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学生创设“新课堂”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k12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通常只使用一本语文课本,教学资源贫乏,课堂四十分钟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敢于冲破课本的束缚,敢于发掘课本的资源,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为学生创设出新的学习资源,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超越教材,为学生开辟一个“新课堂”,满足学生的求知,更好地促使学生发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说”
  语文课本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经常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白”,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锻炼口才,提高表达能力。像教学《落花生》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讨论:学了这课,你喜欢什么样的人?
  有的学生说喜欢做像落花生的人,不只讲体面,但对别人有好处。
  有的学生说喜欢做像落花生的人,它不炫耀自己,但实用,对人有好处。
  有的学生认为喜欢做像桃子、石榴、苹果的人,不但外表好看,而且实用,现代社会尤其注重“包装”,两全其美是最好的。
  ……
  各种各样的回答,让人意外,让人佩服。他们实话实说,而且真情实感。在辩论争议的“新课堂”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
  又如学完了《登山》全文后,笔者问学生:“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充分抓住每一个机会,解放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教材挑战,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使课堂教学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二、创设机会,让学生“演”
  教材是一部很好的剧本,蕴含着情节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懂得紧扣教材,创设机会,让学生去演一演,在演中激发学习兴趣,在演中理解,在演中获取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麻雀》是一篇写得很好的文章,在学习课文后,学生对故事中的三个人物有所了解,我马上抓住这個机会,给课堂学习加了一条“尾巴”,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排练课本剧。学生很快就排练出来了,分好角色,还配上了道具。你看,那只“猎狗”露着锋利的牙齿(由一名哨牙的同学扮演),一步一步逼近“小麻雀”;“小麻雀”(由一名身材瘦小的同学扮演),双手无奈地拍打着,发出“叽叽”的叫声;“老麻雀”身披着一件外衣当羽毛,从高椅子“飞”下来,落在“猎狗”与“小麻雀”之间,双臂张开、扇动外衣,真有点像扎煞起羽毛,绝望尖叫,准备与“猎狗”展开搏斗……看着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课堂气氛顿时推向高潮,学生身上的潜能是无法想象的,他们的爆发力让人吃惊。只有充分发掘教材的资源,为学生创设表演的舞台,学生才能全面发展。
  三、创设契机,让学生想象
  新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我们应该结合教材,创设契机,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鼓励学生给课文写故事结尾,续写故事,写科学幻想故事等。如《她是我的好朋友》中,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阮恒,阮恒立即停止了哭泣。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医生会说些什么?鼓励学生写下来。学习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后,笔者结合美国攻打伊拉克的的现状,让学生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学生通过观看电视新闻,阅览报纸、杂志,网上浏览等了解情况、收集资料,然后感情真切给外国小朋友写信。信中有对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的关心、问候;有对美国霸权行为的批判;有的学生通过描写他们从电视新闻上看到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的不幸表示同情后,联系到自己能生存在和平祖国和拥有幸福生活的珍惜;有的学生则想发明一些医疗器材给他们治病或武器帮助他们驱赶敌人等……那一封封的信件,一行行的文字,让人感动。学生就是一潭清水,扔一块石头,就会激起一圈圈的涟漪,石头越大,激起的浪花越高。老师懂得抓住契机,点燃学生心中的想象之火,发掘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创设机会,让学生“找”
  教材是有限的教学资源,但社会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及实践机会无处不在的。我们要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鼓励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到书本上、到网络世界里寻找、学习更多的知识,为学生开辟自主学习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学《长城》之前,笔者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便各显神通,有的钻进图书馆,有的上网搜索,有的请教别人等,最后,他们搜集了多方面的内容,有的关于长城地理位置,有的关于长城传说的,有的关于长城历史的,有的关于长城游览的……,形形式式,拓宽了学习的渠道。又如学习了《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后,笔者让学生个别或小组课外去查找更多的有关生物共栖的现象,两星期后举行汇报会。这样进行课堂的“开放”,让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求知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施展才华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求知,学会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为此,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教材内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立足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创设新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具有求知的意识和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掌握一定的词汇数量是小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必要基础,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目标。词汇教学既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所在。学生的词汇能力直接影响其听、说、读、写、译五方面能力。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农村小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词汇不理想,成为影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和教育教育质量提升的短板。为此,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要及时分析影响词汇教学的因素,探索有效的词汇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改进小学和记忆方法,积累
【摘要】在中小学阶段,每个学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的学生,他们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以消极的姿态对付教师,平时对于学习也是敷衍的态度。本文就寻找农村中小学生的厌学成因以及转化策略进行探究,通过对症下药的方式转化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生;成因;转化策略  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不喜欢某一科目的教师、学习比较困
前几年,学校围绕骨干教师的培养目标,开展师徒结对的活动。一位语文导师为徒弟们引入一种全新的语文实践课——经典进课堂。这是基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改革实践活动。为此,我们进行了为期一个学年的语文课程改革。率先开展经典进课堂的是六个实验班,分别为五年级两个班,三年级两个班,二年级两个班,之所以每年级选择两个班,是为了在实践中有互相学习和研究的同道中人,探索路上能互相切磋。  实践中
【摘要】当代的人民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作为学生的能力培养者和引路者。因此,教师需要积极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奠定基础。本文将从开发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注重运用引导性评价语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改进作业模式,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四个方面浅析培养与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程资源;学习方
【摘要】时代在急剧发展,用儒家思想中沉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打开学校新时代德育工作局面,经过研究和实践,是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价值趋向的。结合学校的校情、师情、生情,进一步在传承儒家思想的实践中,做到既密切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又充分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另外又提高了社会认同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校新时代德育的效果。  【关键词】儒家思想;提升;新时代;德育;效果  一、认真分析学校背景  学校在开展以
【摘要】利用乐课平台,以“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的教学为例,进行提高初中化学线上教学有效性的实践。通过语音授权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在讨论区的讨论、每学完一个知识点及时练习、进行多形式反馈等方式进行教学,提高线上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线上教学;导电性;酸碱盐;有效性  一、案例背景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依据“停课不停学”的精神,教师们需要更新教学观念,
皮亚杰认为个人的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小学低年段是处于运算阶段,他们以表象进行思维,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1],出现了一定的逻辑思维,但思维还是直接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身体验,因此,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孩子已有的知识概念,注重教学的现实性,以儿童的视角去组织教学,建构科学概念。  一、设置关联性的导入,顺应学生的认知 
【摘要】“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品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综合素养需要从小培养,尤其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家长都应该引起重视。本文以山海品格为例,结合山海精神与品格来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此,笔者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山海精神;山海品格;道德修养  “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的耸立云端;海不解释
STEM教育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各种创客空间、STEMC育课程,越来越多的进入到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在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校外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模式与课程,校外教育机构更加有条件结合创客教育、STEM教育,依托各类创客、创新空间、科技功能室、科普长廊等场馆,融合自然、科学、技术、科技等学科开展综合实践课程。该文分析了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背景、优势、应用与变化,为进一步提升校
【摘要】科技课程思政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具身性,在科技活动中充分考虑学习者身体与身体、身体与环境互动。本文结合科技教育的多年实践经验,以具身认知视觉对科技课程思政进行分析,研究其提升师德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具身认知;科技;课程思政;教师;师德  现时我国大中小学的思政课程,各个学段均有各自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小学是启蒙,初中注重思想基础,高中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