阻器”等。让学生自己对这些实验回顾、整理,学生的积极性高了,效果也好了。当然,类似的器材还有直尺、电灯泡、老虎钳等,复习时教师要做好相关的积累。再如电学部分的“探究影响电流的因素”、“伏安法测电阻”、“测定小电灯泡的功率”,由于实验采用的电路图相同,完全可以合并复习。同时让学生去讨论发现实验中一些细节方面的差异,如滑动变阻器的作用、电表量程的选择、实验数据的处理等。既提高了效率,又让学生掌握了一类实验的复习。
物理实验复习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在复习过程中如果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化繁为简,将零散的实验知识点穿成线,结成网,实验复习自然会变得高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回顾,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