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养老规划是农村老年人积极应对养老风险的重要举措.利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文章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规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约34.6%的农村老年人实际有养老规划,约13.8%的老年人误判了自身的养老规划状况;现金储蓄是农村老年人的主要规划方式.相比农村居住的非留守老年人,农村留守老年人和进城农村老年人有养老规划的比例更高.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对其是否做养老规划既存在显性影响,也具有通过养老观念的中介作用而表现出的显著的隐含影响.在养老责任观念的中介作用下,认同由政府和社会承担养老责任
文章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多值Logit模型,从个体特征、流动特征、经济特征三个维度,探究青年流动人才选择流入Ⅱ型大城市、Ⅰ型大城市、特大超大城市影响因素差异.回归结果显示,女性、非农户籍青年流动人才大城市偏好明显,小家庭模式增加特大超大城市选择概率;流动年限越长、流动距离越远,流入城市规模越大,基于经济原因流动,特大超大城市选择概率下降;雇员倾向规模更大城市,雇主倾向规模更小城市,职业、单位正规性越好,社会声望越高,越倾向特大超大城市,就业收入、居住支出随城市规模扩大,影响由负转正.为
部分流动人口回流迁移后仍会再次外出和继续迁移.研究发现,约三分之一的返乡劳动力具有再迁移意愿,县城及中心镇是他们再迁移的主要方向,呈现出就近城镇化的特点.就业机会与预期收入的驱动、家庭整体利益的权衡、社会网络的助推既决定他们的再迁移意愿,也决定再迁移方向的选择.(1)返乡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就业稳定性和劳动技能培训经历显著影响其再迁移意愿,劳动技能培训提高了返乡劳动力选择县内再迁移的可能性.(2)家庭照护(居住)安排、土地耕种安排与子女教育安排也会影响其再迁移意愿,土地流转会增强返乡劳动力向省外的再迁移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