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卓有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衙门化、学术造假与腐败、盲目扩招等。因此,培养综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以人才品质促高校发展,就显得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改变大学人才培养的模式,使高等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发展。
一、根据实际情况,按需设置专业
1. 按需设置,打造品牌
高校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新为先导,主动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社会发展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计划。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坚持“按需设置,注重效益,提升品质,打造品牌”的原则,形成完善的专业自主调控优化机制;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学分制,积极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以特色打造品牌。
2. 拒绝盲目扩招
扩招使得更多的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升了我国整体国民素质,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能盲目扩招。近几年来,高校扩招风一直在刮,这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盲目扩招必然带来教育资源的稀缺。扩招必然要求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有限的土地资源就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一大瓶颈。其次,教育资源的过度稀缺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一所高校就是一个培养人才的“企业”,一所高校办的是否成功,判断的根本标准就是它所培养的人才在进入社会后,为社会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在全国大学扩招风鼎盛之时,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却拒绝进行第二轮扩招,集中力量提升培养人才的品质,在他出任校长的第一个任期里,中国科技大学的理科实力显著增强,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六大学科水平均有较大提升。在教育部发布的2007年至2009年一级学科评估高校排名中,中国科技大学有十多个学科名列前茅。如果我们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扩招,必然导致师资、设备等一系列教育资源的稀缺,久而久之,就要影响到所培养人才的品质。所以,中国高校不能一味追求短期利益,大规模盲目扩招,更应重视对人才品质的提升。以品质促发展,在竞争中胜出。最后,盲目扩招必然导致就业紧张。盲目扩招的结果必然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盲目扩招→教育资源稀缺→教育质量下降→就业紧张→为缓解就业压力展开新一轮的扩招→招生数量加大的同时,必然会导致新一轮的就业紧张。
总之,我们的大学教育必须在保证并且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尊重高校必然扩招的现实,而又不盲目扩招,才能使高等教育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
二、在课程设置上,保持特色,因材施教,提升品质
1. 保持特色,坚持原则
(1)以特色求发展。“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温家宝总理如是说。一所好的大学,要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必须有适合本校条件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必须有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教科书编排。
(2)全局性的战略部署。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并不是毫无原则,高校改革必须有一个全局性的战略部署。目前大学教科书种类繁多,不同学校的同一专业,甚至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不同班级所用的教材就完全不一样,笔者建议在进行科学调研讨论后专门就各个专业课程编写全国统一教材,当然各地方也可针对当地情况编写地方统一教材。统一的关键是要由专业人士科学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材质量。由于大学专业课程繁多,统编教材工作量会很大,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统一规划成功就可以真正地整体把握大学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品质。
总之,我们既要坚持特色发展,利用地域资源,使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与文化传承转化为学校办学和发展的优势与特色,形成持久稳定的办学方式和社会公认的、独特优良的办学特征,又要坚持全局性的战略部署,使用符合实际的统编教材,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 因材施教,提升品质
(1)因材施教。首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高校要制定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培养方案,即对学术型的学生、应用型的学生、创业型的学生以及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根据具体条件制订适合学生的培养方案。以笔者讲授的《现代汉语》课程为例,播音专业、编导专业和中文专业所讲授的侧重点就各有不同:编导专业侧重语言使用,播音专业侧重语音方面,中文专业则语音、词汇、语法都要涉及。其次,对不同个体因材施教。不同个体,自身性格、学术背景都不同,只有对不同的个体因材施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播音专业学生学《现代汉语》为例,由于学生的方言、方音背景不同,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就必须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训练:河南、山东学生方言中有尖音现象,江西、湖南等地学生前后鼻音不分,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对其做有针对性的训练。
(2)以产带研,提升品质。首先,高校教育产业化势在必行。改革开放以来,效益观念已深入人心,高校教育产业化势在必行。教育产业已经成为新世纪中国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长期以来,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直是各高校努力探索的课题。把科研成果最大程度地效益化,高校从中获得收益,进一步改善科研环境,而企业则从中获取科研支持,达到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取得“双赢”,是高校努力实现的一个目标。其次,高校自身也是一个效益生成点。自从全国高校扩招以来,日益增多的在校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如何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成为高校后勤系统的巨大压力。近年来,各大高校相继实行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把高校的饮食、物业、卫生“抛”向社会,引入竞争机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这些产业的效率,美化校园环境,高校还能从中获利,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3. 调整内容,提升品质
时下,大学校园里有“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之语,还流传着“大一是‘实习生’,观察积累,瞅准机会,偶尔逃之;大二是‘熟练工’,分轻重缓急,酌情逃之;大三大四是‘老油条’,逃课没商量”这样一段顺口溜,甚至现在还出现了“逃课族”、“新逃课族”这样的说法,大学生逃课现象由此可见一斑。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调整内容,提高实用性。为什么要逃课?究其原因,一部分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科学,课堂内容陈旧,跟现实脱节;还有一部分学生准备考研,课堂内容跟考试无关。因此,学校、教师,应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所讲授的内容,使书本知识尽量结合实际,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使学生感觉到其实用性;另外,课堂内容应该适当地向考研学生倾斜,引导其在备考过程中事半功倍。
(2)增强趣味,提高可听性。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是因为自律能力差而逃课,那么对这部分学生,除了学校要制定相应的一些惩罚措施外,课堂内容的调整也是必要的。具体来说,教师应努力做到深入浅出,把一些理论内容讲的生动一些,活泼一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可听性。总之,我们要致力于调整课堂内容,把学生“吸引”进课堂,而不是“赶”进课堂。
另外,基于和谐发展的要求,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关心与爱护,增强教师的培训力度,积极向国际一流大学派遣师资而不是目前的自由出访一般性大学,适度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逐步培养出站在国际科学前沿、教学优秀、充满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高等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上连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下接我国的高考制度与中小学教育制度,是关系国计民生,涉及诸多群体的发展利益与社会稳定的大战略。故面对高校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解放思想,创新设置模式,提升所培养人才的品质,以品质提升促高校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东.新世纪高校教育改革的几点看法[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
[2] 吴华润.高校教育改革方向之我见[J].中外企业家,2009,(5).
[3] 邹恒甫.高校改革之殇[J].西部论丛,2008,(6).
责任编辑:徐建秋
一、根据实际情况,按需设置专业
1. 按需设置,打造品牌
高校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新为先导,主动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社会发展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计划。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坚持“按需设置,注重效益,提升品质,打造品牌”的原则,形成完善的专业自主调控优化机制;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学分制,积极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以特色打造品牌。
2. 拒绝盲目扩招
扩招使得更多的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升了我国整体国民素质,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能盲目扩招。近几年来,高校扩招风一直在刮,这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盲目扩招必然带来教育资源的稀缺。扩招必然要求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有限的土地资源就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一大瓶颈。其次,教育资源的过度稀缺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一所高校就是一个培养人才的“企业”,一所高校办的是否成功,判断的根本标准就是它所培养的人才在进入社会后,为社会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在全国大学扩招风鼎盛之时,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却拒绝进行第二轮扩招,集中力量提升培养人才的品质,在他出任校长的第一个任期里,中国科技大学的理科实力显著增强,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六大学科水平均有较大提升。在教育部发布的2007年至2009年一级学科评估高校排名中,中国科技大学有十多个学科名列前茅。如果我们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扩招,必然导致师资、设备等一系列教育资源的稀缺,久而久之,就要影响到所培养人才的品质。所以,中国高校不能一味追求短期利益,大规模盲目扩招,更应重视对人才品质的提升。以品质促发展,在竞争中胜出。最后,盲目扩招必然导致就业紧张。盲目扩招的结果必然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盲目扩招→教育资源稀缺→教育质量下降→就业紧张→为缓解就业压力展开新一轮的扩招→招生数量加大的同时,必然会导致新一轮的就业紧张。
总之,我们的大学教育必须在保证并且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尊重高校必然扩招的现实,而又不盲目扩招,才能使高等教育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
二、在课程设置上,保持特色,因材施教,提升品质
1. 保持特色,坚持原则
(1)以特色求发展。“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温家宝总理如是说。一所好的大学,要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必须有适合本校条件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必须有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教科书编排。
(2)全局性的战略部署。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并不是毫无原则,高校改革必须有一个全局性的战略部署。目前大学教科书种类繁多,不同学校的同一专业,甚至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不同班级所用的教材就完全不一样,笔者建议在进行科学调研讨论后专门就各个专业课程编写全国统一教材,当然各地方也可针对当地情况编写地方统一教材。统一的关键是要由专业人士科学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材质量。由于大学专业课程繁多,统编教材工作量会很大,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统一规划成功就可以真正地整体把握大学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品质。
总之,我们既要坚持特色发展,利用地域资源,使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与文化传承转化为学校办学和发展的优势与特色,形成持久稳定的办学方式和社会公认的、独特优良的办学特征,又要坚持全局性的战略部署,使用符合实际的统编教材,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 因材施教,提升品质
(1)因材施教。首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高校要制定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培养方案,即对学术型的学生、应用型的学生、创业型的学生以及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根据具体条件制订适合学生的培养方案。以笔者讲授的《现代汉语》课程为例,播音专业、编导专业和中文专业所讲授的侧重点就各有不同:编导专业侧重语言使用,播音专业侧重语音方面,中文专业则语音、词汇、语法都要涉及。其次,对不同个体因材施教。不同个体,自身性格、学术背景都不同,只有对不同的个体因材施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播音专业学生学《现代汉语》为例,由于学生的方言、方音背景不同,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就必须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训练:河南、山东学生方言中有尖音现象,江西、湖南等地学生前后鼻音不分,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对其做有针对性的训练。
(2)以产带研,提升品质。首先,高校教育产业化势在必行。改革开放以来,效益观念已深入人心,高校教育产业化势在必行。教育产业已经成为新世纪中国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长期以来,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直是各高校努力探索的课题。把科研成果最大程度地效益化,高校从中获得收益,进一步改善科研环境,而企业则从中获取科研支持,达到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取得“双赢”,是高校努力实现的一个目标。其次,高校自身也是一个效益生成点。自从全国高校扩招以来,日益增多的在校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如何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成为高校后勤系统的巨大压力。近年来,各大高校相继实行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把高校的饮食、物业、卫生“抛”向社会,引入竞争机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这些产业的效率,美化校园环境,高校还能从中获利,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3. 调整内容,提升品质
时下,大学校园里有“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之语,还流传着“大一是‘实习生’,观察积累,瞅准机会,偶尔逃之;大二是‘熟练工’,分轻重缓急,酌情逃之;大三大四是‘老油条’,逃课没商量”这样一段顺口溜,甚至现在还出现了“逃课族”、“新逃课族”这样的说法,大学生逃课现象由此可见一斑。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调整内容,提高实用性。为什么要逃课?究其原因,一部分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科学,课堂内容陈旧,跟现实脱节;还有一部分学生准备考研,课堂内容跟考试无关。因此,学校、教师,应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所讲授的内容,使书本知识尽量结合实际,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使学生感觉到其实用性;另外,课堂内容应该适当地向考研学生倾斜,引导其在备考过程中事半功倍。
(2)增强趣味,提高可听性。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是因为自律能力差而逃课,那么对这部分学生,除了学校要制定相应的一些惩罚措施外,课堂内容的调整也是必要的。具体来说,教师应努力做到深入浅出,把一些理论内容讲的生动一些,活泼一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可听性。总之,我们要致力于调整课堂内容,把学生“吸引”进课堂,而不是“赶”进课堂。
另外,基于和谐发展的要求,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关心与爱护,增强教师的培训力度,积极向国际一流大学派遣师资而不是目前的自由出访一般性大学,适度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逐步培养出站在国际科学前沿、教学优秀、充满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高等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上连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下接我国的高考制度与中小学教育制度,是关系国计民生,涉及诸多群体的发展利益与社会稳定的大战略。故面对高校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解放思想,创新设置模式,提升所培养人才的品质,以品质提升促高校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东.新世纪高校教育改革的几点看法[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
[2] 吴华润.高校教育改革方向之我见[J].中外企业家,2009,(5).
[3] 邹恒甫.高校改革之殇[J].西部论丛,2008,(6).
责任编辑:徐建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