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在对学生阅读教学中进行了有效途径的探索,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理念
一、确立阅读教学新理念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通的学习行为,是人类吸取文化财富、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教学空间上,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在教学资源上,既重视课文的阅读,也重视课外的时文、古文的阅读;既广开书本阅读的资源,又另辟屏幕阅读、网络阅读的新途径;不但鼓励学生在自己兴趣的领域更多地阅读,而且鼓励学生在自然、社会、思维各大领域广泛涉猎,变“偏读”为“博读”。既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也强调课外阅读的指导。对如何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获取阅读高效益的途径等加以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的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力求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修养素质,增强综合能力,以求更好地发展。
二、注重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获取知识的质与量。同时,阅读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随着阅读去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则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前预习方法。
通过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学生的读不能盲目的读,要提高预习的效果,教师在课前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学生的预习过程中有法可依,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前预习这一方法地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预习”这一环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
(二)课内阅读法。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能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教学精读课文,渗透学法。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明确重点,从学生的角度、学习的心理设计学习方法。这里的明确重点是指明确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和明确精读课文的知识重点。设计学习方法时要弄清单元内两类课文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制定出一套既能落实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又适合一组课文的学习方法。教师备课时要变教案为学案,根据精读课文的特点,围绕学法设计一组与学法配套的思考题和一组为导出学习方法服务的课堂有效提问。其次,教师要认真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三)课外运用法。
教材的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阅读,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自学,以扩大阅读量,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求得更好的发展。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课外阅读,关键要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使学生会读。为了不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过多地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搏采,内化吸收,学以致用;此外,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每读完一本书要写下读书心得;另外,在阅读方向上,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与年龄特点适宜、对写作有帮助、内容健康的书籍。这样,既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又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巩固拓展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一些课外读物进行阅读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初步培养着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语文能力仅靠课堂内还不够,课外积累同样是重要的。课外阅读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活动,例如办专题手抄报,开故事会,开交流与分享会,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语文素质相应得到了发展。恰当的评价机制在活动中会激发强烈的成功欲,又会激发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乐于倾吐,如此反复,形成良性循环。孩子也在认识课外阅读,从中获得成就感。
阅读教学任重道远,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切忌操之过急。兴趣是动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前提,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是关键。阅读要循序渐进,才会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编辑 张华利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理念
一、确立阅读教学新理念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通的学习行为,是人类吸取文化财富、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教学空间上,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在教学资源上,既重视课文的阅读,也重视课外的时文、古文的阅读;既广开书本阅读的资源,又另辟屏幕阅读、网络阅读的新途径;不但鼓励学生在自己兴趣的领域更多地阅读,而且鼓励学生在自然、社会、思维各大领域广泛涉猎,变“偏读”为“博读”。既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也强调课外阅读的指导。对如何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获取阅读高效益的途径等加以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的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力求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修养素质,增强综合能力,以求更好地发展。
二、注重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获取知识的质与量。同时,阅读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随着阅读去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则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前预习方法。
通过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学生的读不能盲目的读,要提高预习的效果,教师在课前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学生的预习过程中有法可依,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前预习这一方法地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预习”这一环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
(二)课内阅读法。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能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教学精读课文,渗透学法。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明确重点,从学生的角度、学习的心理设计学习方法。这里的明确重点是指明确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和明确精读课文的知识重点。设计学习方法时要弄清单元内两类课文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制定出一套既能落实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又适合一组课文的学习方法。教师备课时要变教案为学案,根据精读课文的特点,围绕学法设计一组与学法配套的思考题和一组为导出学习方法服务的课堂有效提问。其次,教师要认真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三)课外运用法。
教材的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阅读,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自学,以扩大阅读量,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求得更好的发展。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课外阅读,关键要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使学生会读。为了不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过多地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搏采,内化吸收,学以致用;此外,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每读完一本书要写下读书心得;另外,在阅读方向上,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与年龄特点适宜、对写作有帮助、内容健康的书籍。这样,既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又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巩固拓展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一些课外读物进行阅读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初步培养着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语文能力仅靠课堂内还不够,课外积累同样是重要的。课外阅读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活动,例如办专题手抄报,开故事会,开交流与分享会,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语文素质相应得到了发展。恰当的评价机制在活动中会激发强烈的成功欲,又会激发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乐于倾吐,如此反复,形成良性循环。孩子也在认识课外阅读,从中获得成就感。
阅读教学任重道远,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切忌操之过急。兴趣是动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前提,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是关键。阅读要循序渐进,才会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编辑 张华利