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数九话消寒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l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阳历12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道270度时,北半球逐渐进入了最寒冷的日子,即“冬至”开始。从这天开始,自古以来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数九、画九和写九的习俗,后来这种传统民俗文化也传入清代宫廷之中。本讲依据档案文献和私家著述所载,简述从“冬九九歌”到“九九消寒图”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实物档案讲述清宫所藏的各种“九九消寒图”使用方法和记载内容,管窥民俗文化生活之一斑。
  一、从“九九歌”到“九九消寒图”
  冬至是由天文节气演变成的传统节日,亦称冬节、长至节、贺冬节、亚岁等。古代的冬至节习俗,上起百官朝贺,吉服放假,红笺互拜,下至百业停工,相互宴请,馈赠礼品,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其中习俗之一,就是从这天开始数九。
  关于数九的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迄今尚未见到确切的文字记载。但我们从敦煌和居延汉简中,却发现有“九九”的残文。虽然这与数九习俗,未必有必然的联系,但起码说明当时人们已有“九九”的说法了。现在见到记载数九文字最早的书,是公元550年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书中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之句。
  九九歌在全国各地流传甚广,人们按照各地的农事物候和风俗习惯,编排出各自的九九谚语和顺口溜,供人们记忆和应用。据史籍记载和各地民俗志书所见,从长江南北到黄河上下各地都有数九之说,只是同中有异,版本不一。在我国北方流传最广的一首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三言两语就把节气的寒冷程度与自然景物的变化关系说清了,歌词朗朗上口,便于流传记忆。
  《帝京景物略》中说: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獦蚤出。
  而在南方则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另有说法。浙江一带流传的是: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栨;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猪狗躺湿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懒腰,蚊蝇虼蚤出。
  江苏常州等吴文化地区流传的是:头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冻得索索抖;五九四十五,穷汉街上舞;六九五十四,蚊蝇叫吱吱;七九六十三,行人着衣单;八九七十二,赤脚踩烂泥;九九八十一,花开添绿叶。
  江苏丹阳地区为: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中心腊,河里冻死连毛鸭,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喜荫地,九九八十一,送饭地里吃(意即农忙了)。
  总之,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九九歌,虽然说法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对冬去春来季节交替变化和耕作、生活情景的描绘,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反映和天气征兆,表明了冬九九中的气候变化发展规律。同时,人们根据九九歌与节气的变化规律,逐渐形成了一些谚语。像“春打六九头”,是说立春一般总是在六九前一天。又有头九暖主寒,谚云“头九暖,九九寒”。又谓四九时必多雪雨,谚云“雨雪连绵四九天”。又云冬至前宜寒,谚云“冬前弗结冰,冬后冻杀人”等等。九九歌与谚语的在民间的流传,既可以帮助人们判断寒暑更迭信息、农耕的时令以及在生产、生活上如何适应的要求,又可以满足人们对民俗文化娱乐审美的精神需要。
  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民间又产生了“九九消寒”的习俗。而且这种习俗愈来愈丰富多彩,形式也不断翻新。我国最早有“画九”之法。相传南宋爱国志士文天祥被元军押到京城,时值冬至日,他在狱中面对冬季凛冽寒风的考验,胸怀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大无畏精神,在狱中的墙壁上画了一株红梅,共有九枝,每枝九蕾,每天将一蕾改缀成花,九九八十一天画满九九八十一朵花,既计算着被囚的时日,又表达了自己凌霜傲雪的英雄气概,寒消之日,慷慨就义。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依据文天祥的意趣,逐渐演变成了不同版本的消寒图。《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云:“至日数九,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毕,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之图”。更有韵致的是,斯时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孚《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所以杨氏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不过也有人对此举颇有微词,查嗣瑮在《燕京杂咏》有诗为证:学画消寒九九图,红窗费尽好工夫。朝朝和墨番番数,算到花朝得了无。孙雄《燕京岁时杂咏》亦云;素梅一瓣染成朱,画出消寒九九图。过客光阴如箭激,撝戈迴日费工夫。
  二、清代盛行填写《九九消寒图》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随着满汉文化的日益融合,作为填写《九九消寒图》这种岁时风俗,也渐入宫廷并颇为盛行。现发现宫中写有“津飞红苑流香春送风”字样当年刷印消寒图使用的图版(图三)。据清吴振棫所著《养吉斋丛录》记载:“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字皆九笔也。懋勤殿双钩成幅,题曰‘管城春满’。内直翰林诸臣,每年冬季都要填写这种“九九消寒图”。先由宫中懋勤殿制成待填描写的消寒图。该图四周采用木框插榫而成,并裱以纸绫。其“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寓迎春之意。每年冬至节前挂在室内,届时由室主人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起,逐日填廓,每字九笔,每天一笔,每填写完一字便过一九,句成而九九八十一天尽(图一)。图上所注“管城春满”四字。据韩愈《毛颖传》解释:笔受封于管,号“管城子”。“管城子”乃笔之别称,寓笔成春满庭之意。
  人们创作了很多这种词句,如:“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前春幽挟草巷重茵”、“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字样,也凑成八十一笔,只是用字笔画略作繁减,每日一笔,八十一天即可完成一幅消寒图。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如上联为: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下联是: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一幅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冬尽联成,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后来觉得每天简单描写一笔,意犹未尽,索性把消寒图每字刷印好,然后在笔画上记录当日的晴阴冷暖。像“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幅,“亭”字的第一笔上写的是“今日风”;第二笔上记的是“晴暖有风日也”;第三笔上填有三字“晴暖日”;第四笔上则是“早晴晚阴”;第五笔上又是“晴暖日”……但后来所记内容更为详细,如(图二)“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一幅,用白色细笔填写当日天气情况。春字的第三笔“终日凉风侵入皮肤如刀刺”,在其他笔画中见有“清晨阴冷过午后方见日、祭灶天凉糖瓜入市、腊月正当廿四日天光阴冷万象将更新、午后起寒风尘沙扑面日”的内容,但也有“万寿无疆”、“浪费笔墨今日休”与记载天气情况无关的字样。总之每日记载详略,要视当日笔画长短而定。因此,当一幅“消寒图”填完之后,则成了是年冬季天气情况的档案记录,“每岁相沿,遂成故事”。
  三、清代流行的消寒诗图
  关于消寒诗图目前见诸文字记载的是明代刘若愚的《明宫史》,其中提到宫中年年都要由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诗图,“每九诗四句,自‘一九初寒才是冬’始,至‘日月星辰不住忙’止”。并说此制亦“不知缘何相传,年久遵而不改”。可惜他没有把诗全记下来,他认为是瞽词俚语之类,“非词臣应制所作,又非御制,”不值得记,其实这正是风俗志中的好材料,由‘一九’说到‘九九’,可能都有些具体内容的。
  在清朝道光年间,山东潍坊有位名叫王之瀚的文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写就了一首《九九消寒图》诗。九首绝句分别写在八十一格的“八卦爻象图”内。诗云:“一九冬至一阳生,万物自始渐勾萌,莫道隆冬无好景,山川草木玉妆成。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间休息掩紫关,千家共盈享年福,预计来年春不困。三九严寒水结冰,钓罢归来蓑笠翁,虽无双鲤换新酒,且见床头樽不空。四九雪铺满地平,溯风冽冽起新晴,朱绨公子休嫌冷,总有樵夫赤足行。五九元旦一岁周,茗香酿酒答钟麻,太平天子朝元日,万国衣贯拜冕旒。六九上元佳景多,满城灯火迎星河,寻常巷陌皆车马,到处笙歌表太和。七九至数六十三,堤边杨柳若含烟,红梅几点传春讯,不待东风二月天。八九风和日日迟,名花先发向阳枝,即今河畔冰开日,又是渔翁垂钓时。九九鸟啼上苑东,青春草色含烟蒙,老农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卧龙。”这首九九消寒诗不仅介绍了节段的气候特点,还叙述了民情风俗及农事活动。被世人称之为农村的“数九科教诗”。
  笔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宫中杂档中,也发现有一幅《消寒诗图》(图五),使用年代不详。全图每九诗四句,共三十六句,共计252个字,特引述诗文如下:
  头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万物生,尧汤舜禹传桀事,武王伐纣列国分。二九朔风冷难当,临潼斗宝各逞强,王翦一恕平六国,一统江山秦始皇。三九纷纷降雪霜,斩蛇起义汉刘邦,霸王力举千斤鼎,弃职归山张子房。四九滴水冻成冰,青梅煮酒论英雄,孙权独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属晋公。五九迎春地气通,红拂私奔出深宫,英雄奇遇张忠俭,李渊出现太原城。六九春分天渐长,咬金聚会在瓦岗,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琼敬德保唐王。七九南来雁北飞,探母回令是彦辉,夤夜母子得相会,相会不该转回归。八九河开绿水流,洪武永乐南北游,伯温辞朝归山去,崇祯无福天下丢。九九八十一日完,闯王造反到顺天,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国大清坐金銮。
  在这首“九九消寒诗图”中,从远古的“三皇治世”,到“大清坐金銮”,提到了我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时空跨度大,内容丰富,读来耐人寻味。在这幅诗图中,诗句又交叉双环绕的葫芦型,围绕着“雁南飞哉(栽)柳芽待春来”九个字转写下来,每字亦均为九笔,每日一笔,“九九八十一日尽。”消寒诗图每年逢冬至之前,便挂在宫廷的居室中,是一种用文字笔墨来娱乐记时消遣之作。
  四、逊清皇室的消寒图与消寒益气歌
  溥仪小朝廷时期,还使用过两种“九九消寒图”,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溥仪全宗》案卷中。将《九九消寒图》做成“井”字型,九方格:每格内有九个圆圈,共为八十一个圆圈,一天画一圈,通过阴阳鱼记录反映冬九九每天的天气情况(图七)。据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京都风俗志》亦有“冬至日,俗谓之属九,或画纸为八十一圈。每日分阴晴图一圈,记阴晴多寡,谓之九九消寒图,以占来年丰歉”之句,当指此图式。
  然而与记载不同的是,在该图的左右上角,注明此图的画法是:上清(晴)下阴左风,右雨雪点当中。据查考,这与民间流行的《点九图》图案画法口诀相一致。民间九九消寒图民谚则云:“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即按“上点晴(○)下点阴(○)左风(○)右雨(○)雪中心(☉)”的规则,在该天圆圈四周,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划一横杠,或中心加点,简明清楚。也有用不同颜色来标注的,完颜佐贤《康熙遗俗轶事饰物考》一书中记载:“晴涂红色,阴蓝色,雨涂绿色,风涂黄色,雪可以空白不涂,或填铅粉。九九完成,已是冬去春来,每格笔画颜色不同,五颜六色,美不胜收。”而溥仪填的这张消寒图,先用笔画好圆圈,在圈内则利用我国古代的阴阳鱼图案来表明天气情况。这恐怕也是宫廷为了有别于民间的一种做法。   阴阳鱼图黑白两色组成,在一个平面圆中,黑白之间的界限是一条波动的曲线,造成静中有动,有分有合;一半是黑,一半是白,构成阴阳相对,黑象征阴,白象征阳。在黑的一半中有一白眼,在白的一半中有一黑眼,形状似鱼,故名阴阳鱼。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充分体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无穷变化,达到内容和形式完美的有机结合。所以,用阴阳鱼图案点画消寒图是有一定哲理的。
  我国古代很早就知道全年什么时候最冷。春秋时代的《管子·幼官》中所列举的三十个节气内,就把最冷日期定在“大寒至”、“大寒之阴”、“大寒终”三个节气内。其中每年一月二十一日至二月四日为最冷,称为“大寒之阴”。消寒图上的“上晴下阴”,不仅有晴天与阴天,更含有天气稍暖与寒冷之意。
  溥仪小朝廷时期,幽居深宫,忧苦寂寞。为了排遣寂寞,侍臣们特为他编制了《消寒益气歌》(图四)。《消寒益气歌》每九有一歌名,即:七星拱一,左右合和,三星在户,四平八稳,一门五福,六合得正,奇财子禄,八方朝贡,九五至尊。其全部歌词照录如下:
  阿弥陀佛第一声,一九阳回日日增。有位古佛释迦祖,一个木鱼一本经,一意渡众生。阿弥陀佛第二声,二九阳回万物生。二位仙师和合子,二人同意念真经,事事都亨通。阿弥陀佛第三声,三九阳回喜气盈。三位星君福禄寿,三阳开泰阳明通,吉人靠天公。阿弥陀佛第四声,四九阳回四相通。四面观音四面渡,四时吉庆喜相逢,养气自然平。阿弥陀佛第五声,五九阳回向阳生。五位古佛正中坐,五伦顺序五路通,无处不兴隆。阿弥陀佛第六声,六九阳回地气通。西来六祖达摩子,面壁十年渡众生,感化不非轻。阿弥陀佛第七声,七九阳回动春风。七夕仙子从天降,福禄寿考汾阳公,德厚享高龄。阿弥陀佛第八声,八九阳回细柳青。八洞仙人八种宝,齐向瑶池祝寿星,仙酒醉长生。阿弥陀佛第九声,九九阳回遍地青。九星斗姥云端坐,九如散与帝王宫,九洲复大清。
  这张《消寒益气歌》,每九的九个圈构成的图案与这九歌名相合。例如:左右合和图,左右各四圈,底部用一圈联合起来。三星在户图,则是三圈在中,其余六圈构成门户之门字形。八方朝贡图,八个圈分布四周与中心圈相连。另外,与其他消寒图不同的是,有的在同一天的圈内,竟记有三种符号,记录了是日天气变化的复杂情况。《消寒益气歌》是另一种形式的消寒图,原实物长39.1厘米、宽28厘米。与上述九九消寒图(图七)相比较,除画法、形式不同外,有两点相同之处:一是起止时间相同,都是从阴历十一月初五始,到次年阴历正月二十五日止;二是在三九、七九、九九日期内,都有同一天记载为雪天。可见这两张消寒图是记载同一年冬九九的。又根据《九九消寒图》中“七九”格内有“十五年正月初七日全”的字样,依照关于大清皇帝退位之后优待条件所定“尊号仍存不废”的规定,无疑系指“宣统十五年正月初七日”,由此判断这两张图记载的九九公历应是:1922年12月22日至1923年3月12日。其歌词内容,除按每九顺序配有相应描述节令气候的词句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溥仪的思想,不仅有宗教迷信色彩,还做着“九洲复大清”的复辟美梦。
  五、《九九消寒图》习俗的兴衰探求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从民间“九九歌”、“画九”、“写九”的产生,到盛行于宫廷的各种《九九消寒图》来看,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有这种习俗,其原因可归结为:
  一是农业生产需要之举。古代由于受科技发展的限制,没有为农业生产的专业气象服务,因之人们通过记载冬九九当中阴、晴、雨、雪以及各种天象的变化,用来应验谚语,预卜来年丰歉。
  二是寓教于乐之举。通过可对幼童进行识字、写字和历史知识、自然常识的启蒙教育。旧时曾有小学教师让学生编制《九九消寒图》。具体程序是:学生先查字典,找出许多“九笔”字来,然后编成一“九言词句”,经教师修改,制成红笔空心字图,最后评定优劣。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挖空心思制作;但是想着容易,凑起来却十分困难。有一学生,凑了一句“盼春信待看某俏柳染”,大为老师赞赏,说他知道“某”是“梅”字的古体。可谓斯时的“汉字英雄”吧。
  三是娱乐消遣之举。画九、写九实为高雅的文字游戏,在文化娱乐生活相对比较贫乏的古代,和灯谜、酒令、对联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画九、写九,便自然而然成为文人墨客、富足之家的一种雅兴娱乐消遣之举。
  四是熬寒无奈之举。在日历远未普及的年代,千里冰封、寒风凛冽的冬天也是穷苦百姓最难熬的日子,画九、写九也透露了冬闲中广大百姓熬冬盼春的几分无奈。但也有“冬月,士大夫约同人围炉饮酒,迭为宾主,谓之消寒社。好事者联以九人,定以九日,取九九消寒之义”。显然这是富足之家的一种“熬寒”之举,虽与九九消寒有关,却是另一个话题了。
  正是上面这些原因,《九九消寒图》这一民俗,千百年来得以传承、普及。但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又使《九九消寒图》这一民俗,如今已大为衰落,甚至渐呈消亡之势。这是因为如今的专业气象预报已能较为准确地预报天气,无须人们再以笨拙的方式记录天气,以预测来年;这更是因为如今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内容也已相当丰富,《九九消寒图》这一民俗的趣味性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娱乐和欣赏需要。这些都是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衰落的原因。尽管如此,《九九消寒图》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和文化遗产,还是有其保留和存在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近年来,从政府到民间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河北省武强民间艺术研究中心不断挖掘传统民间艺术,使发轫宋元时期,盛于明清之际富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武强年画,独树一帜,在其所推出的年画中有一幅“九九消寒图”(图八)。除画面布局协调、匀称的“六子争头”游戏图外,左右底部空白处填满了十二属相和吉祥物,上面印有民间广泛流传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九九歌。令人赏画之余,浮想联翩,充满农家生活的情趣。北京民俗博物馆以挖掘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为办馆宗旨和历史使命。每年冬季在馆内悬挂《九九消寒图》,游人纷纷驻足图前,感受着传统民俗文化带来的乐趣,再现了老北京填写《九九消寒图》的民俗遗风,传承着这一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局
其他文献
编者按:为充分挥旅游专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009年12月1日,我国正式发布了.
导课即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方法引导进入新课.导课也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巧妙的导课设计能先声夺人,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引发联想、激起探究欲望,为一堂课的成功开展铺下基
本文主要论述了沈启无在《大学国文》中的选编特点,主要对《大学国文》中选编的作者,体例进行分析,从而窥探沈启无在选编时多体现出来的言志的文学观以及他的旨趣.
就评论生态文学的角度而言,蒙古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作为一名颇具个人风格的专写动物小说的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以动物的视角来窥探着世间的一切
随着中医的发展逐渐走向国际化,关于中医的中外交流日益增多,而对中医的翻译却又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其难点主要在于保证医学信息的正确与完整的同时,又要将中医中文化内
创作姿态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在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作家文学创作的特点,及作家对文学进行鉴赏过程的总和。
王奕隆先生1935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长坑镇,1954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1958年分配 到河北省博物馆工作,直到1992年因病去世。他曾担任过河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研究 部 主任
由于其特殊的媒介、技法和材料,水彩画才能被称为水彩画.不同的材料也会根据自己不同的特性产生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事实上,每一位水彩画家都有自己独有的材料媒介运用技法.
2000年12月13-14日,由河北省文物局召集的河北省博物馆、纪念馆工作研讨会在石家庄市举行.全省41座注册博物馆、纪念馆的主要领导均出席了会议,部分尚未注册的博物馆、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