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味道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笔者听了学校部分教师的公开课,重新捧读他们的教案,读着那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语言,大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感觉:杨震的沉稳,张磊的老练,杨金梅的活泼,杨进的自信,范馨元的谦和,邱琪的平静,从这些语文课中,品出了一种浓浓的亲情——语文的味道!下面,笔者从五个方面谈一谈语文的“味道”。
  “说”出语文的味道
  语文课堂中的“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说”;二是学生的“说”。现在重点说说教师的“说”。教师的“说”是指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师的语言直接教育、影响和感染学生,所以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极强的“语文味”。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优秀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范新元的《两个小狮子》的导语:同学们喜欢画画吗?那老师今天就要给大家画一幅。你们读对了大屏幕上出现的词语,我就在电脑上画一画。大家有信心与老师一起完成这幅画。
  范老师用这种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简笔画——不仅画出了“狮子”,而且自然地引出“狮子”二字,词语与简笔画浑然一体,在复习中激趣,在激趣中导入,一箭双雕。小小的“简笔画”为语文课的语文味撒下了第一把“佐料”。
  精心设计过渡语。过渡语是教师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时运用的语言,起搭桥、架桥的作用。
  如:邱琪老师的《触摸春天》一课中的过渡语:孩子们,让我们慢慢地合拢双手,轻轻地闭上眼睛,此时此刻你就是安静,蝴蝶在你的手指尖扑腾,头撞到了你的小指,触角在指间滑动,翅膀在手掌心扇动、扇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就是这么一个过渡语,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文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渡语,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至同化。“心桥”飞架,“对话”变通途。小小的“蝴蝶”为语文课的语文味撒下了第二把“佐料”。
  挖掘回味的结束语。结语是一个段落和一节课结束时教师所做的结论性的话。好的结束语必须简洁,明白,能承上启下,使听者留有余地,回味无穷。
  如:杨震老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的结束语:最后让我们再看一眼哥廷根,这美丽的德国小镇吧,朗诵小诗——
  四五十年过去了,
  美丽,依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
  依然把花栽在临街的窗台上。
  迎接我们的女主人,
  依然莞尔一笑,
  满街的窗子前,
  依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境界,
  依然颇耐人寻味,
  那就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让我们永远记住德国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杨进老师《风》一课的结束语也是用诗歌的形式。
  风
  ——叶圣陶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梢点头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朗读小诗,仿佛漫步在哥廷根的街道上,仿佛有清风吹过。课已结束,但哥廷根民族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品质让人回味无穷。画风的方式让人琢磨,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妙。小小的“诗句”为语文课的语文味撒下了第三把“佐料”。
  邱琪老师的语言辞藻华丽,情真意切;杨震老师的语言凝练硬朗,深邃缜密;而杨金梅老师的语言平易中和,亲切风趣;杨进老师的语言简单、流畅;范新元老师的语言亲切、明了;而张雷老师的语言准确、生动。虽然他们的教学语言有着自己的不同特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的教学语言每一句话都充满着感情和力量。这就是语文的语言,这就是“语文的味道”。
  “读”出语文的味道
  叶圣陶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些教师采用浏览、默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见解,读出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沉浸在多情多义的文字里面。
  情境的朗读。如张磊的《雷雨》一课中“雨停了”的片段:张雷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另加绘声绘色的朗读。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浓厚的情景,让学生在雨过天晴中,犹见太阳,如见彩虹,嗅到空气的清新,闻到蝉鸣,变作品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让学生触景生情,进入朗读的最佳境界。这便是“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的境界。
  以技助读,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如杨金梅老师的《快下雨了》一中的片段:小白兔大声的喊:“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对于这句话的处理,杨老师重点抓住“问号”“喊”,还加上了手势范读,这样指导朗读不但符合一年级的学情,而且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学生情不自禁地走入文本,体会出小白兔急切的心情。在这里,杨老师从技巧入手,自己加上手势,再让学生抬起头等方法,真正做到了“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以评促读。通过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给予评价,在评价的同时,促进朗读。如:张磊的《雷雨》一课中,学生评价:“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张老师就抓住“压”字来评价: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真的感到乌云压下来了,如果再小点声,乌云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了。好,读吧……   这些课,以读带讲,独占鳌头。在琅琅书声中,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在琅琅书声中,学生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语文的灵魂; 语文的味道就在朗朗读书声里。
  “品”出语文的味道
  语文的味道又是“品”出来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抓住了语文的根本,语文的味道也就出来了。在课堂中,老师像竹石一样, “咬定”词句不放松。
  对比品词。在比较中,品词赏句是常用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语文味道才能得以体现。
  邱琪老师的“果然、竟然”的对比;杨震老师的“姹紫嫣红和花团锦簇”的对比……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懂得了“竟然”的妙用;“姹紫嫣红和花团锦簇”不同;多么精妙,多么准确,学生在对比品析中积累了语言。
  联系上下文品析。我们知道,语文中的字、词、句的情感总是统一的,就字说字,就句论句那是表面的理解,因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存在于上下文中。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句的一个好方法。
  高年级的课文适合运用这种方法:邱琪老师抓住“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一句中的“竟然、奇迹、灵性”词语联系上下文,这一句话,不自觉的成了供学生进行“理解、反思、质疑、创造”的抓手,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围绕这句话一咏三叹:文中的花香、青烟袅袅,成了学生感受得到的实际效果;文中的早晨、小路,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地方。文本虽然还是文本,但“安静已不是原来的那个安静,蝴蝶也不是原来那个蝴蝶”。这样的语文课就上得有滋有味。
  想象中品析。没有想象的学生,如同没有翅膀的小鸟,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课堂的生命力。如:杨震老师和学生一起想象“德国的绮丽景色”;杨进老师和学生一起想象风吹动旗子的情境;范老师和学生一起想象小狮子天天练习本领的情境;张雷老师和学生一起想象雨停后蝉、青蛙会说些什么?杨金梅和学生一起想象,化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通过想象使深奥难懂的内容显得通俗易懂,令人回味无穷。
  拓宽中品析。课本是教学资源,课外的资料也是教学资源,学生本身也是很好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在拓展中,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帮助学生品词赏句。如:杨震老师 “林荫道上” 的典故;范老师的“续编故事”;邱琪老师由安静到刘伟、张海迪等,再到所有人,然后再回归到每一个学生(谁有生活的权利,谁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这些教师紧紧地抓住文本的魂——张磊的“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杨震的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邱琪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范馨元的“学会生活的本领”;杨金梅的“掌握大自然的规律”;杨进的“善于思考”。
  “写”出语文的味道
  听说、读写,写是语文课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二年级每节课书写时间不少于5分钟,其他年级逐渐增加。王崧舟说: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这些都是好课的标准,这便是语文味。“语文味”是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的一种自然流露。“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上帝给了每个人一个苹果,是一个什么样的苹果呢?也就是苹果手机的创始人乔布斯给苹果手机的商标——被咬掉一口的苹果。上帝之所以给我们这样的苹果,它在告诉人们世上没有完美。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是一个被咬掉一口的苹果,每一课中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
  所以,“评价”应寻找最佳语。“评价”不要单一,不要漫无目的,“评价”要有适度的激励性;要富有针对性;要具有生成性;要机智有趣。因为残缺,所以我们研讨;因为残缺,所以我们追求。让我们像骆驼一样,慢慢地咀嚼,定会嚼出“语文的味道”!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鹤乡小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