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谷,非裔古巴人的苦难与甜蜜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ysses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ips:


  特立尼达的Casa Fischer文化中心里的Paradiso提供前往甘蔗谷的半日游/一日游,这是游览多个景点最方便的方式。
  如果只想去Manaca Iznaga,不妨试试乘坐早晨从特立尼达出发的小火车,可通过Paradiso查询时刻、购买车票。
  虽然特立尼达和甘蔗谷已被列入世界遗产,但大多数景点只有简单的西班牙语标识,建议请一位向导解说。
  小车穿过特立尼达色彩缤纷的老房子朝城外驶去,玛利亚在强烈的阳光中戴上一副墨镜,这位非裔古巴女士是我们拜访甘蔗谷的向导。
  古巴的特立尼达已有五百多年历史,17世纪有大量走私者非法贩奴,18、19世纪时因为制糖业而繁荣。小城以东12公里的洛斯因赫尼奥斯山谷——也就是甘蔗谷,在19世纪中叶生产了古巴三分之一的蔗糖。如今特立尼达鹅卵石铺成的街道、有木头百叶窗的殖民大宅便是鼎盛时期的遗留。
  车在一个观景台前停下,玛利亚带我们走到高处,俯瞰270平方公里的山谷,这里曾经遍植甘蔗,一度聚集了七十多个制糖厂。“3万多黑奴在此日夜劳作,特立尼达的巨大财富建筑在他们的血汗之上,”玛利亚指着四周,除了云投下的阴影,甘蔗谷一览无遗。
  大多数制糖厂在古巴独立战争期间被摧毁,战火之后,甘蔗贸易重心转移、奴隶制度废除。如今绿色山谷内几乎见不到甘蔗,唯一的那一小片是为了拍摄电影而特意栽种的,再也不复当年盛况。
  19世纪30年代的甘蔗庄园San Isidro de los Destiladeros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只一栋白色大宅和三层钟楼还矗立在树林掩映中。玛利亚穿梭在树丛里,讲解蔗糖的生产过程和黑奴的日常生活。阳光星星点点地洒落,工厂车间、奴隶宿舍的遗迹嵌在泥土里。从绿色的甘蔗到白色的砂糖,不知有多少黑奴被迫背井离乡、终日劳作,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玛利亚指给我们看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粗壮枝干上结的疤如同一只只眼睛。“这是我们的祖先从非洲故乡带来的树,它看见了一切。”
Manaca Iznaga庄园
Manaca Iznaga的钟塔
古老的榨汁机
大树的结疤如同眼睛
甘蔗谷

  19世纪晚期,一条铁路专线连通了甘蔗谷、特立尼达与附近的海港,蔗糖因此可以直接销往加勒比海沿岸。当我们抵达山谷中心的庄园Manaca Iznaga时,一列老旧的柴油小火车正停在铁轨上,载来了大批的观光客。
  18世纪末,一位发财的奴隶贩卖者买下了这个庄园。明黄色的大宅旁边矗立着一座44米高的钟塔,黑奴们每天听着此处传来的钟声开始或结束一天的劳动。监工则整日站在塔顶瞭望,监督着种植园内的状况,一旦有奴隶试图逃走,往往还没跑出他们的视野便被抓回。
  我們沿着狭窄的旋转楼梯登上高塔,极目远眺甘蔗谷绿意葱郁的原野,宁静祥和的乡村风光尽收眼底,难以想象这里曾经发生过怎样的苦难。手工刺绣的白色桌布、裙子、衬衣飘扬在微风中,组成了连通庄园大宅与钟塔、火车的“露天走廊”。混血的黑人大妈热情洋溢地招揽着客人,谁也不必再逃跑。
  大宅也被改成了饭店,但召唤奴隶上工的大钟还放在庭院,提醒我们那段历史。后院的凉棚里摆着一台古老的榨汁机,可供参观者体验榨甘蔗汁的过程。庄园的工作人员将几棵甘蔗插进榨汁机入口,我和同伴各推着顶端长木杆的一头,围绕中心点转动,汁水便汩汩流淌出来。
  木杆沉重,不停原地旋转的过程让我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头辛劳的牲畜。“使劲推呀!”玛利亚像一位监工般坐在阴凉中督促着。
  仅仅几分钟后,我便感觉身体有些酸痛。玛利亚递过来两小杯甘蔗汁:“请享用你们的劳动成果吧,当年的黑奴可没有这样的待遇。”甘甜的汁水溢满唇齿,甜蜜的气息充盈了空气。玛利亚笑嘻嘻地看着我们,斑驳的阳光照亮了她黝黑的皮肤。
  编辑 杨静茹
其他文献
1940年5月15日早上7時30分,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熟睡中被叫醒,电话对面的法国总理雷诺用英语说:“首相阁下,我们已经被打败!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役!”丘吉尔还没完全回过神来,雷诺又重复了一遍。“不可能!”丘吉尔冲着电话大声叫道,“肯定不会发生得这么快。  5月16日,此时德军对西欧国家开战仅仅6天。荷兰已于一天前投降了。而10天之后,法国北部的英法联军则会在敦刻尔克狼狈地撤退,再过不到一个月,法
这些奇葩的虫子中,有的没有肛门,有的牙齿像是谷物收割机,有的长得像圣诞树,有的身体长达55米,有的竟然没有头,它们到底是谁?  在海洋深处,有一类奇异的动物。其中一些没有肛门,还有一些拥有非常强大的颚,以至于它们能将不经意间经过的鱼儿一刀切成两段。它们就是深海里数以亿计的蠕虫,这些奇怪的生物比你的梦境还有趣或是可怕。  生活在热泉喷口的蠕虫  1988年,美国科学家在研究太平洋西北部的热泉喷口时,
2019年第30期封面报道《 30岁,她们为什么不结婚?》  做《她们为什么不结婚?》的专题实属偶然,但一切好像冥冥中注定,8月底我妈来北京探望我,起初我以为她就是来玩一周,没想到落地第二天就开始催促我和家里人介绍过的相亲对象见面,还三番五次向我灌输“女孩子做什么都不如嫁得好”的理论,于是,我就邀请她参与了这次“不结婚”专题,那段母女对话就这么诞生了。  那次在家里的聊天并不如我们往常的争吵激烈,
對于很多人来说,口渴又没水喝是非常痛苦的。口渴的时候,嗓子在冒烟,全身都像起火了一样,非常难受。而一旦缺水,除了尽快找到水源补充水分,人类基本没有其他什么解决办法。  然而,比起这么容易“渴死”的人类,有一些动物,可以说是非常强大的,它们赶上极端干旱的天气长时间持续时,可以连续几年滴水不沾,有的完全不需要喝水依然能够顽强地活下来。它们又有什么妙招呢?  自带“蓄水池”  在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
现代UFO 的历史并非如许多评论家认为的那样始于1947年,而是在更早的1880年左右,当时正值工业革命的巅峰时期。那么,西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同期出现的神秘飞行物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联?  事实上,UFO出现的时间还要更早,《圣经》中就有关于超自然生物驾驶飞行物体的隐秘记载。不过,这类现象大量出现的最明确的时间段,应该是1880年至“二战”这段时期,现代UFO历史也始于此时。早期UFO故事与现代U
在古印度吠陀时期的一些宗族里,出于对死亡的未知和敬畏,常以熏香木材雕刻各类冥间神祇作为殉葬品,即所谓“冥神偶”。  2015年底,一个英国考古小组从印度古城贝拿勒斯附近的古墓群中发现了一尊罕见的冥神偶,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它的出现竟然引发了一系列离奇惊悚的死亡……  凶 兆  2015年11月,英国考古学教授巴列克·斯丹率领研究小组前往恒河南岸的印度古城贝拿勒斯考察。其间,他们从一个古代墓穴中发现了
如果你的回答是“铅笔”的话,那我知道了,你一定听过以下这个故事:  美国航天部门准备将宇航员送上太空,但他们很快发现,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用圆珠笔、钢笔根本写不出字来。于是,他们用了10年时间,花费了数亿美元,想尽办法要发明一种在太空中也能出墨水的圆珠笔,结果一无所获。最后还是一位小学生提了一个建议,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太空中用铅笔写字,就没有不出墨水的问题了。  这个故事想告诉人们,有时候看上去
和匆忙的人类世界相比,植物的生活显得风平浪静,但这仅仅是事情的表面。害虫贪婪的胃口让植物岌岌可危,它们必须给予反击来保全性命。  事实也是如此,植物并不是毫无招架能力的受害者,它们已经进化出强有力的防御能力——生产特殊的防御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既可以充当“毒药”,也能告知同伴危险即将到来,并向盟友求救。  但是,所有这些防御措施都是有代价的,会消耗植物本来用于生长和修复的能量。为了保存体力,植物必须
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的毁天灭地看似惨烈无比,但放在大时空的视角下,都是小儿科的把戏,与后院蚁穴的水灾属于同一量级。毁灭一颗行星算什么?一次超新星爆发可以毁灭数个太阳系。对于银河系而言,超新星爆发也算不了什么,宇宙的塌缩才是玉石俱焚。与这些人类凭现有技术难以逃脱且发生概率很低的灾变相比,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文明对文明的摧毁——欧洲殖民者在南美洲早就做过类似的事——手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
1964年4月24日17时45分左右,朗尼·萨莫拉——美国新墨西哥州索科罗的一名警察——正驾车南行,追赶超速车辆。突然,空中传来轰鸣声并伴有一团火焰朝西南方向移动。他意识到这有可能引燃存放在附近的甘油炸药,当即决定不再追赶超速汽车,而是向右行驶至碎石路去察看离该路不远的甘油炸药储存棚。  在缓速行驶途中,萨莫拉看到这团火焰位于前方一座非常陡峭的山顶,呈漏斗形,颜色蓝中带橙,火焰下部被山体遮挡,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