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如茉莉》是一篇清新、朴实的散文,作者以“爱如茉莉”为题,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的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而馨香。文章语言简洁、含蓄,以父母之间平淡无奇却又真真切切相亲相爱的细节描写为内容,以“我”对茉莉花前后不同的感受为线索,对父母病房中情景的出人意料的解剖,形成了绝妙的构思,十分引人入胜。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品读文字背后的真情。
一、整体阅读,寻觅“爱如茉莉”
(1)谈话式导入课题:“在你们的印象中,茉莉是一种什么样的花呢?”(相机板书茉莉花的特点: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缕缕)
[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品读文字的支架]
(2)茉莉平淡无奇,但是洁白纯净,幽香缕缕,使人感到无比温馨。有一种爱如茉莉(板书课题),为什么说“爱如茉莉”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表,读通、读顺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这件事中什么地方体现了“爱如茉莉”?
[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这一环节是从茉莉的感受中创设问题情境,以使学生急于探求“爱”和“茉莉”之间如丝如缕、似断实续的联系。同时,引导学生通篇阅读课文,体现语文的整体性!
(3)利用学生的回答,相机朗读几个小节,起到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初读设疑,追问“这也叫爱?”
(1)茉莉平淡无奇,妈妈认为真爱就像茉莉,文中的“我”开始也这样认为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指导朗读,读出“这也叫爱”?(板书:这也叫爱?)
[笔者没有急于要求学生去寻找“真爱如茉莉”的答案,而是随着作者的心情,追问起妈妈的回答,其实这也是学生的心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反而会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产生思堆的火花]
三、深入研读,顿悟“这就是爱!”
(1)那株茉莉花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却说真爱就像茉莉?默读课文6-18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到“爱如茉莉”的语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指导方法:爸爸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的真情,荣莉般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下,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凭借教师提供的一些阅读规则和自己的经验,去体味、体验内中情味或情感,去寻绎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的意味、意蕴,最终得到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
(2)读议交流。
①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引导1:在妈妈心里,生病与爸爸吃饺子哪一个重要?
引导2:“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读出了什么?
[通过对“奔”和“走”的比较、品读,让学生与同伴、文本或者是文本的作者进行多维度的对话,在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逼近文本的真实意义]
②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引导1: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引导2: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
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通过“探”字与“照”、“射”的比较,去体会“探”在这里的感情魅力。通过这样的比照感受“探”的独特,也能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用情感去支配语言,这就是语言有温度的原因所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接近语言的真象]
③“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
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
[当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受到强烈震所有震撼之际,他们已经感受到文章的内涵,因此教师已无需过多地解说,留下空白尤为重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驰骋自己的想象,去寻找更为广阔的人生真谛]
(3)齐读第18自然段。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板书:这就是爱!)
[点明题目和中心,呼应开头“这也叫爱”的疑问,使教学前后浑然一体]
四、联系生活,品味“爱如茉莉!”
(1)你的父母肯定也是像文中的一样相濡以沫,你能回忆一两件这样的事来说一说么?
(2)组织学生交流、品味自己身边那淡淡的如茉莉般芬芳的爱。
[阅读教学应当张扬个性,但张扬个性要有一个基点,那就是要在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一番读书感悟品味的基础上进行。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恰到好处,既是对前面教学的照应,又给了学生心灵释放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学生对“爱”的理解和升华。学生因性格不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家庭不同,必将带来丰富多彩的答案。这样的语言实践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生共构]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对文本解读的水平和质量。这堂课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文字,感受“这也叫爱”,从“?”(疑惑的)~“!”(赞叹的)的过程,体现了作者的一个理解过程,同样也符合学生理解的过程。笔者从“初读——质疑——感悟——升华”等环节铺开教学,让学生透过表面上的文字符号与隐藏在文本后的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潜心审视和领悟文本的内在意义,探寻文本意义生成的途径,将文本的主体价值转化为学生个体精神的成长需求。“爱如茉莉,课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清香袅袅。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品读文字背后的真情。
一、整体阅读,寻觅“爱如茉莉”
(1)谈话式导入课题:“在你们的印象中,茉莉是一种什么样的花呢?”(相机板书茉莉花的特点: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缕缕)
[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品读文字的支架]
(2)茉莉平淡无奇,但是洁白纯净,幽香缕缕,使人感到无比温馨。有一种爱如茉莉(板书课题),为什么说“爱如茉莉”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表,读通、读顺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这件事中什么地方体现了“爱如茉莉”?
[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这一环节是从茉莉的感受中创设问题情境,以使学生急于探求“爱”和“茉莉”之间如丝如缕、似断实续的联系。同时,引导学生通篇阅读课文,体现语文的整体性!
(3)利用学生的回答,相机朗读几个小节,起到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初读设疑,追问“这也叫爱?”
(1)茉莉平淡无奇,妈妈认为真爱就像茉莉,文中的“我”开始也这样认为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指导朗读,读出“这也叫爱”?(板书:这也叫爱?)
[笔者没有急于要求学生去寻找“真爱如茉莉”的答案,而是随着作者的心情,追问起妈妈的回答,其实这也是学生的心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反而会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产生思堆的火花]
三、深入研读,顿悟“这就是爱!”
(1)那株茉莉花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却说真爱就像茉莉?默读课文6-18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到“爱如茉莉”的语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指导方法:爸爸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的真情,荣莉般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下,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凭借教师提供的一些阅读规则和自己的经验,去体味、体验内中情味或情感,去寻绎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的意味、意蕴,最终得到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
(2)读议交流。
①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引导1:在妈妈心里,生病与爸爸吃饺子哪一个重要?
引导2:“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读出了什么?
[通过对“奔”和“走”的比较、品读,让学生与同伴、文本或者是文本的作者进行多维度的对话,在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逼近文本的真实意义]
②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引导1: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引导2: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
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通过“探”字与“照”、“射”的比较,去体会“探”在这里的感情魅力。通过这样的比照感受“探”的独特,也能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用情感去支配语言,这就是语言有温度的原因所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接近语言的真象]
③“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
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
[当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受到强烈震所有震撼之际,他们已经感受到文章的内涵,因此教师已无需过多地解说,留下空白尤为重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驰骋自己的想象,去寻找更为广阔的人生真谛]
(3)齐读第18自然段。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板书:这就是爱!)
[点明题目和中心,呼应开头“这也叫爱”的疑问,使教学前后浑然一体]
四、联系生活,品味“爱如茉莉!”
(1)你的父母肯定也是像文中的一样相濡以沫,你能回忆一两件这样的事来说一说么?
(2)组织学生交流、品味自己身边那淡淡的如茉莉般芬芳的爱。
[阅读教学应当张扬个性,但张扬个性要有一个基点,那就是要在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一番读书感悟品味的基础上进行。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恰到好处,既是对前面教学的照应,又给了学生心灵释放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学生对“爱”的理解和升华。学生因性格不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家庭不同,必将带来丰富多彩的答案。这样的语言实践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生共构]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对文本解读的水平和质量。这堂课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文字,感受“这也叫爱”,从“?”(疑惑的)~“!”(赞叹的)的过程,体现了作者的一个理解过程,同样也符合学生理解的过程。笔者从“初读——质疑——感悟——升华”等环节铺开教学,让学生透过表面上的文字符号与隐藏在文本后的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潜心审视和领悟文本的内在意义,探寻文本意义生成的途径,将文本的主体价值转化为学生个体精神的成长需求。“爱如茉莉,课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清香袅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