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生态,生长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q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自习,教室里像一片静谧的海,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或轻轻翻书页的声音。
  窗外的风一阵紧过一阵,教室玻璃被吹得窣窣作响。学生们良好的学习状态被破坏,每一阵风吹过总有几个学生抬头望望窗外,再望望我。我安静地站在讲台上,不动声色地注视着教室里发生的一切,一句话也没有说。学生们渐渐恢复了平静,重新埋下头专注地学习。
  忽然,一阵狂风呼啸着席卷而来,“啪”的一声毫不客气地蹿开了教室的门。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门上,霎时又投向了我。在这样清冷而寂寥的夜晚,我得缓和一下气氛,为学生注入磨练意志的正能量。
  “同学们,你们刚才听见什么?”我轻声地发问。
  “风声,鬼哭狼嚎似的。”学生们带着厌恶的口吻抱怨道。
  “谁能描绘得更形象一点?”我微笑着追问。
  “风婆婆生气了,在发脾气呢!”一个小男孩率性地说。
  “任性的风孩子在耍小性子!”灵秀的小女孩可爱地说。
  “是冬在舞蹈!”
  “风不想被忽略,发出呐喊,想引起我们的关注。”
  “冬日狂想曲。”
  “冬日恋歌。”
  ……
  学生们众说纷纭,想象还算丰富,语言也很有个性,可是这些都不是我最想听到的答案。我用期盼的眼神鼓励大家继续思考。
  沉默了片刻,文静的王小彬用轻柔的声音说:“老师,我听到了风在歌唱,在诉说。”我的眼前一亮,歌唱的不是风,而是一颗晶莹澄澈的心啊!
  “是啊,风也会歌唱,也有自己的情绪。春天,她们在姹紫嫣红的春色中欢唱着希望之歌;夏天,她们在烈日炎炎的麦浪里吟唱着奋斗之歌;秋天,她们在遍地斑驳的秋叶中轻吟着奉献之歌;冬天,她们在漫天纷飞的雪花中酝酿着生命之歌。那么,从风的歌声里,你们听出了什么?”
  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有的屏息凝神,有的洗耳恭听,有的冥思遐想,有的神情专注……不同性情不同阅历的学生听到的风声也应是大相径庭的。几分钟后,学生们各抒己见。
  “聆听风声,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是一种对生命的抗争,有一种绝不妥协的坚定。”
  “细听风声,我仿佛听见了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那是一位命运多舛的老人在如怨如泣地诉说。”
  “倾听风声,我听到冬对春的呼唤,他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询问春天‘我来了,你还会远吗?”
  “透过风声,我仿佛听到了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力量,那是风在告诉我们:面对困境要迎刃而上,绝不退缩,永不言弃!”
  ……
  学生们的思维渐入佳境,很诗意,也很开阔。尽管窗外仍然是狂风大作,教室里却春意盎然,心与心之间因对话和碰撞渐渐地产生了共鸣。原来生活才是语文的活水源头,一阵风声竟然带给同学们这么多的奇思妙想。
  我颔首赞许道:“是的,风在歌唱,歌唱也是生命行走的方式。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做快乐的歌者,像风一样,以歌唱的心态乐观地面对生活,勇敢地迎接挑战。迎接下周的期末考试,你们准备好了吗?”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时刻准备着!”我作了一个继续学习的手势,教室里顿时又恢复了先前的宁静。可我分明看见孩子们的嘴角上扬了,背挺得更直了,做题的速度更快了……是呀,能从风中,感受到一颗歌唱的心,就一定能够淡然地走过人生的风雨!
  (作者单位:宜城市汉江中学)
  责任编辑 严 芳
其他文献
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这一课时,我深有感触,如果教师上课时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联系生活实际,来创设生活情境和解决实际问题,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创设好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置身其中。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经历的事,那他们的思维就能很快调动起来,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在教学《吨的认
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邀请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主编孙绍振先生到武汉讲学。记者现场聆听了这场精彩的讲座。孙绍振先生是国内文本解读方面的专家,所著《孙绍振如是说》《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名作细读》《月迷津渡——古典诗歌个案微观分析》《孙绍振阅读经典散文》《文学文本解读学》《经典小说解读》等深受广大教师的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明白算理:异分母分数由于分数单位不一样,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将它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后才能相加减。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通过折纸活动引入教学。  一、创设情境,提出初步猜想  真实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合理猜想。教师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衔接与过渡,让学生在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进行交流、协作,实现思维的和谐共
在“责任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那些小小的镜头印刻在记忆中,让我久久咀嚼、回味,更深地体悟到“责任”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解放孩子,就是一种责任  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语言艺术为主题,选编了历史故事《晏子使楚》、剧本《半截蜡烛》、相声《打电话》等四篇文章。备课时,我想到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中提出的观点:儿童到4岁以后,对本民族口头语言的各种句型的掌握已逐渐趋
前几期,我们谈到了“让学”课堂的三重境界,即有学、会学、学会。其中,会学是很重要的一重境界。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大家耳熟能详。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主要是教会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去探究,去思考。如此,形成习惯了,能力就会在“让学”中形成。因此,这里涉及到习惯问题。  既然是“让学”,学生是不是习惯主动去学?有没有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是否会有主动思考的习惯?这一些都和学生学习习惯相关。
十年,窗外的树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十年,他实现了从乡镇党委书记到汉川市教育领路人的华丽转身;十年,他不忘初心,默默坚守,深耕教育,用智慧和凝聚力,改变了汉川市的教育生态,践行了“办优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追求。  他,就是汉川市教育局长李文华。自2008年春到汉川市教育局履职,在汉川教育改革的引领者这个岗位上,他已经卓有成效地工作了十年。“汉川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市,教育事业事关百万人民的幸
彈仓供弹的霰弹枪之所以占据主流市场,并不是因为这类枪械性能有多么优异,而是由许多客观因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霰弹独特的圆柱形弹体和带突缘的弹底结构,使其局限于采用横向管状弹仓供弹,以保障供弹可靠性。采用横向管状弹仓供弹,弹在弹仓内前后排列。而采用弹匣供弹时,霰弹在弹匣内纵向排列,必须要将上一发弹的弹底突缘置于下一发弹的弹底突缘之前,这样才能正常供弹,否则,上一发弹就会被下一发弹的弹底突缘卡住
《杨氏之子》编排在人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本组课文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会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基于此,教师教学时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能熟读成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初步了解语言的艺术。  一、听故事,感受语言艺术  导入新课时,教师讲述了一个关于语言艺术的故事
研读教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教什么”和“用什么教”,而运用“七问”教材研读策略能较好地理清这两个问题。下面以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剧本《皇帝的新装》为例,具体谈谈。  一问:文章写了什么  现行语文教材以文选的形式呈现,而这些选文原来并不是为语文教学量身定制的。这就决定了教材研读的起点要从一般读者的角度出发,去获取文章的原生价值,即整体把握文章“写了什么”。教师可以从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学期课程计划”即通常所说的小学语文学期教学计划,该计划是对一个学期内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对一个学期的教学具有统领作用,是一个学期内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在高度重视“规划”的现代社会,制订和实施学期教学计划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制订规划,是教育专业工作的开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改革学期教学计划切入,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改革的结果,可能不仅仅是改革计划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