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教学只有植根于学生的生活,才能使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变得更有趣味性和生命力,进而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探究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有效的情境,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体验生活,最终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使数学与生活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应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激情,也才能使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变得更丰富有趣、富有生命力。如何在生活中挖掘数学教学的元素、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挖掘生活的元素,这对于习惯传统学科体系的老师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现在的数学教学存在着一个弊端:教师为了教而教,只是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特点,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完全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因此笔者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如何把握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促进教学活动呢?
一、把握学习起点,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去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在教学“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时,出现了以下片断。
师:老师这儿有一本1元钱的笔记本,你能想出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这个笔记本吗?
生1:我直接付一张1元的。
生2:我可以付2张5角的。
生3:我可付5张2角,还可付给您10张1角的。
生4:我还可以付1张5角和5张1角。
生5:我还可付您5元钱,不过您要找我4元钱。
师:同学们想出的付钱方法还真多,哪位同学能说说元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我知道1元等于2张5角,也等于5张2角,还等于10张1角。
师:你真了不起,同学们桌上还有一支标价为1角的铅笔,怎样付钱购买这支铅笔呢?
在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用手上的“钱”买“商店”里的东西,把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融入生活情景之中,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暴露”数学问题,并及时解决。伴随着学生的主动探究和问题的解决,学生自然发现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在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中建立起对人民币的深刻体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备课时,不妨思考一下学生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哪些经验可作为教学的资源,哪些活动情境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体验等。一旦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了有效的沟通,生活世界将成为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创设情境,拉近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图画等道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展示一幅美丽的图画,讲述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一个愉快的教学情境,具体的做法体现在“形象化”和“故事化”上。“形象化”是灵活地运用插图,将课本上的插图换成挂图或制作成投影片,用鲜艳的色彩、大的画面给学生以良好的视觉效果,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教师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和与学生进行交流,渲染气氛。“故事化”则是把主题图编成一个童话故事,创设故事情境。例如笔者曾听过一节低年级“统计”的课,它是如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
师:同学们,记得前几天我们刚刚开过的春季运动会吗?
生:记得。
师:今天,老师再带你从头去看一场运动会,好吗?
生:好。
师:(电脑展示动物运动会画面)仔细看图,你看到什么?
生1:我看到图上有小兔、小狗和小猴。
生2:我看到有的小动物在跳高,有的小动物在赛跑。
师:看到这些,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有几只小兔。
生2:我想知道有几只小狗,我还想知道有几只小猴。
生3:我想知道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生4:我想知道跳高的有幾只小动物,赛跑的有几只小动物。
……
从这节课看,这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它创设情境,使学生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数学知识与课堂教学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数学寓于生活中。把学生置身于新的问题情境之中,让他们在认知冲突中,突破思维定势,创造性地运用旧知,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总之,创设情境是围绕这样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但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恰如其分,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所帮助。
三、重视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标,较多地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导致很多知识只作为一种符号存在于学生的记忆中,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么,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需要经验还是体验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个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理解“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先是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有a页。”“有b页。”……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再如:“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思考、计算,得出了多种解法:45×10=450(元),50×8=400(元),50×8-5×8=360(元),50×8-5×10=350(元),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学生共同体验学习。
在生活中找寻数学,在数学中反映生活。这是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今后数学教师要走的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李烈.我教小学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应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激情,也才能使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变得更丰富有趣、富有生命力。如何在生活中挖掘数学教学的元素、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挖掘生活的元素,这对于习惯传统学科体系的老师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现在的数学教学存在着一个弊端:教师为了教而教,只是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特点,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完全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因此笔者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如何把握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促进教学活动呢?
一、把握学习起点,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去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在教学“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时,出现了以下片断。
师:老师这儿有一本1元钱的笔记本,你能想出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这个笔记本吗?
生1:我直接付一张1元的。
生2:我可以付2张5角的。
生3:我可付5张2角,还可付给您10张1角的。
生4:我还可以付1张5角和5张1角。
生5:我还可付您5元钱,不过您要找我4元钱。
师:同学们想出的付钱方法还真多,哪位同学能说说元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我知道1元等于2张5角,也等于5张2角,还等于10张1角。
师:你真了不起,同学们桌上还有一支标价为1角的铅笔,怎样付钱购买这支铅笔呢?
在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用手上的“钱”买“商店”里的东西,把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融入生活情景之中,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暴露”数学问题,并及时解决。伴随着学生的主动探究和问题的解决,学生自然发现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在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中建立起对人民币的深刻体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备课时,不妨思考一下学生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哪些经验可作为教学的资源,哪些活动情境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体验等。一旦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了有效的沟通,生活世界将成为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创设情境,拉近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图画等道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展示一幅美丽的图画,讲述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一个愉快的教学情境,具体的做法体现在“形象化”和“故事化”上。“形象化”是灵活地运用插图,将课本上的插图换成挂图或制作成投影片,用鲜艳的色彩、大的画面给学生以良好的视觉效果,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教师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和与学生进行交流,渲染气氛。“故事化”则是把主题图编成一个童话故事,创设故事情境。例如笔者曾听过一节低年级“统计”的课,它是如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
师:同学们,记得前几天我们刚刚开过的春季运动会吗?
生:记得。
师:今天,老师再带你从头去看一场运动会,好吗?
生:好。
师:(电脑展示动物运动会画面)仔细看图,你看到什么?
生1:我看到图上有小兔、小狗和小猴。
生2:我看到有的小动物在跳高,有的小动物在赛跑。
师:看到这些,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有几只小兔。
生2:我想知道有几只小狗,我还想知道有几只小猴。
生3:我想知道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生4:我想知道跳高的有幾只小动物,赛跑的有几只小动物。
……
从这节课看,这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它创设情境,使学生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数学知识与课堂教学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数学寓于生活中。把学生置身于新的问题情境之中,让他们在认知冲突中,突破思维定势,创造性地运用旧知,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总之,创设情境是围绕这样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但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恰如其分,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所帮助。
三、重视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标,较多地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导致很多知识只作为一种符号存在于学生的记忆中,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么,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需要经验还是体验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个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理解“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先是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有a页。”“有b页。”……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再如:“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思考、计算,得出了多种解法:45×10=450(元),50×8=400(元),50×8-5×8=360(元),50×8-5×10=350(元),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学生共同体验学习。
在生活中找寻数学,在数学中反映生活。这是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今后数学教师要走的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李烈.我教小学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