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老师要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音乐;多媒体;故事;活动
【作者简介】何强(1969- ),汉族,男,专科学历。1991年参加工作,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永昌县焦家庄中心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兼任语文教研组长,本人一直潜心研究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提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主题策略。那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应怎样构建好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呢?我的做法是:
一、音乐融入课堂
音乐是一种心灵的感受,音乐是一种情感的体验,音乐是一种理念的深化。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适时。适当配上感情真挚、悦耳动听的乐曲开启课堂、解读文本、朗读课文,这种融音乐艺术与情感体验于一体的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
如教学《开国大典》一课时,我准备了今天是你的生日》的伴奏曲,再配上一段豪情满怀的导语,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开课时,老师怀着激动的心情,把中国人的自豪感融入到开篇导语的每一个音节上:“同学们,1949年10月1日(音乐声起),中国人民共和国在金秋送爽的十月,在古都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本文向我们描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此时此刻,无论哪一个中国人,他将无比自豪,无比骄傲!因为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舒缓而抒情的音乐伴着老师深情地描述,使学生兴趣盎然,并诱发了他们的想象,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那令人振奋而难忘的情境之中。这一设计,不仅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二、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充分发挥录音、录像、投影、电视等电教媒体的优势,将声音、形象与讲授有机结合,形成立体教学氛围,优化学生的思维环境,可以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伴随着优美的录音范读,让学生默读课文,感悟所描绘的美景,但学生总有一种隔岸观火的和身临其境不一样的感觉,如果课件出示“长安街、环形路、王府井、故宫”的动画画面,这样书中的文字就形象逼真地变成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直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当中,既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了知识。所以,把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与传统的讲授、朗读、谈话等教学方法合理组合,可以使课堂教学在整体上得到了丰富与提升,从而对产生学习兴趣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故事引进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趣。小学生的年龄热点决定了他们对于一些直观的、有趣的事物学习兴趣较浓。可以说,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针对这一情况,如果将一个个有趣、生动的故事引进语文课堂,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还可以使课的节奏张弛有度。如在古诗的教学中,我没有逐句讲解诗的意思,而是把诗的意思渗透到一个个有趣、生动的故事中。上课时故事引入,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也能帮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理解诗的意思,真可谓一举两得。
四、活动走进课堂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新课程强调要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程,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课本剧。情景剧、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可以创新课堂结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如在寓言故事《陶罐与铁罐》的教学中,设计课本剧,让学生根据角色,登台表演,这样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调节,语言表达、动作神态、协调配合等各种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仅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快乐的体验,而且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到激发。
课改为我们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课改使我们满怀激情的弹奏出课堂教学的华美乐章,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我们新的历史重任。我们只有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使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得到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音乐;多媒体;故事;活动
【作者简介】何强(1969- ),汉族,男,专科学历。1991年参加工作,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永昌县焦家庄中心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兼任语文教研组长,本人一直潜心研究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提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主题策略。那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应怎样构建好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呢?我的做法是:
一、音乐融入课堂
音乐是一种心灵的感受,音乐是一种情感的体验,音乐是一种理念的深化。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适时。适当配上感情真挚、悦耳动听的乐曲开启课堂、解读文本、朗读课文,这种融音乐艺术与情感体验于一体的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
如教学《开国大典》一课时,我准备了今天是你的生日》的伴奏曲,再配上一段豪情满怀的导语,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开课时,老师怀着激动的心情,把中国人的自豪感融入到开篇导语的每一个音节上:“同学们,1949年10月1日(音乐声起),中国人民共和国在金秋送爽的十月,在古都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本文向我们描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此时此刻,无论哪一个中国人,他将无比自豪,无比骄傲!因为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舒缓而抒情的音乐伴着老师深情地描述,使学生兴趣盎然,并诱发了他们的想象,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那令人振奋而难忘的情境之中。这一设计,不仅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二、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充分发挥录音、录像、投影、电视等电教媒体的优势,将声音、形象与讲授有机结合,形成立体教学氛围,优化学生的思维环境,可以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伴随着优美的录音范读,让学生默读课文,感悟所描绘的美景,但学生总有一种隔岸观火的和身临其境不一样的感觉,如果课件出示“长安街、环形路、王府井、故宫”的动画画面,这样书中的文字就形象逼真地变成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直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当中,既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了知识。所以,把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与传统的讲授、朗读、谈话等教学方法合理组合,可以使课堂教学在整体上得到了丰富与提升,从而对产生学习兴趣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故事引进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趣。小学生的年龄热点决定了他们对于一些直观的、有趣的事物学习兴趣较浓。可以说,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针对这一情况,如果将一个个有趣、生动的故事引进语文课堂,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还可以使课的节奏张弛有度。如在古诗的教学中,我没有逐句讲解诗的意思,而是把诗的意思渗透到一个个有趣、生动的故事中。上课时故事引入,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也能帮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理解诗的意思,真可谓一举两得。
四、活动走进课堂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新课程强调要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程,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课本剧。情景剧、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可以创新课堂结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如在寓言故事《陶罐与铁罐》的教学中,设计课本剧,让学生根据角色,登台表演,这样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调节,语言表达、动作神态、协调配合等各种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仅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快乐的体验,而且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到激发。
课改为我们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课改使我们满怀激情的弹奏出课堂教学的华美乐章,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我们新的历史重任。我们只有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使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得到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