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之实效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j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设计适当的语用点?我们试以同课异构阅读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语用点的设计应基于学情
  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中荷花的姿态美时,两位教师采用“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感受荷花的美丽”的阅读策略,抓住“冒”字运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
  【片段一】画图朗读体会“冒”字的美
  师:“冒”的意思是什么?
  生:向外透或往上升。
  师:谁能读出“冒”的感觉?
  (生读)
  师:这种快速长就是“冒”。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一会儿咱们要合上课本画一画这一段中荷叶、荷花的样子。
  (生练读课文,画荷花、荷叶。)
  【片段二】 换词联想体会“冒”字的准确性
  师:怎样的长才能叫“冒”呢?
  生:使劲地长、快速地长。
  师:如果这个地方让你来写,你准备在这里用什么字呢?
  生:跳、探、蹦、伸。
  师:换词读一读,你有什么体会?
  (生换词读后交流)
  师:观察书中插图,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
  生:荷花想到外面来透透气。
  生:她想向人们展示她的美丽身姿。
  生:她想和风儿一同舞蹈!
  生:她想和蜻蜓交朋友!
  ……
  师:动词“冒”将荷花的可爱、美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就是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片段一中朗读和绘画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细问原因,学生对“冒”的理解只停留在字典上的意思,无法想象荷花的生机和活力。绘画这种方式的运用,在这里仅流于形式。片段二中学生在换词、想象、朗读中,层层深入,既达到了对关键词的理解,也初步体会到词语的准确性。这一语言训练符合三年级学生喜欢想象的学情,符合中段词语教学从理解到揣摩的顺序,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内化,形成良好的语言图式。可见,准确把握学情,选择恰当的策略,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得以生长。
  二、语用点的设计应关注年段要求、编者意图、单元目标
  在教学人教版四下《文成公主进藏》时,两位教师选取了不同的语用点进行设计。
  【片段一】推理扩充
  (师引导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后提出问题。)
  师:本文讲述的是文成公主进西藏时的动人故事。文成公主在西藏生活了40多年,那么在这40多年里,又会发生哪些动人的故事呢?请根据课文及自己
  上网获取的信息,展开想象,写一写。
  (生编写故事,师巡视指导。)
  生1:和西藏人民一起培育种子……
  生2:和西藏人民一起挖水渠,兴修水利……
  生3:让能工巧匠雕刻……兴建庙宇……
  【片段二】复述故事
  (1)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故事的基本要素(人物、事件),人物之间发生了哪些事呢?用画导学图的办法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2)描述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分清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思考:为何要把文成公主进藏的事写具体?
  (3)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就是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说,简洁概括次要事件。请用这样的方法复述故事。
  片段二根据单元主题“故事长廊”,教学目标“初步学习复述故事的能力”,结合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制订了以复述故事为主线的阅读策略,指导学生学习复述故事的方法,同时体会抓重点事件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这样从整体上关注编者意图,关注单元和年段目标,确定清晰具体、可操作、可检测的“语用”目标,改变了直接到课文中寻找一枝一叶的散点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给予学生整体建构的做法。
  三、语用点的设计应关注文体特点
  在教学人教版五下《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临死前的严监生》时,两位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人物个性。
  【片段一】抓细节体会人物个性
  师: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是什么?
  生:伸着两个指头。
  师:但这两个指头的意思却难住了他的亲人,在一次次的猜测中,严监生的神情变化是什么?
  生:“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师:如果当时他会说话,可能说什么呢?
  (生说)
  师:通过动作、神情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呢?
  ……
  【片段二】抓文体特点“讽刺”体会人物个性
  师:本文是讽刺小说,你从哪里读出了讽刺呢?
  生:“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师:你能表演吗?
  (生演,师示范;师读生演。)
  师:刚才你们为什么笑?
  生:表演得很夸张。
  师:夸张可以加强讽刺的效果。谁来带着这种夸张的表情读?
  (生表演读)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古典讽刺小说,除了具有小说的特点外,还应关注 “古典讽刺小说”的核心要素——讽刺,让学生初步学习讽刺的方法,这也正符合2011年版课标中提出的“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而这一点从片段二的教学中可见一斑。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小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卢梭倡导的自然教育思想得以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成性教学,它关注学生思维的启发,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成长,启发学生的思维。然而长期以来,为了保证课堂活动的质量和效率,许多教师在课前的教学预案中力求将课堂活动预设好,课堂实施时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学生到教师所预设的答案上来,生怕学生的答案远离自己的预设。生成性教学下的小学英语课堂,课堂应是学生的,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将精彩的舞台
摘 要 课程是高校专业组成的细胞,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基于优质课程的高质量课堂教学是高标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评选优质课程,对优质课程的任课教师实行优教优酬,旨在传递正能量,激励一线教师用心站好讲台,潜心做好课堂教学。广州大学通过开展优质课程评选,在评价指标构建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优质课程;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以简单实用、直观清晰、动态演示为主旨,结合圆周角定理的学习体验,设计实物创新作品——圆周角定理动态演示仪,从选题缘由、材料选取与制作方法、操作演示与探究学习、作品特色等几个方面,具体展现该制作在辅助圆周角定理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数学;自制教学具;圆周角定理动态演示仪  中图分类号:G633.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045-
(接上期)  4 数学方法:工具、语言及表达形式  用数学方式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的宏观世界,以及揭示后来的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等人们没有直接经验的微观现象,表明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也指导着科学教育的发展。[6]  牛顿时代,科学一般都被認为是“自然哲学”,其中只有光学和数学才被看作独立的学科。这种区分反映在所用的仪器上,它们被分成“哲学的”“光学的”和“数学的”三类。数学对教育
中小学课程设计把学生固定在“知识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难以体现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教师习惯于在“学科知识”范围中规划教学活动,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快活,学生的需要,往往不予充分关注。致使学科教学变得越来越孤立,越来越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改变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还学生以快乐,正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创意设计  绍兴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精神、道德文化,
课程改革作为中职学校着眼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主要举措,其实质是以职业和岗位为中心来组织和实施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效益。物流专业课的教学,须改变原有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路和策略。那么,在课改视野下,中职物流专业课教师又应该怎样去进行自己的教学设计呢?下面以现代物流基础中的“物流储存业务”为例,来阐述基于课改视野的中职物流专业课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路和想法。  1 着眼点:以岗位实践为主线重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高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承接部分,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试从创新思维生成的要素,创新教育对教师素养的诉求,以及学术型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这几个方面探寻学术型教师与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思考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 学术型教师 创新思维 培养策略  一、创新思维及其生成要素  (一
摘 要: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透彻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精选细读。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有机贯穿、融合于“概论课”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三个实际”:中国国情实际、社会热点实际、学生成长实际。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概论”课 研读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授马列主义思想的主渠道,研
摘 要 为加强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规范幼儿园玩具配备行为,体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满足幼儿在园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需要,避免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辽宁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依据有关文件要求,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制定《辽宁省幼儿园活动区玩具配备目录》,对于指导全省幼儿园科学配置玩具,合理创设活动区教育环境,从而实现幼儿园规范化管理,有效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
01  孙景坤  孙景坤是96岁高龄的志愿军老兵。在辽宁省丹东市光荣院,一件挂满军功章和纪念章的军装挂在孙景坤老人的床头,这是他那段戎马生涯的见证。  1948年参军入伍的孙景坤曾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多次重大战役,并立下赫赫战功。1952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配合上甘岭战役的一场战斗中,身为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了增援161高地的命令。当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送弹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